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隐》武士道思想简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志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3期88-93,114,共6页
《叶隐》所宣扬的武士道与近世山鹿素行等儒学家提倡的"士道"相比,强调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为其特性。近代以后,随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加深,出于战时武士道宣传的需要,《叶隐》这部因宣扬"死的觉悟"而... 《叶隐》所宣扬的武士道与近世山鹿素行等儒学家提倡的"士道"相比,强调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为其特性。近代以后,随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加深,出于战时武士道宣传的需要,《叶隐》这部因宣扬"死的觉悟"而曾在江户时代长期被封禁的奇书,成为战时日本国民教育最重要的教科书,其所宣扬的武士道也成为战时法西斯军人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隐》 山本常朝 武士道 侵略战争
下载PDF
再探日本江户时期的武士道——以山鹿素行士道论和《叶隐》武士道论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晓明 乔莹洁 《日本问题研究》 2011年第1期35-41,共7页
追溯武士发展的历史,着重就山鹿素行士道论与《叶隐》武士道论的不同点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剖析,从武士道思想的精神本质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明确了山鹿素行士道论对儒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江户时期武士道发展的脉络... 追溯武士发展的历史,着重就山鹿素行士道论与《叶隐》武士道论的不同点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剖析,从武士道思想的精神本质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明确了山鹿素行士道论对儒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江户时期武士道发展的脉络及其精神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鹿素行士道论 《叶隐》武士道论 儒教思想 朱子学
下载PDF
“逆转”与不同中的新旧武士道论——以山鹿素行士道论和《叶隐》武士道论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明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世期间代表新武士道论的山鹿素行(1622年—1685年)士道论和旧武士道论的《叶隐》(1716年)武士道论相继登场。就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两者存在前后"逆转"的现象。尽管它们都属于近世武士道论的范畴,但通过比较后却存在各自不... 近世期间代表新武士道论的山鹿素行(1622年—1685年)士道论和旧武士道论的《叶隐》(1716年)武士道论相继登场。就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看,两者存在前后"逆转"的现象。尽管它们都属于近世武士道论的范畴,但通过比较后却存在各自不同的特质。基于新旧武士道论的"逆转"现象和不同特质,可以把近世武士道论的发展看成是由一个稳定的外壳和不断变化的内核组成的构造。通过分析这种壳与核的构造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世的武士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 不同 山鹿素行士道论 《叶隐》武士道论
下载PDF
《叶隐》中的君臣观——与中国传统君臣观的比较
4
作者 张玲玲 《日本学研究》 2012年第1期297-306,共10页
关键词 《叶隐》君臣观 中日比较
原文传递
《叶隐》、武士道及其他
5
作者 刘柠 《书城》 2007年第9期44-50,共7页
一《叶隐》,又称《叶隐闻书》,为江户时代中期(1716年)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传述自己做武士的心得,由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笔录,历时七年而成书。"叶隐",在日文中指树木的叶荫,暗喻在不为人所见的地方为主君"... 一《叶隐》,又称《叶隐闻书》,为江户时代中期(1716年)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传述自己做武士的心得,由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笔录,历时七年而成书。"叶隐",在日文中指树木的叶荫,暗喻在不为人所见的地方为主君"舍身奉公"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士道精神 《叶隐》 天皇
原文传递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32,共8页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士道 山鹿素行 士道 《叶隐》
下载PDF
武士道的另一个世界——山鹿素行士道论
7
作者 张晓明 张启明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1-96,共6页
日本的武士道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突破了"下尅上"的藩篱,形成了一个新的武士道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山鹿素行士道论。山鹿素行士道论在旧的武士道理论基础上,吸收儒教及朱子学的思想,适应了德川幕藩体制的新... 日本的武士道在德川幕府统治下,突破了"下尅上"的藩篱,形成了一个新的武士道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山鹿素行士道论。山鹿素行士道论在旧的武士道理论基础上,吸收儒教及朱子学的思想,适应了德川幕藩体制的新要求,解决了幕府所面临的由来已久的"下尅上"问题,也为德川时期武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可以说,山鹿素行士道论是存在于日本传统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鹿素行士道论 幕藩体制 儒教 朱子学 《叶隐》武士道论
下载PDF
近世前期的武士思想代表作品
8
作者 朱晓婷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1期36-37,共2页
江户时代,天下趋于太平。武士思想内部也形成两股主要分流,一是以《山鹿语类》为代表的"士道",推行武士应有"治者"意识,应守自己的本分;二是以《叶隐》为代表的"战国期武士道"的延续,着力推崇"武勇",提倡绝对的主从意识。两者... 江户时代,天下趋于太平。武士思想内部也形成两股主要分流,一是以《山鹿语类》为代表的"士道",推行武士应有"治者"意识,应守自己的本分;二是以《叶隐》为代表的"战国期武士道"的延续,着力推崇"武勇",提倡绝对的主从意识。两者各自旗帜鲜明地指出武士的存在方式,成为研究近世武士思想的重要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世 武士思想 《山鹿语类》 《叶隐》
原文传递
日本“武士道”揭谜 被引量:8
9
作者 许介鳞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4-119,共16页
武士道精神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的古典著作《叶隐》及其著述山本朝的经历中充满了残酷无情、不人道的思想。新渡户稻造撰写《武士道》一书的目的是为日本的对外侵略行为辩... 武士道精神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武士道的古典著作《叶隐》及其著述山本朝的经历中充满了残酷无情、不人道的思想。新渡户稻造撰写《武士道》一书的目的是为日本的对外侵略行为辩护并使之正当化。日本军人于 19世纪末在旅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武士道精神 《叶隐》 对外侵略战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