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8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量:70
1
作者 鲁洁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7,共3页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品德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 生活
下载PDF
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被引量:146
2
作者 鲁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2-9,共8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它是以生活为本的、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新课程的基础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以期使他们得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经历有意义的教育生活。本课程的类型是:综合课。综合的目的是:开拓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是它能成为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活性因子”。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小学 教材介绍
下载PDF
生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童敏 《社会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15-19,158,共6页
中国社会工作作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它需要在社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这种依据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人—场景”的双主体实践框架是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需要中国社会工作从场景自我出发,把个... 中国社会工作作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它需要在社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这种依据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人—场景”的双主体实践框架是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需要中国社会工作从场景自我出发,把个体自我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的主体性发挥作为专业服务的目标,根本改变西方科学实证主义二元对立的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实践 自主知识 社会工作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红艳 屈宁 甘怀娟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社会支持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等。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19.76±12.85)分,社会支持得分为(61.83±5.42)分,生活质量得分为(63.91±6.28)分。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在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治疗缴费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呈负相关(r=-0.501;P<0.05),与社会支持得分呈正相关(r=0.457;P<0.05)。文化程度(OR=2.824,95%CI 1.343~5.935)、家庭人均月收入(OR=2.751,95%CI 1.345~5.626)、治疗缴费方式(OR=2.702,95%CI 1.379~5.292)、疾病不确定感(OR=3.111,95%CI 1.474~6.565)及社会支持(OR=2.933,95%CI 1.451~5.928)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偏低,且与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存在相关性,可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生活质量 疾病不确定感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农村文化呈现特征分析研究——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世铎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5,共5页
本文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对其中所涉及的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结论是:现行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教材全体文化的56%;并预测出2013—2022年新一周期里,新编或修订版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 本文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对其中所涉及的农村文化进行分析。结论是:现行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教材全体文化的56%;并预测出2013—2022年新一周期里,新编或修订版教材中农村文化所涉及内容应占比例约为43%。解决教材中农村文化偏少的主要对策有:按照农村在校小学生数在全体在校小学生数中的比例,并结合未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调整教材中农村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调整农村文化部分子维度内容的呈现,矫正教材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偏向;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村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我国未来小学品德课教材的编制与修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农村文化 呈现特征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光全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4-27,共4页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新教材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黄雅芳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J0011-J0011,共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这个德育教育前沿阵地上,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推进和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将生活内容中的德育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生活德育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这个德育教育前沿阵地上,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推进和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将生活内容中的德育概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生活德育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在“知行结合”的生活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下,引导小学生积极去体验和探究,感受、体悟历史和德育发展的进程,品味文化深邃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 社会课堂 小学生 草根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被引量:23
8
作者 邬冬星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6-60,共5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课程 回归儿童生活 教学策略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 被引量:6
9
作者 杨今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59,共4页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就其总体目标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社会化适应,当然后者是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并不能相互取代。现实表现是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究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和学校社会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并需要在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教育评价等多个角度上给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社会化教育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如何落实——兼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建设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雯霞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7,共5页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很难实现。所以,在考问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何以落实这一老话题时,必须正视问题的本质所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吴济慧 蔡琴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60-162,共3页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 生活 依据 策略
下载PDF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谈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7-99,共3页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为理想的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教学 生命教育
下载PDF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莉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1年第1期24-25,共2页
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 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学生活 课堂教学 实践 新课程标准 品德教育 现实生活 教育活动
下载PDF
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被引量:9
14
作者 和学新 刘雪梅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3-87,共5页
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与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要求,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道德;要创设生活化的... 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与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要求,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道德;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要在生活化的合作与探究中,让学生理解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品德与生活 生活德育 教学策略
下载PDF
生活德育理念的三维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光全 高琼 《中小学德育》 2012年第6期47-50,共4页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更合理、更科学。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更合理、更科学。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生活 德育 社会 品德 学习 解读
下载PDF
促进还是抑制:社会信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
16
作者 雷开春 王晓楠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信任—信息—合作模型等,构建“社会信任—环境风险感知—环境关心—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 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信任—信息—合作模型等,构建“社会信任—环境风险感知—环境关心—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会信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分析环境风险感知和环境关心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居民社会信任程度的提高,可以直接激发绿色生活方式意愿,从而间接促进绿色生活方式行为;(2)居民社会信任程度的提高,会降低环境风险感知,间接抑制绿色生活方式行为;(3)社会信任会通过降低环境风险感知而减少环境关心,再同时间接抑制绿色生活方式意愿和行为。社会信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双重作用机制表明,社会信任可能是一把“双刃剑”:社会信任虽然能直接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但是也可能通过降低环境风险感知和环境关心,抑制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和行为。因此,培育居民绿色生活方式可直接聚焦环境风险感知和环境关心,激发居民保护环境的内在情感和动力,以有效促进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活方式 社会信任 环境风险感知 环境关心
下载PDF
尊重儿童 发展儿童——研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丽丽 《中小学德育》 2016年第8期43-45,共3页
品德课教学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提升儿童生活;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更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彰显"... 品德课教学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提升儿童生活;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更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彰显"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课程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 儿童立场 生活逻辑
下载PDF
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2-65,共4页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高低是影响中小学生成长和保障基础教育进步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是不同的。基于教师专业化和小学教师专业已有研究,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高低是影响中小学生成长和保障基础教育进步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是不同的。基于教师专业化和小学教师专业已有研究,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标准、影响因素,并在该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途径和措施,是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的补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给一线人员以一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教师专业化
下载PDF
图画书在品德教学中的妙用——以部分台湾小学生活、社会教师用书对图画书的导入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雯霞 《中小学德育》 2013年第5期68-72,共5页
新修订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都提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 新修订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都提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并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参考 品德 生活 小学 社会 图画 课程标准 台湾地区
下载PDF
生活方式的东西差异: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路径再认识
20
作者 杜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区域的农民以不同的条件参与这个过程,并形成了富有差异的生活方式。因为市场区位条件不同,无论从生活动力还是生活空间的维度看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农村因其本地工业化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释放型的生活方式;中部农村因其跨区域流动的市场参与模式,形成了压力集聚型的生活方式;而西部农村则在本地维持型的低度市场参与模式下,形成了压力缺失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区域差异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非线性特征,通过中观分析展现农民生活逻辑的多样性,有助于从政策层面具体有效地回应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东西差异 现代化 乡村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