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安魂曲》的创伤书写研究
1
作者 王思宁 何晓彤 潘敏芳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2期16-19,共4页
《南京安魂曲》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明妮·魏特琳作为金陵女子学院的临时负责人,开设难民营,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儿童的真实历史故事。本文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的替代性创伤、民族创伤以及小说人物在抗战环境下为自我疗... 《南京安魂曲》讲述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明妮·魏特琳作为金陵女子学院的临时负责人,开设难民营,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儿童的真实历史故事。本文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的替代性创伤、民族创伤以及小说人物在抗战环境下为自我疗愈进行的创伤救赎,以此为读者了解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创伤性影响,呼吁人们反思历史,珍视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安魂曲》 创伤理论 创伤复原
下载PDF
文学如何触摸历史——评《金陵十三钗》《南京安魂曲》中的大屠杀叙事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全照 布莉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07-210,共4页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深入两部小说的内部,细致分析它们的开头、叙述者的设定、语言和叙事上的特点,在比较和参照(西方二战题材的"创伤小说")中,揭示两者背后的思想潜设与伦理指向,对它们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创伤小说 开头 叙述者
下载PDF
重绘战争,重拾记忆--析论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被引量:7
3
作者 单德兴 《华文文学》 2012年第4期5-15,共11页
本文从战争记忆的角度来探讨哈金的近作《南京安魂曲》,剖析这位来自中国、以英文写作闻名国际的小说家,在面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时,如何藉由描写美国传教士暨教育家魏特林,来重绘战争、重拾记忆,创造性地介入这个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中... 本文从战争记忆的角度来探讨哈金的近作《南京安魂曲》,剖析这位来自中国、以英文写作闻名国际的小说家,在面对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时,如何藉由描写美国传教士暨教育家魏特林,来重绘战争、重拾记忆,创造性地介入这个历史事件以及近代中国人的集体创伤,并且"把历史升华成文学"。同时运用巴特勒的若干观念,如生命的危脆(precariousness)、值得悲恸(grievability)以及自他之间的相关相倚(relationality and interdependence),来诠释这部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记忆 哈金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魏特林 集体创伤 历史小说
下载PDF
国殇叙事中的女性创伤书写——以《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安魂曲》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傅守祥 陈然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9-66,共8页
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一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发表长篇纪实文学《南京浩劫》改变了这种境况,其后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南京大屠杀”终于以一种高度自觉的创伤记忆书写的形式重现... 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一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发表长篇纪实文学《南京浩劫》改变了这种境况,其后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南京大屠杀”终于以一种高度自觉的创伤记忆书写的形式重现。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都把南京大屠杀、女性、异域文化三种元素汇聚在创作中,将战争中的女性作为书写重点,以戏剧化的激情或间离化的冷静态度,艺术地刻画日军对南京妇孺在身体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凌辱与毁灭,两部具有“唤醒”使命的文学作品,以个性化的方式直面惨痛,敦促人们铭记历史、防止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文学叙事 女性创伤
下载PDF
论徐振民《南京安魂曲》主题-动机的音程与“腔音列”结构途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宝华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8-89,5,共12页
本文试图从中西两种分析视角交叉进入,分析徐振民先生《南京安魂曲》主题-动机的音程与"腔音列"结构途径。文章首先对乐曲开始主题进行了音程结构分析,随后对所有主题进行了音程结构途径的分析并得出结论一:作品所有主题都是... 本文试图从中西两种分析视角交叉进入,分析徐振民先生《南京安魂曲》主题-动机的音程与"腔音列"结构途径。文章首先对乐曲开始主题进行了音程结构分析,随后对所有主题进行了音程结构途径的分析并得出结论一:作品所有主题都是在四度+二度音程的框架下展衍成型,在此基础上,二度音程可展衍出主要音环绕主题,大三和弦则可以引出下一部分"腔音列"结构途径的论述。在第三部分,尝试引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分析语言"腔音列"来论述《南京安魂曲》主题-动机的民族性和"泛民族性"原因。在此基础上,综合前文音程结构途径与音列结构途径的分析结论,共同支持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多段体连缀拱形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振民 《南京安魂曲》 音程结构 腔音列结构 多段体连缀 拱形结构
下载PDF
一个贴近现实主义文学的灵魂——哈金《等待》与《南京安魂曲》再探析
6
作者 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1期105-111,共7页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等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叙述了中国北方一个家庭的婚姻纠葛;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困境与心理挣扎;并引发出对人性深处的哲学思考。第二部分论述《南京安魂曲》崇史尚实、追求严谨真实的品格,是历史与文学的嫁...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等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叙述了中国北方一个家庭的婚姻纠葛;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困境与心理挣扎;并引发出对人性深处的哲学思考。第二部分论述《南京安魂曲》崇史尚实、追求严谨真实的品格,是历史与文学的嫁接与融合。它是一部南京劫难史,又是人物心灵史,并从西方人的视角再现了这场灾难中老百姓的悲惨命运。第三部分从三方面阐述了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对哈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等待》 《南京安魂曲》 托尔斯泰
下载PDF
旧想象与新话语——《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安魂曲》对照记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兴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2-45,共4页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身体 想象
下载PDF
《南京安魂曲》的出版价值探究
8
作者 沈学甫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2-84,共3页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事件,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南京安魂曲》从人物特性和历史环境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真实描述。文章以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研究文本,对流散作家和华裔文学进行探究,通过深入研究《南京安...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事件,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南京安魂曲》从人物特性和历史环境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真实描述。文章以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研究文本,对流散作家和华裔文学进行探究,通过深入研究《南京安魂曲》的写作特点,突出该作品的出版意义与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作家 哈金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流散
下载PDF
《南京安魂曲》中明妮悲剧的空间解读
9
作者 张海新 王立宏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第10期40-45,共6页
哈金的代表作《南京安魂曲》将空间与明妮的命运紧密结合,使空间成为刻画人物命运悲剧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中,物理空间既承载了事件的发生,也隐喻了明妮悲剧的必然;社会空间记录着明妮身份改变招致的妒忌诽谤;心理空间见证着明妮内心的... 哈金的代表作《南京安魂曲》将空间与明妮的命运紧密结合,使空间成为刻画人物命运悲剧的重要手段。在小说中,物理空间既承载了事件的发生,也隐喻了明妮悲剧的必然;社会空间记录着明妮身份改变招致的妒忌诽谤;心理空间见证着明妮内心的矛盾冲突,哈金以高安玲的旁观视角还原明妮的经历,揭示明妮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表达了对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深切痛恨,对这场“不公、不义”战争的强烈谴责以及对人们重拾这段惨痛记忆的殷切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南京安魂曲》 空间叙事 明妮 悲剧命运
下载PDF
凡人·英雄·战争记忆——解读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10
作者 孙珂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年第1期94-101,共8页
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哈金创作的《南京安魂曲》一书,突破了旧有的思考和书写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书写日本侵华战争的新范式。他的作品,没有试图通过戏剧冲突来塑造出日本侵略者残忍、无情的形象,就此讨伐或贬低日本国民,重启中日之间... 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哈金创作的《南京安魂曲》一书,突破了旧有的思考和书写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书写日本侵华战争的新范式。他的作品,没有试图通过戏剧冲突来塑造出日本侵略者残忍、无情的形象,就此讨伐或贬低日本国民,重启中日之间的国族矛盾话题。而是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书写了人们(中国人、日本人和欧美人)在'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前、发生时与发生后的所作所为。在哈金的笔下,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在一定的条件与环境下,无辜的好人也可能做出令人发指的恶事;而传统叙事模式中的坏人,在灾难中也可能展现出其善良人性的一面;善与恶共存在人性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南京安魂曲》 英雄叙事 普通人叙事
下载PDF
集体记忆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反思——以《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为例 被引量:17
11
作者 洪治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30,共11页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污点,南京大屠杀并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一次偶然偏离或"损伤",而是文明内部自身潜藏着的一种特殊产物,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启蒙理想的颠覆和解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这三... 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巨大污点,南京大屠杀并不仅仅是现代文明的一次偶然偏离或"损伤",而是文明内部自身潜藏着的一种特殊产物,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启蒙理想的颠覆和解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这三部海外作家的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构了这场人性灾难的集体记忆,它是民族性的,更是人类性的。尽管这三部作品的切入点各不相同,有的立足于史料,追求真相的还原,有的立足于强暴,展现日军的人性变异,有的立足于受难和拯救,再现日军疯癫的兽性,但在整体上,它们都体现了创作主体直面尖锐历史的精神姿态,并在人道主义的视野中,质询了现代文明内部潜藏的巨大危机。同时,它们对中国大陆作家的抗日战争书写,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人性灾难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南京安魂曲》:创伤叙事与历史建构
12
作者 林瑞韬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6,158,共9页
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伤,它一直遭遇创伤叙事的困境。华裔作家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挖掘出大屠杀悲剧的众生万象、复杂人性、侵华日军的血腥暴行、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和痛苦,见微知著,真实而全景式地重构了... 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伤,它一直遭遇创伤叙事的困境。华裔作家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挖掘出大屠杀悲剧的众生万象、复杂人性、侵华日军的血腥暴行、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和痛苦,见微知著,真实而全景式地重构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南京安魂曲》运用各种创伤叙事策略,呈现个体创伤的静默,以及对历史创伤的表述与见证,绘制了一幅多声部的、多元化的、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历史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南京安魂曲》 创伤叙事 历史建构
原文传递
战争下的文学——哈金与单德兴对谈 被引量:4
13
作者 单德兴 哈金 《华文文学》 2012年第4期16-23,共8页
2012年2月6日于台北国际书展举行的这场对谈中,哈金畅谈自己甫出版的历史小说《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此书写作的艰辛过程,叙述的责任,历史与遗忘,以及用英文创作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 哈金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历史小说 魏特林
下载PDF
战争记忆的文学回溯
14
作者 王立宏 张海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哈金的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依托战士魏特林个人的真实经历,重构了侵华战争背景下,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导致的集体的历史记忆。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南京安魂曲》利用文学反映历史,再通过历史折射现实,实现文学与历史的交错共生,赋予... 哈金的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依托战士魏特林个人的真实经历,重构了侵华战争背景下,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导致的集体的历史记忆。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南京安魂曲》利用文学反映历史,再通过历史折射现实,实现文学与历史的交错共生,赋予历史以文学价值。本文采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深入解读作者以文本的方式再现和延伸南京大屠杀那段几乎被尘封的战争记忆。立足文本的历史性、历史的文本性与战争历史的文学反思,全面阐释哈金力图通过文本挖掘真相、厘清记忆的深层内涵,为漠视罪行的“凶手”及漠然处之的“受害者”敲响一记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南京安魂曲》 新历史主义 战争文学
下载PDF
下午与抵达之谜:纯粹的式微与哈金小说的复合间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山美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3期22-34,共13页
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乔尔吉奥·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lirico)曾创作一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古罗马时期的地中海码头,背景中船的一截桅杆露在围墙之后,街道上有两个裹着长袍的人,一个似乎刚刚抵达,另一个可能是港口本地的人。... 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乔尔吉奥·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lirico)曾创作一幅油画,描绘了一个古罗马时期的地中海码头,背景中船的一截桅杆露在围墙之后,街道上有两个裹着长袍的人,一个似乎刚刚抵达,另一个可能是港口本地的人。这幅作品以其深邃的神秘感打动了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被其命名为《下午与抵达之谜,1911-12》(The Enigma of the Arrival and the Afternoon,1911-12)~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作品 新移民作家 文本间性 新移民文学 《南京安魂曲》 文学场域 互文性写作
原文传递
我们如何书写战争与和平——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讨论
16
作者 郭洪雷 吕彦霖 李佳贤 《西湖》 2021年第2期94-103,共10页
时间:2020年12月21日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与研究生1、多元战争陈述中的文化反思郭洪雷:以往写"抗战"题材的作品很多,有写共产党抗战的,也有写国民党的。还有颇具史诗性的大作品,如王... 时间:2020年12月21日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与研究生1、多元战争陈述中的文化反思郭洪雷:以往写"抗战"题材的作品很多,有写共产党抗战的,也有写国民党的。还有颇具史诗性的大作品,如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三卷本。然而必须看到,由于文化或观念的原因,"抗战"题材的一些方面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呈现,例如"大屠杀",大陆作家写得非常少,反而是一些有海外身份的作家,如哈金,拿出了《南京安魂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一光 中国现当代文学 《南京安魂曲》 战争与和平 人文学院 史诗性 大屠杀 三卷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