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中牟天磊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利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7-81,共5页
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及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为理论依据,分析於梨华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主人公牟天磊在主体性构建中的迷茫与徘徊,从文化身份、感情身份两方面来论证牟天磊的漂泊状态。... 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及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为理论依据,分析於梨华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主人公牟天磊在主体性构建中的迷茫与徘徊,从文化身份、感情身份两方面来论证牟天磊的漂泊状态。试图总结出"第三空间",可以为像牟天磊这样身份迷惑不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第三空间” 主体性
下载PDF
“眺望原乡”解读——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边界望乡》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帅震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5,23,共6页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和孤绝感。这种由于历史归属感的缺失而生发的原乡感受自身具备了高度的精神张力,并构成了当代台湾文学中一种特有的沉重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於梨华 洛夫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边界望乡》
下载PDF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研究综述
3
作者 李亚萍 刘嘉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8-12,共5页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研究经历了"兴盛——冷冻——再兴盛"的过程,大陆地区的研究经历了"滞后——重新发现——经典确立"的过程。小说受学界的重视程度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多种话语力量所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於梨华 综述
下载PDF
时序的折叠——《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策略
4
作者 蒋春艳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2-53,共2页
旅美作家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描写了一个动人曲折的爱情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振撼力,其成功之处取决于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策略——时序的折叠。
关键词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时序折叠
全文增补中
透过《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看华人眼中的“美国梦” 被引量:1
5
作者 肖丽花 程丽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6-70,共5页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碎梦:无路逃遁"三个层面对她那一代人的"美国梦"进行了描写和剖析,力图通过现身说法,让国人了解旅美华人的真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美国梦
下载PDF
论东方主体的东方主义建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分析
6
作者 程小强 任晓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5-8,共4页
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提供了东方主体展开西方本质化想象的特例。按照东方学思考东方社会的要求,东方主体应还原东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发展性,避免在事物丰富的表面只注重那些程式化的刻板或负面印象,并将之本质化,... 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提供了东方主体展开西方本质化想象的特例。按照东方学思考东方社会的要求,东方主体应还原东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发展性,避免在事物丰富的表面只注重那些程式化的刻板或负面印象,并将之本质化,同时也要避免将之倒置性地施用于对西方的本质化想象中。《又见棕榈》在东方主体的西方本质化想象展开中,西方(美国)社会中的负面内容被无限放大,天堂与地狱的两极被刻意强调。在有关东方社会的建构中,台湾社会本来的丰富性、多样性、发展性亦被严重地遮蔽了,作为西方参照下的台湾被过度放大。因此,於梨华的书写提供了在东方主体立场上的西方本质化想象和西方话语资源参照下展开东方叙事的反面教材,这归因于叙述者持守的标准不一和相应的错位立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叙述者刻意将台湾本土想象成流浪者的精神"后花园",有效地呈现了台湾社会的丰富性、人物生存形式及价值观的多元化、青年一代的差别化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东方主义 “后花园”
下载PDF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邓萍萍 《作家》 2015年第1X期39-40,共2页
於梨华在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形成了东方从主体展开了西方本质化的想象特例,并且依照东方学思考中的东方社会里的要求,还原了东方社会中的丰富性以及多样发展性,减少了在事物丰富表面中的刻板和负面印象,随之将其本质... 於梨华在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形成了东方从主体展开了西方本质化的想象特例,并且依照东方学思考中的东方社会里的要求,还原了东方社会中的丰富性以及多样发展性,减少了在事物丰富表面中的刻板和负面印象,随之将其本质化。本文主要从作品内容和作品特色入手,对作品的叙述艺术特色及其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目的是提高读者对於梨华作品中叙事艺术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叙事艺术
原文传递
论《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寂寞感
8
作者 王子瑶 《芒种(下半月)》 2017年第2期44-45,共2页
牟天磊是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主人公,他在坦露自己内心世界时说:“我是一座岛,岛上全是沙,每一粒沙都是寂寞。”浓重而深厚的寂寞感不仅是牟天磊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且是整本小说的基调。本文试从环境的寂寞、情感的寂寞及... 牟天磊是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主人公,他在坦露自己内心世界时说:“我是一座岛,岛上全是沙,每一粒沙都是寂寞。”浓重而深厚的寂寞感不仅是牟天磊真实的内心世界,而且是整本小说的基调。本文试从环境的寂寞、情感的寂寞及寂寞中的希望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作品中“寂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寂寞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台湾文学
原文传递
世界华文文学中二战题材的新开拓——评周励的新著《亲吻世界》兼论其他 被引量:1
9
作者 钱虹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最早认识美籍华文女作家周励及其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刚涉足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不久。她以自己两手空空在美国如何创业成功,以及在北大荒挥洒青春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甫一出... 最早认识美籍华文女作家周励及其作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刚涉足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不久。她以自己两手空空在美国如何创业成功,以及在北大荒挥洒青春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甫一出版,风靡一时,成为如同知名报人董鼎山先生所说"展现了一个时代,亦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①的畅销书,彼时那灼灼热度,似可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於梨华那部被誉为"留学生必读之书"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自传体小说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於梨华 创业成功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华文女作家 董鼎山
原文传递
心灵废墟下的个人哀歌——论陈谦的创伤题材小说
10
作者 徐小雅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6-202,共7页
1965年,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拉开了北美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以“离散”“无根”为基调的叙事潮流。文化碰撞之下的差异与隔膜,困于隔膜而衍生的寂寞感、失落感,成为了该时期留学生文学的叙事与情感主调。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 1965年,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拉开了北美华文文学发展史上以“离散”“无根”为基调的叙事潮流。文化碰撞之下的差异与隔膜,困于隔膜而衍生的寂寞感、失落感,成为了该时期留学生文学的叙事与情感主调。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被文学史称为“新移民作家”的一批留学生作家逐步成长,与於梨华一代作家不同的是,新移民作家的创作已很少关注离散的事实,而是乐于追寻“无根”之后更深层的文化原因,并通过展现外在困境的方式而对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北美华文文学 新移民作家 留学生文学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寂寞感 无根 文化碰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