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燮《原诗》以杜甫为参照的理论体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计敏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8-53,共6页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叶燮 杜甫 诗论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中的“面目”
2
作者 肖思颖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3-61,共9页
“面目”一词渊源已久,清代叶燮《原诗》集中使用了“面目”一词。叶燮将面目的三个阶段分为“世俗之我”“古人之我”“诗人之我”,“面目”的产生前提是“胸襟”,由审美主体的“才、胆、识、力”构成的胸襟与审美客体所蕴含的“理、... “面目”一词渊源已久,清代叶燮《原诗》集中使用了“面目”一词。叶燮将面目的三个阶段分为“世俗之我”“古人之我”“诗人之我”,“面目”的产生前提是“胸襟”,由审美主体的“才、胆、识、力”构成的胸襟与审美客体所蕴含的“理、事、情”相遇合进行艺术再创作方能作出不朽名篇。值得注意的是“情”非诗人主观情感而是事物蕴含的情态与意趣。同时叶燮以王维五言面目全见与七古面目半见提出诗歌应该含蓄蕴藉、层次分明并且展现事物情态意趣的隐含要求,诗人情感反而并未过于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面目 胸襟
下载PDF
叶燮《原诗》与艺术辨证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庄锡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关键词 《原诗》 诗歌发展 诗歌艺术 辩证思维 诗歌创作论 发展观 辩证法 前后七子 叶燮 中国古代
下载PDF
清叶燮《原诗》之“理”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 被引量:5
4
作者 方汉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中西诗学的研究中"理"与"理念"均为重要观念,本文以叶燮《原诗》中的理与西方诗学中从柏拉图至黑格尔为代表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叶氏诗学中的理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实是与意象相通的情理;而西方诗学中的... 中西诗学的研究中"理"与"理念"均为重要观念,本文以叶燮《原诗》中的理与西方诗学中从柏拉图至黑格尔为代表的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叶氏诗学中的理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其实是与意象相通的情理;而西方诗学中的理念则表现为对于抽象存在意义的追求,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有诗为理念及其显现的精彩论述,但最终仍然走向理性中心;二者之间的差异基于中西诗学的核心思想与文化观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理念 比较诗学
下载PDF
“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 被引量:7
5
作者 石海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核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 叶燮《原诗》之理论体系,绝非仅体现于其创作论一端,而是以"胸襟"为核心,统摄了创作论与诗歌发展观两个主要部分。大致为:以盛衰正变、"变能启盛"明"胸襟"之用,以"才、胆、识、力"充之,继而以此"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理、事、情",使之"发宣昭著",最后存之于"自然之法"。"胸襟"既是扫除"古今盛衰正变之肤说"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创作中表现"不可明言之理、事、情"的第一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胸襟 体系 核心
下载PDF
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原诗》论纲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浏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 叶燮《原诗》以其突破传统的论述方式、独具一格的文艺观点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经典地位。《原诗》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自主创新,又主张"变而不失其正",意即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正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同时,此书在诗学观念上也存在回避不了的矛盾和疏漏,如"踵事增华"说与"诗至宋能事已毕"说的矛盾,《诗经》为诗歌之源头的理论错误,对"气"和"神"等概念的解释与使用中的疏漏,在两套理事情概念转换中的矛盾,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正变 理事情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美学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兆勇 张彩云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4期15-19,共5页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 从美学角度审视,叶燮是时下公认的大家,历来论述颇多。全面客观认识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须结合清初背景从"理、事、情","活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叶燮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不能影响乾嘉学人,与清初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理、事、情 活法 审美 儒学内涵
下载PDF
论叶燮及其《原诗》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泽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年第Z1期20-25,共6页
论叶燮及其《原诗》李泽淳叶燮是我国清代初年的一位重要思想家、美学家,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叶燮的《原诗》,不仅在有清一代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比较系统的一... 论叶燮及其《原诗》李泽淳叶燮是我国清代初年的一位重要思想家、美学家,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叶燮的《原诗》,不仅在有清一代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后期,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比较系统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不仅远远地超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叶燮 象思维 唯物主义 “前后七子” 诗歌创作 《文心雕龙》 客观事物 文学发展观 文学批评史
下载PDF
叶燮《原诗》比喻修辞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潘链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8-80,共3页
叶燮《原诗》将建构在"变"的基础上的文论观点巧妙地运用新鲜别致的比喻述说。这表现在不仅富于农耕文化生活气息,还能学于先贤又不落俗套,遣词造句字字珠玑,并在宏观层面凸显出点线面式的流动思维。
关键词 《原诗》 艺术特征 比喻修辞 叶燮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中的细读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心强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4-57,共4页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 叶燮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对传统的经典诗作逐一进行了细读。其细读策略表现在:反问和设问相结合,造成一种气势和节奏;在设想中进行替换比较;点面结合,重视整体感知。这种细读法体现出叶燮独特的诗学追求和美学旨趣:求雅反俗,求新逐变;反对学究式拈字摘句的鉴赏,批驳拘泥于陈法和陋规,重视印象式的感悟和反复的涵泳;诗歌创作应突破一己之情和个人遭际,升华为关乎宇宙、生命、人生的情感和体验。这种细读法既有对传统品鉴的传承,又充分显示出叶燮高超的艺术鉴别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细读
下载PDF
论叶燮《原诗》的创新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亚飞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3期30-33,38,共5页
清代诗论家叶燮的《原诗》在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作者对《原诗》中诗论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变而不失其正"的诗歌发展观,"定位——虚名"的法的认识... 清代诗论家叶燮的《原诗》在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作者对《原诗》中诗论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变而不失其正"的诗歌发展观,"定位——虚名"的法的认识三方面对《原诗》的创造性价值进行一定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创新性 局限性
下载PDF
《原诗》的写作镜鉴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心强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84-87,共4页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掘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唯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掘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唯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之思,极富个性色彩,尽显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文如其人,见文知人,主体性异常鲜明;在行文中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娴熟、精湛地运用破立结合、设问反问结合及对比手法等。其写作思想、人格精神和表达个性等值得当代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写作 创新 人格 手法
下载PDF
“志”与“情”:霍松林与卜松山《原诗》研究之比较
13
作者 王德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9-51,共3页
作为中、西方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霍松林和卜松山两人研究的显著差异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倾向性不同,主要表现为: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 作为中、西方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霍松林和卜松山两人研究的显著差异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倾向性不同,主要表现为: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研究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国学的功力和本土化的视野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则以西学的根基和跨文化的视野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叶燮诗歌"缘情"之"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松林 卜松山 叶燮 《原诗》 “志” “情”
下载PDF
《原诗》的艺术主客体关系论
14
作者 诸葛志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12,共4页
本文拈出《原诗》中的“主客体关系论”作讨论对象 ,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文学以表现客观事物“理事情”为最高法则 ;二、“理事情”的把握和传达有赖于作者的“才识胆力”;三、诗歌艺术表现“理事情”的特殊性即在于“幽妙以为理 ... 本文拈出《原诗》中的“主客体关系论”作讨论对象 ,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文学以表现客观事物“理事情”为最高法则 ;二、“理事情”的把握和传达有赖于作者的“才识胆力”;三、诗歌艺术表现“理事情”的特殊性即在于“幽妙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惚以为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艺术 理事性 《原诗》 客观事物 主体 客体
下载PDF
美在自然——叶燮《原诗》的美本质论探究
15
作者 张亚冰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07年第4期157-158,共2页
叶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原诗》以体系的完整性、理论的深邃性、结构的严谨性成为其代表作品。《原诗》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甚至说,叶燮比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加敦活动的... 叶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原诗》以体系的完整性、理论的深邃性、结构的严谨性成为其代表作品。《原诗》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甚至说,叶燮比西方"美学之父"鲍姆加敦活动的时间还早二三十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美在自然 美的特征
下载PDF
《原诗》的写作镜鉴
16
作者 邓心强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9-72,共4页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掘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唯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 清代文学批评著作《原诗》蕴藏着叶燮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智慧,值得挖掘和承传。叶燮的写作不一味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名家、不唯古人是论,敢于在纷乱中保持清醒、拨云见日、独辟蹊径;写作中流露出他推崇新变的勇气、创新更进的精神追求;展示出浓郁的人文之思,极富个性色彩,尽显批评家的人格魅力,文如其人,见文知人,主体性异常鲜明;在行文中充分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娴熟、精湛地运用破立结合、设问反问结合及对比手法等。其写作思想、人格精神和表达个性等值得当代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诗》 写作 创新 人格 手法
下载PDF
论卜松山跨文化对话观及其审美实践——以卜松山的《原诗》研究为例
17
作者 王德兵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2-75,共4页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松山 跨文化对话 审美实践 叶燮 《原诗》
下载PDF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文赋》与《原诗》比较研究
18
作者 王向荣 《绥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4-75,共2页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自陆机《文赋》始基本上都采用以诗言诗的诗性言说方式,到清代叶燮《原诗》的出现打破了一千多年以象入诗、以诗言诗的感悟式言说方式,采用接近于西...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自陆机《文赋》始基本上都采用以诗言诗的诗性言说方式,到清代叶燮《原诗》的出现打破了一千多年以象入诗、以诗言诗的感悟式言说方式,采用接近于西方体系性、逻辑性、思辨性极强的思性言说方式。两种言说方式各有优长,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赋》 《原诗》 言说 比较
下载PDF
模仿说还是表现论——西方文论视角下的《原诗》诗学内核
19
作者 欧婧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6-82,共7页
清朝学者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与时代特点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进入西方文论视域中研究者的接受视野的时候,针对其抽象的诗学理念,应当以古希腊"模仿说"还是以艾伯拉姆斯倡导的"表现论"为视角进... 清朝学者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与时代特点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进入西方文论视域中研究者的接受视野的时候,针对其抽象的诗学理念,应当以古希腊"模仿说"还是以艾伯拉姆斯倡导的"表现论"为视角进行解读,亦或是通过两者理论的融合,来把握叶燮诗学体系中视本体论与创作论并重的内核。如何通过"理、事、情"的英译来考察不同研究者对其含义的理解?通过研究上述问题,能够体现出在他者的文论视角中,中国古代文论在传播过程所携带的广阔的解读空间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对话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原诗》 表现论 模仿说 “理、事、情”
下载PDF
叶燮《原诗》的“中和”之美
20
作者 王向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5-47,共3页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关键词 《原诗》 因中致和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