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唐写本《啸赋》残卷校理
1
作者 刘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敦煌所出《啸赋》残卷,依据李善注本抄写,卷次又符合《文选》三十卷本的特征。这一差异反映了唐代白文本《文选》的一种产生机制,即正文依据李善注本,卷次依据萧统原本。《啸赋》的比勘印证出尤袤刻本的复杂性,既存在文字擅改的一面,也... 敦煌所出《啸赋》残卷,依据李善注本抄写,卷次又符合《文选》三十卷本的特征。这一差异反映了唐代白文本《文选》的一种产生机制,即正文依据李善注本,卷次依据萧统原本。《啸赋》的比勘印证出尤袤刻本的复杂性,既存在文字擅改的一面,也有符合残卷文字面貌而具有早期底本来源的特点。残卷里的注音或注解,有合乎李善注本同时参考五臣注本者,有合乎现存明州本《文选》正文附音者,也有合乎包括《晋书音义》在内的唐代文献者,整体属于唐代音系。《啸赋》残卷正文的抄写、注音与点读三者的具体生成时间不尽一致,但综合抄写的文献来源和注音特点,判断整体文献内容皆产生在唐代,属于唐写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啸赋》残卷 唐写本 李善注本 尤袤本 白文本 注音 校理
下载PDF
啸、《啸赋》与魏晋名士风度 被引量:7
2
作者 樊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0-73,共4页
啸中的指啸现象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甚至多有歧义。指啸与养生无关,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阮籍与孙登切磋啸术的具体场所并非在今河南省尉氏县东南,而应在今河南省辉县百泉镇苏门山上。善啸者受当时哲学思潮影... 啸中的指啸现象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充分重视,甚至多有歧义。指啸与养生无关,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阮籍与孙登切磋啸术的具体场所并非在今河南省尉氏县东南,而应在今河南省辉县百泉镇苏门山上。善啸者受当时哲学思潮影响,崇尚老庄,尤擅《易》理,有较高深的音乐造诣;在思想上,多具有"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特征;在音乐上,奉行老、庄"大言希声"、"无言而心悦"和王弼"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神韵;在辩论上采取了一种比言不尽意更彻底的否定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啸赋》 名士风度 魏朝 晋朝 现象 音乐审美观
下载PDF
《啸赋》残卷校证
3
作者 金少华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2期160-167,共8页
S.3663号《啸赋》残卷为较早公布的《文选》敦煌写卷之一,历来研究著述甚夥。本文全面梳理了前人的研究工作,并修订补充了数条校勘意见。
关键词 S.3663 《啸赋》残卷 校证
下载PDF
汉魏六朝《歌赋》《啸赋》中的音乐表现与美学功能研究
4
作者 严可 魏雅文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9-22,共4页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艺术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有了对声乐艺术概括总结的论述。通过对《歌赋》《啸赋》内容的梳理、归纳,结合其他的相关资料,试从赋文中所体现的声乐演唱技法、表演技巧与美学功...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艺术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经有了对声乐艺术概括总结的论述。通过对《歌赋》《啸赋》内容的梳理、归纳,结合其他的相关资料,试从赋文中所体现的声乐演唱技法、表演技巧与美学功能方面,对汉魏六朝时期的声乐艺术进行探索,并与今之声乐艺术理论进行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歌赋》 《啸赋》 声乐理论 美学功能
下载PDF
晋代成公绥《啸赋》探析
5
作者 王健红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41-142,共2页
晋代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行为、爱好及思想感情出色地描绘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 晋代 成公绥 《啸赋》 爱好 思想感情倾向
原文传递
古代“啸”之养生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炳南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经过生活实践的总结 ,古人认识到“啸”可以宣泄和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善啸者能开胸顺气 ,娱情怡心 ,激发生命的活力。魏晋名士雅好长啸 。
关键词 古代 养生 魏晋时期 阮籍 《啸赋》
下载PDF
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
7
作者 船津富彦 董炳月(译) 范子烨(审订)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4-20,共7页
无论是"简"还是"傲",都含有简慢、骄傲的意思,即轻侮他人、妄自尊大,面对任何权威都不屈服。这被看作一种生存方式,是置身封建社会时的自我精神解放。所谓"啸",就是在心怀不平的情况下,用声音来抒发不平... 无论是"简"还是"傲",都含有简慢、骄傲的意思,即轻侮他人、妄自尊大,面对任何权威都不屈服。这被看作一种生存方式,是置身封建社会时的自我精神解放。所谓"啸",就是在心怀不平的情况下,用声音来抒发不平之情。所谓"啸傲",就终极含义而言,表达的是获得解放的精神自由,即发出声音、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情发泄出去的所谓能量消解方法。借助这种行为,心中长期郁积的不平之情被驱散,获得新生命的充实之感。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现实之中,这是最为廉价的生存方法。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不平或者意识到这种不平的诗人们,才经常将这种不平之情"啸"出来,获得精神层面的优越感,欣喜于新生命的充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 《世说新语》 《啸赋》 《啸旨》
下载PDF
“啸”的源流
8
作者 泽田瑞穗 颜淑兰(译) 范子烨(审订)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21-25,83,共6页
"啸"是在唱片和磁带等录音设备出现以前就已失传的中国古代技艺的一种。和配有歌词的歌谣不同,"啸"是一种仅借助人的声音表演的口技,不具有特定意思和内容。这一行为在魏晋到唐代的名士之间盛行,据传晋成公绥、孙... "啸"是在唱片和磁带等录音设备出现以前就已失传的中国古代技艺的一种。和配有歌词的歌谣不同,"啸"是一种仅借助人的声音表演的口技,不具有特定意思和内容。这一行为在魏晋到唐代的名士之间盛行,据传晋成公绥、孙登、阮籍等都是啸的名手。啸技共有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沉、小沉、疋、叱、五太、五少这十二法。周汉时代的啸原本不仅仅是声音的技艺,也是巫师或术士召集灵魂、役鬼、精灵、鸟兽、风云、雷雨等异类事物所用的法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啸赋》 《啸旨》 源流 技艺
下载PDF
从“以悲为美”到“清和自然”——浅析《文选》音乐赋审美取向的衍变
9
作者 邢馨元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文选》中的音乐赋,其审美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两汉时期的《洞箫》《长笛》二赋,明显透露出"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而魏晋之际,玄学的兴起致使音乐赋的审美思想发生了明显转变。嵇康与成公绥将对音乐的描摹歌咏与崇尚隐逸的... 《文选》中的音乐赋,其审美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两汉时期的《洞箫》《长笛》二赋,明显透露出"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而魏晋之际,玄学的兴起致使音乐赋的审美思想发生了明显转变。嵇康与成公绥将对音乐的描摹歌咏与崇尚隐逸的高远情怀联系起来,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从中可见魏晋乐赋重清和、尚自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箫赋》 《长笛赋》 《琴赋》 《啸赋》 审美取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