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不开的边地 说不尽的青春——试论王刚小说《喀什噶尔》
1
作者 李笑 张全之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177,共6页
王刚的长篇新作《喀什噶尔》,将人物置于"文革"结束后的南疆军区文工团,以"过来人"的身份去言说当年17岁"我"的兵团记忆,呈现"我"和战友们在青春期的躁动与渴望,以及面对青春时无从选择的伤痛... 王刚的长篇新作《喀什噶尔》,将人物置于"文革"结束后的南疆军区文工团,以"过来人"的身份去言说当年17岁"我"的兵团记忆,呈现"我"和战友们在青春期的躁动与渴望,以及面对青春时无从选择的伤痛;同时王刚对17岁"我"的重新审视,是对承载自我早期记忆的边地的塑造与想象,传达着对喀什噶尔的精神依恋,而这样的重返似乎带有某种"还乡"的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刚 《喀什噶尔》 新疆作家 兵团文学
原文传递
军装、血书和匿名信——围绕小说《喀什噶尔》和《芳华》的新物质与语言研究
2
作者 高竞闻 《文化与诗学》 2020年第2期71-91,共21页
小说《喀什噶尔》和《芳华》的“新物质”特征指事物具有一定的心理强度,不仅影响、主导人,还在情感上与人关联密切,具有不确定性和活力。可以用哈曼“破碎的锤子”式的解读,即失效的物怎样暗示其真实性,来理解军装在丢失或与私密衣物... 小说《喀什噶尔》和《芳华》的“新物质”特征指事物具有一定的心理强度,不仅影响、主导人,还在情感上与人关联密切,具有不确定性和活力。可以用哈曼“破碎的锤子”式的解读,即失效的物怎样暗示其真实性,来理解军装在丢失或与私密衣物界限模糊时,暴露出的朴素物质性和与人个性化的亲密纠缠的关系。同样,署名的匿名信和名实不符的词汇运用,以陌生化和奇异效果释放了语言文字的原始想象力。借用阿甘本对誓言的分析,可知血液写成的请战书和誓言不同的是,它是针对所言事实的可能性而被正向界定的。主人公对血书的质疑一方面反映时代价值的变迁,另一方面还原了血液作为身体、感知和自然情感的物质性。小说的叙事者均站在“现在”写“当时”,在历史跨度中的物经历了破碎与被怀旧修复的过程,其变形更甚,能量也得到了一定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噶尔》 《芳华》 新物质 语言 誓言
原文传递
喀什维吾尔族的文学生活——个案视角下的初步认知
3
作者 姑丽娜尔·吾甫力 柔鲜古丽·阿尤甫 王媛 《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第1期149-162,共14页
生活在古老丝绸之路重镇喀什的维吾尔族,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多元文明的冲淘养育,形成了独特的绿洲城市文明样态,混合多样的文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阅读和学习生活。研究喀什维吾尔族的文学生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者... 生活在古老丝绸之路重镇喀什的维吾尔族,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多元文明的冲淘养育,形成了独特的绿洲城市文明样态,混合多样的文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阅读和学习生活。研究喀什维吾尔族的文学生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者主要从个案的角度对喀什维吾尔文学生活、绿洲文化书写进行不同角度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活 维吾尔族 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喀什噶尔》杂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