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境存在论与思想构境论——兼评张一兵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1
作者 尤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46,共3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则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之总体看法的"存在论"。那么两者关系究竟如何来把握?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场"到"理论框架",追溯此书作者关于构境存在论的最初语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追寻从构境存在论到思想构境论的理论跃迁所带来的质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境论 存在论 《回到列宁 实践场 理论框架
下载PDF
“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及其隐性的逻辑裂隙--兼评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密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9,共6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对列宁阅读批注细节的细心捕捉和精到分析,在揭示出列宁哲学研究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思想构境论"无处不在的现实逻辑射线。但在本书中,作者的这一从现实实践出发的立场并没能贯彻到底,尤其在下篇当中,作者的研究和显性表述似乎对于理论逻辑的内在变迁表示出更为明显的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这种隐性的内在逻辑偏向构成了"思想构境论"的逻辑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境论” 《回到列宁 现实逻辑射线 逻辑裂隙
下载PDF
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远与近--试论《回到列宁》文本解读的方法特质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密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逻辑异轨"。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研究方式,"思想构境论"何以实现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突破是本文的关注焦点。本文拟从作为思想研究对象的文本缘何退隐与凸显这一视角出发,来窥探"思想构境论"这一理论生产方式的特质。进而指出,该方法在强调解读构架的科学性的同时,更突显了解读构架与文本对象的辩证关系,从而告别了以还原或逼近客观性为旨归的旧式文本阅读观,走向了承认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思想构境论”解读构架 文本情 相对客观性
下载PDF
“拟文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思想研究--以张一兵《回到列宁》的文本解读为例
4
作者 付清松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9,共6页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拟文本"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中的文本眼界;通过对"哲学笔记"中"拟文本"的解读实验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构境",揭示出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主客体向度并展示了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性作用之主体的思想再生产。"拟文本"是对人为的外在文本分类法的一次学术"反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回列宁》“拟文本” “思想
下载PDF
“思想构境论”想说明什么——答王金福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一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23,共11页
王金福教授对《回到列宁》一书的批评,其实质是试图将已经超越了解释学语境中的后文本学讨论重新拉回到现代性文本学中。王金福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后现代文本语境中,恰恰是承认认知结果的有限性和主观性,才会反证一种历史性的客观性和... 王金福教授对《回到列宁》一书的批评,其实质是试图将已经超越了解释学语境中的后文本学讨论重新拉回到现代性文本学中。王金福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后现代文本语境中,恰恰是承认认知结果的有限性和主观性,才会反证一种历史性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种新的客观性与真理性正是当代哲学和科学认识论的积极反思的结果。然而,《回到列宁》一书在"构境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逻辑缺环,即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衔接。实际上,"构境"理论并没有放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或者倒过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恰恰是"构境论"的重要逻辑前提。当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诠释,有可能为"构境论"提供一个重要的现实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列宁 解释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历史境论 思想境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