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人生”的文学——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写作(一) 被引量:10
1
作者 钱理群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8,共8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 ,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 ,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 ,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 ,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 ,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 ,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 ,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 ,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 ;是注关下层人民 ,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 ,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 ,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 ,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 :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 ,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 :“从容”还是“逼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生"文学 本体性 隐喻性 "复调性" 《呐喊》《彷徨》写作
下载PDF
“为人生”的文学——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写作(三) 被引量:3
2
作者 钱理群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0-25,共6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鲁迅 小说创作 本体性 隐喻性
下载PDF
“为人生”的文学——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写作(二) 被引量:2
3
作者 钱理群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16,共12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生" 隐喻性 "复调性" 音乐性 《呐喊 《彷徨 鲁迅
下载PDF
社会认知视角下《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命名艺术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文莉 关乐乐 《新丝路(中旬)》 2023年第2期0088-0090,共3页
社会文化归社会群体所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与社会事实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沉淀为一定社会群体的共享物,必然承载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文章以鲁迅小说集《? 呐喊》?和《? 彷徨》?中的149个人物姓名为语料... 社会文化归社会群体所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与社会事实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沉淀为一定社会群体的共享物,必然承载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文章以鲁迅小说集《? 呐喊》?和《? 彷徨》?中的149个人物姓名为语料,以社会认知为视角,分析其命名艺术,剖析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呐喊 《彷徨 命名艺术 社会内涵
下载PDF
浅论鲁迅《呐喊》《彷徨》中“走”的时刻
5
作者 朱丹丹 《新传奇》 2023年第11期4-6,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普通民众、旧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物“走”的时刻,从华老栓、孔乙己、四铭、狂人等人物的“走”中,看到普通民众的朴素真诚、旧知识分子的卑微与局限、新知识分子对环境与绝望...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普通民众、旧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物“走”的时刻,从华老栓、孔乙己、四铭、狂人等人物的“走”中,看到普通民众的朴素真诚、旧知识分子的卑微与局限、新知识分子对环境与绝望的反抗,以此打开一个立体生动的民国、一个丰富而深刻的鲁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彷徨 “走”
下载PDF
鲁迅灵魂写作的阐释──对《呐喊》《彷徨》的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黎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8-31,共4页
有感于时下文坛写作者"灵魂出场写作"造成的作品失重现象,而更加缅怀鲁迅的"灵魂写作"。本文从鲁迅"灵魂写作"的含义、对象、态度、目的及相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实验式的分析阐释,以期对希望真诚写作的... 有感于时下文坛写作者"灵魂出场写作"造成的作品失重现象,而更加缅怀鲁迅的"灵魂写作"。本文从鲁迅"灵魂写作"的含义、对象、态度、目的及相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实验式的分析阐释,以期对希望真诚写作的朋友有一个良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彷徨》 灵魂写作 阐释 手法 文字风格 现代心理
全文增补中
启蒙·国民性·革命:从《呐喊》《彷徨》重估鲁迅思想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魏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共11页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启蒙 国民性 革命 《呐喊 《彷徨
下载PDF
“呐喊”何须“彷徨”?——论鲁迅小说对于思想启蒙的困惑与质疑 被引量:11
8
作者 宋剑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孤独者” “狼子村” “长明灯” “礼教” “庸俗”
下载PDF
“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方竞 朱霞 《东疆学刊》 2003年第3期78-86,共9页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 ,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 ,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 “梦” “境遇” 《呐喊 《彷徨
下载PDF
《都柏林人》和《呐喊》、《彷徨》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傅似逸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2-35,共4页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与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具有相同的思想主题:乔伊斯揭露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而鲁迅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乔伊斯与鲁迅笔下的主人公也具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重压下精神扭...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与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具有相同的思想主题:乔伊斯揭露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而鲁迅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乔伊斯与鲁迅笔下的主人公也具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重压下精神扭曲的人物.本文比较研究乔伊斯和鲁迅的短篇小说,试图探讨二者作品相同内涵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都柏林人》 鲁迅 《呐喊 《彷徨 比较研究 小说 中国 爱尔兰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新时期鲁迅研究范式转型的开启——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论争之再思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海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43,共9页
大约王富仁自己也没有料到,发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3-4期上的博士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会引发长达数年的论争。(1)之后,《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创刊号上即发表陈安湖的批评文章《鲁迅小说"研究系统"商讨》,王富仁... 大约王富仁自己也没有料到,发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3-4期上的博士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会引发长达数年的论争。(1)之后,《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创刊号上即发表陈安湖的批评文章《鲁迅小说"研究系统"商讨》,王富仁刚开始并没有回应,一年之后才发表长篇文章《关于鲁迅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分上下两期在《鲁迅研究动态》上登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王富仁 陈安湖 鲁迅小说 思想革命 《文学评论》 《彷徨 综论 《呐喊 博士论文摘要
下载PDF
潜隐的文化情结——《呐喊》、《彷徨》对传统文化的眷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季桂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5-319,共5页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反传统” 文化情结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呐喊》《彷徨》延长线上的《故事新编》——以权力结构中的“人”为视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永国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9,49,共14页
鲁迅小说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分开讨论;二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考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的历史过程,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运演轨迹的展现,也是鲁迅... 鲁迅小说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分开讨论;二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考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的历史过程,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运演轨迹的展现,也是鲁迅探寻中国人出路的艰难跋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彷徨 《呐喊 权力结构 延长线 视点 历史进程 中国近现代
下载PDF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主题结构与思想蕴含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118,共8页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在启发民众、抨击封建礼教和展示启蒙者内心寂寞与痛苦的双重主题交错中展开的 ,并与作为伴音的“对上流社会堕落的揭露”一起构成了《呐喊》《彷徨》立体展开的主题结构 。
关键词 主题结构 《呐喊 《彷徨 鲁迅 小说 思想内容
下载PDF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被引量:3
15
作者 季桂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9-24,共6页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彷徨》 “反传统” 文化情结 传统文化 价值 复杂性
下载PDF
互文性:《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文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3-36,共4页
互文性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这两部小说集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互涉性,主题间的互相关联和暗合现象也大量存在。
关键词 互文性 《呐喊 《彷徨 审美意象 主题
下载PDF
承担与消解——《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的一点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33-36,共4页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承担 消解
下载PDF
启蒙悲剧性的文学预言——重读《呐喊》与《彷徨》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43,共5页
《呐喊》与《彷徨》以对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和对愚弱国民性的批判展示了思想启蒙的必要性,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收获;但另一方面,相对于思想领域而言,它们对于启蒙悲剧性的揭示,对于启蒙的可能性、启蒙者与民众沟通的可能性、唤醒民众... 《呐喊》与《彷徨》以对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和对愚弱国民性的批判展示了思想启蒙的必要性,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收获;但另一方面,相对于思想领域而言,它们对于启蒙悲剧性的揭示,对于启蒙的可能性、启蒙者与民众沟通的可能性、唤醒民众(或曰庸众)的可能性及启蒙者主体的质疑不仅超前而且深广,显示了鲁迅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深刻与敏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启蒙悲剧性
下载PDF
士绅阶层的近代蜕变——试论《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主题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红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13,共6页
既有研究多顺应阶级话语,以"地主"和"地主阶级"来指称《呐喊》、《彷徨》中的统治者人物形象,而遮蔽了在其时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中他们本有的"士绅"身份。《呐喊》、《彷徨》生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士绅阶层... 既有研究多顺应阶级话语,以"地主"和"地主阶级"来指称《呐喊》、《彷徨》中的统治者人物形象,而遮蔽了在其时社会形态和权力结构中他们本有的"士绅"身份。《呐喊》、《彷徨》生动展现了传统中国士绅阶层的特征,进而深刻反映了这一阶层在近现代社会剧变中分化、蜕变的复杂历程。从传统"士绅"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历程,已经构成《呐喊》、《彷徨》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视野下,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一人物谱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士绅” “假洋鬼子” 《故乡》
下载PDF
色彩:《呐喊》《彷徨》的视觉隐喻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进国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呐喊》和《彷徨》以白和黑为主色调,辅以带有鲜明个人倾向的红、黄等,营造出对比强烈、凄冷沉郁、矛盾虚无、孤独抗争的视觉隐喻世界。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取舍、关照描写对象、情感倾向、使用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手法,构成对一般视觉心理... 《呐喊》和《彷徨》以白和黑为主色调,辅以带有鲜明个人倾向的红、黄等,营造出对比强烈、凄冷沉郁、矛盾虚无、孤独抗争的视觉隐喻世界。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取舍、关照描写对象、情感倾向、使用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手法,构成对一般视觉心理的人为偏离,是把握《呐喊》、《彷徨》矛盾、复杂、悲凉、绝望等风格的独特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色彩 视觉隐喻 视觉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