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编写教科书与建构认同——刘超《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评述
1
作者 陈非儿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CSSCI 2018年第1期254-261,共8页
历史以碑刻、族谱、仪式、口语、童谣、影视、学术研究、教科书等再现形式,无声地塑造了我们的历史意识与民族认同。很多时候,我们对此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催生我们对此产生反省的,既可能是面对相似又相异的历史意识的主体,~①也可能是... 历史以碑刻、族谱、仪式、口语、童谣、影视、学术研究、教科书等再现形式,无声地塑造了我们的历史意识与民族认同。很多时候,我们对此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催生我们对此产生反省的,既可能是面对相似又相异的历史意识的主体,~①也可能是经过相对专业史学训练,带着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眼光,返照看似已成定论的"历史"。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教科书或是他们唯一能阅读到的书籍,甚或是他们第一且唯一的阅读机会。~②因此教科书所呈现的历史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一时、一地社会历史意识的温度计:其升降变化(内容的变化)及读者记忆,似可提示特定时空下社会形态、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的变迁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编写 政治认同 民族认同 《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 中国历史教科书 清末民国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