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3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困生“非正常行为”的矫治
1
作者 丁润芝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期156-158,共3页
《历史与社会》学困生的“非正常行为”矫治问题,是广大《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作者分析了《历史与社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历史与社会》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历史与社会》学困生的“非正... 《历史与社会》学困生的“非正常行为”矫治问题,是广大《历史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作者分析了《历史与社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历史与社会》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历史与社会》学困生的“非正常行为”矫治研究,要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细致的、耐心的、经常性的转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学困生 非正常行为 矫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社会韧性测度与业居关联微干预调节——以重庆市磁器口街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竞 钟海洁 +2 位作者 邵筱萱 谢汉森 曹珂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3,共8页
文章以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平衡保持为目标,提出“业居关联”的历史街区社会韧性议题研究思路,建构出以态征测度、回归分析、阈值计算为分析步骤,以居民保有率、邻里网络密度、环境滋扰指数和商铺比例、房租... 文章以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平衡保持为目标,提出“业居关联”的历史街区社会韧性议题研究思路,建构出以态征测度、回归分析、阈值计算为分析步骤,以居民保有率、邻里网络密度、环境滋扰指数和商铺比例、房租价格、访客载荷为表征指标因子的历史街区业居态征定量测度与关联分析方法;以重庆市磁器口历史街区的多期多区多态数据为研究样本,揭示出文旅商业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的3项衰减机理:空间竞价导致本地居民外迁、业态置换导致邻里阻隔、访客超载导致生活滋扰,以及相应业居作用关系下街区社会韧性保持的业居指标阈值。上述方法与指标结论遵循历史街区业居态征交互影响、动态变化的现实逻辑,突破了历史街区韧性研究“评调脱节”的技术瓶颈,有助于将定量评测结论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可为我国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更新 历史街区 文旅融合 社会韧性 业居关联 微干预调节 磁器口历史街区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域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俞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作为一种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思维方法,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和创新发展,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实践品格三重特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其置于深邃宽广的大... 作为一种观察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运动规律的思维方法,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和创新发展,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鲜明的实践品格三重特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其置于深邃宽广的大历史观视域下,坚持守正性与创新性、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基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统筹好“两个大局”,以大历史观为科学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内涵 基本遵循 实践要求
下载PDF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的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4
作者 周佳 张璐怡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虽然学困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往往由于多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知识量、学业负担和学习难度的急剧增加,使得学困生的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制约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障碍。社会情感学习关注学生的非认知技能,... 虽然学困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往往由于多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知识量、学业负担和学习难度的急剧增加,使得学困生的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制约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障碍。社会情感学习关注学生的非认知技能,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章通过分析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困境,明确其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从认知重塑、教学革新、情感培育、社会支持四维度实施转化策略,旨在推动教育公平和卓越发展,培育适应21世纪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学习 初中生 学困生 策略
下载PDF
生产社会·消费社会·控制社会——资本主义变迁的历史唯物主义透视
5
作者 袁立国 杨慧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9,共10页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它的内在界限。为了克服这个界限,早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运动开启了对“外界”的内在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又以构建“消费社会”来实现对“主体”的内在化,进而把整个经济过程都纳入资本内部。20世纪晚期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资本的内在化运动达到极致,资本主义进入“控制社会”阶段。在控制社会中,大数据技术不仅掌控了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环节,并且以精神政治调节主体对资本的依从性,由此造成更严峻的生存异化。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对整个社会的吸纳既再生产了自身关系,也孕育了更深刻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社会 消费社会 控制社会 精神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社会感知数据表征下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方感变迁——以南锣鼓巷(2008—2022年)为例
6
作者 向岚麟 张君楚 +1 位作者 闫禹涵 马贝贝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5,共17页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近15年的变迁实践为研究对象,根据2008—2022年社会感知网络数据特征,分析其地方感变化的阶段性差异,以此构建南锣鼓巷地方感变迁的概念模型。首先,建立历史文化街区评价专属词库,基于扎根理论,从专属词库的... 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近15年的变迁实践为研究对象,根据2008—2022年社会感知网络数据特征,分析其地方感变化的阶段性差异,以此构建南锣鼓巷地方感变迁的概念模型。首先,建立历史文化街区评价专属词库,基于扎根理论,从专属词库的文本中编码获得地方感的3个维度:地方认知、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通过对历年高频词主类目占比变化曲线、突现词特点、相关语义网络和南锣鼓巷商业业态占比等数据分析,结合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提取特征差异明显的4个阶段:2008—2009年的稳定期、2010—2014年的生长期、2015—2018年的重构期以及2019—2022年的调整期。最后从资本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感变迁进行分析,指出经济资本需要综合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在循环中维持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地方感 社会感知数据 时空语义 变迁
下载PDF
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肇端、形成、发展与分化整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历史与体系的考察
7
作者 林顺利 赵卓筠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5期1-19,151-153,共22页
对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历史梳理是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实践样态的必由之路。经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进一步澄清,行政性社会工作可以概括为与“专业社会工作”相对应的,由政府主导的,以行政体系推进的社会工作,其本质特征是... 对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历史梳理是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与实践样态的必由之路。经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进一步澄清,行政性社会工作可以概括为与“专业社会工作”相对应的,由政府主导的,以行政体系推进的社会工作,其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政部门主责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的社会行政。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肇端期,边区基层政权建设和战时后勤服务的民政工作传统中产生了行政性社会工作雏形;第二阶段是初创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政府设置内务部积极配合以改造妓女、游民和禁烟禁毒为主的社会改造和以救灾为主的社会救济等行政性社会工作;第三阶段是形成期,主要特征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规划的社会福利资源由民政部门和各生产单位以行政性的方式向下垂直输送;第四阶段是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性社会工作在民政事业转型中形成了针对弱势群体基于城乡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分类救助的多元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接纳专业社会工作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从行政性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来看,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就具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以党和国家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推动社会工作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事业至今的工作体制机制与实践形态,在价值目标上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工作有着本质区别。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超越了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划分,在此背景下“,大社会工作”需要建立一种分化和整合新格局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性社会工作 历史梳理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下载PDF
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基于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考察
8
作者 刘建明 于风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4,共13页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 根据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由社会生存环境决定的,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和个人的创造性作用不大。在运用曼海姆的理论观点检视仪式传播思想的起源时,的确不难发现历史—社会情境的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解释是不充分的,仪式传播思想既有的研究基础和内在发展逻辑,以及研究者的独创性也发挥重要作用。问题的根源在于,在阐释社会与知识的关系时,知识社会学过于强调社会单方面对知识的决定性,知识完全是被动的,而忽视了知识对社会的能动性。仪式传播思想起源的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忽视了仪式传播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和建构,只有超越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才能理解仪式传播思想的确切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思想起源 曼海姆 知识社会 历史社会情境决定论
下载PDF
历史江河中的中国教育社会学日常叙事——兼评《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学科、学术与学问》
9
作者 马维娜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9,共7页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百年,是历史江河中长时段的“关系史”、中时段的“情势史”与短时段的“事件史”相互嵌入的风云百年,也是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与生存空间、话语空间、身体空间多元时空并存的日常百年。我们身处的当下的教育...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百年,是历史江河中长时段的“关系史”、中时段的“情势史”与短时段的“事件史”相互嵌入的风云百年,也是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与生存空间、话语空间、身体空间多元时空并存的日常百年。我们身处的当下的教育日常,也是不远处历史的教育日常;由大大小小事件构成的节点的教育日常,也是源源流淌的过程的教育日常。百年流动与日常点滴的精妙融通,或许暗暗契合回归“恒常、正常、日常”的教育呼唤。教育社会学的学科问题始终持续存在,学科追问既是一种勇气、责任与担当,也是一种警醒、清醒与“天职”。将学科发展的诸多问题置于教育文明、人类文明的宏观视野去审视,可能会激发更多的社会学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社会 历史时段 日常叙事 学科追问
下载PDF
重访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
10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它的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语言之争 社会历史 阿契贝 恩古吉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之维
11
作者 孙建茵 孙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6,共9页
习近平大历史观整体思维方法是从历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人民性视角分析并把握历史趋势、历史脉动和历史走向的分析方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时间、空间和主—客体间存在着普... 习近平大历史观整体思维方法是从历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人民性视角分析并把握历史趋势、历史脉动和历史走向的分析方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时间、空间和主—客体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即历史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关联性,以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具体而言,首先从历时性上看,历史是持续的和发展的总过程,应从整体性视角认识历史趋势;其次从共时性上看,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作为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或环节,应从系统性视角把握历史脉动;最后从主—客观因素来看,历史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创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应从人民性视角看待历史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 整体思维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12
作者 荆世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未来社会视野中马克思恩格斯文明塑造思想的历史自觉性探析
13
作者 王辉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要实现与追求的有别于旧的社会和旧的时代的理想目标,它体现着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倡导的人类文明将要走向新的进程和篇章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历史主体作用表现在不断将整个人类发展与自然客观进程作为一... 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要实现与追求的有别于旧的社会和旧的时代的理想目标,它体现着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倡导的人类文明将要走向新的进程和篇章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历史主体作用表现在不断将整个人类发展与自然客观进程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息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以动态的历史自觉性发现世界与人的本质价值,在动态的价值开掘利用过程中永不停息地扩展提升人与自然世界的一切有利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文明塑造思想的历史自觉性是历史主体对于世界文学的动态价值追求,对于世界本质的动态价值发现,对于人的本质的动态价值塑造,从而以动态的进程提升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实践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 文明塑造 历史自觉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历史嬗变与话语特点
14
作者 冯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3期5-19,共1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探索和规律性认识,它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基础,经历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话语,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和权威性;反映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群众本位、实践本位和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历史演变 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实践路径
15
作者 周琳娜 黄馨宇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在精神力量,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有着重大而特殊的价值。因此,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是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在精神力量,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有着重大而特殊的价值。因此,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在新时代通过有效促进话语主体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话语受众客体研究、积极推动文化话语内容发展、加强文化话语传播能力建设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历史演进 实践路径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武汉历史建筑遗产刍议
16
作者 陈李波 刘宇哲 +1 位作者 徐宇甦 方志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1期6-11,共6页
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无论是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传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用大量的实例,探寻建筑的科学价值... 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无论是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传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用大量的实例,探寻建筑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尝试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历史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艺术特征
下载PDF
我国城乡社会体育的历史演进、问题与路径
17
作者 叶光华 刘晖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5-40,共6页
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社会体育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但是随着城乡融合工作的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 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社会体育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但是随着城乡融合工作的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对新中国城市和乡村社会体育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根据城市和乡村社会体育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把城乡社会体育关系演进分成了5个阶段,并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认为,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规划;推动城乡社会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共进;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体育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城乡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城乡融合 历史演进 路径
下载PDF
建筑视域下缅甸社会历史文化研究
18
作者 曹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8期64-68,共5页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缅经济走廊深入合作,中国与缅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更为频繁,国内各界对缅甸研究也更加重视。缅甸自古以来深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孕育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缅经济走廊深入合作,中国与缅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更为频繁,国内各界对缅甸研究也更加重视。缅甸自古以来深受周边国家的影响,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孕育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该文聚焦缅甸蒲甘王朝时期、分裂时期和东吁王朝时期、雍籍牙王朝时期三个阶段历史建筑,以朝代更替为线索,以历史建筑为媒介,考察其生产环境,在时空上对其社会历史展开研究,探寻缅甸文化内核,以及文化发展演变,为其进一步和谐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同时促进中缅两国更全面、更深层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 缅甸 建筑视域 社会 历史 文化
下载PDF
唯物史观社会制度历史演变基本规律非机械性再释
19
作者 李济广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32-42,共11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方式(工艺方法→生产组织)→社会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产权制度)→生产关系(形式生产关系→实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一个多环节的递进关系,各环节都有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历史进程中,“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方式(工艺方法→生产组织)→社会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产权制度)→生产关系(形式生产关系→实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一个多环节的递进关系,各环节都有反向作用力。由于诸多非生产力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存在效率认识的分歧、利益博弈的斗争和价值评价的对立,上述链条各环节并非机械决定而是存在着非同步、非对应的多元关系。社会经济形态存在着适应生产力及技术生产方式的总体演变趋势,上层建筑存在着适应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总体演变趋势,但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没有简单的直接决定的普遍必然性,上层建筑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也经常不一致。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历史唯物论有助于科学认识世界与中国经济制度的现状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方式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社会制度 历史演变 基本规律
下载PDF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
20
作者 宋学勤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思想史资源。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三大体系”函待高质量构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 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思想史资源。在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三大体系”函待高质量构建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尽快补齐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短板,不断强化、优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体系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中国共产党 社会思想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