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重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出版之际(访谈) |
张一兵
孔伟宇
|
《学术界》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被遮蔽的重农学派:从《回到马克思》的研究思路说起 |
王浩斌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3
|
管窥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语境——兼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的逻辑连续性 |
张明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4
|
《回到马克思》中的哲学与经济学——评张一兵的文本学解读路径 |
丁声镇
徐维锡
洪涛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5
|
理论自觉还是理论无意识——对《回到马克思》中一个观点的再思考 |
杨汇智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6
|
评张一兵对“广松物象化论”的批评--日本学者对《回到马克思》的回应 |
日山纪彦#日
彭曦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7
|
“回到马克思”的意义——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 |
宇波彰
彭曦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马克思研究的新视阈——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 |
新田滋
彭曦
|
《哲学分析》
|
2014 |
0 |
|
9
|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效应——基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学解读 |
陈挺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4 |
0 |
|
10
|
《回到马克思》真的具有阿尔都塞情结吗?——与郝敬之商榷 |
唐正东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1
|
回到马克思三题——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方法论 |
代建鹏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2
|
文本解读中的解蔽与遮蔽——《回到马克思》一书有关早期政治经济学的论述 |
陈磊
张杰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
2018 |
0 |
|
13
|
也许,举起一面旗帜并不重要——读《哲学通论》、《哲学研究方法论》和《回到马克思》所想到的 |
方觉浅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5
|
|
14
|
但开风气不为师——《回到马克思》的本真心路历程 |
张一兵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1
|
|
15
|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
郝敬之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16
|
评《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 |
郝敬之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7
|
“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专题讨论之二 |
内田弘
彭曦
|
《哲学分析》
|
2014 |
0 |
|
18
|
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与聂锦芳商榷 |
胡大平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19
|
现象学精神与“历史现象学”概念 |
颜岩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20
|
让理论在自省性的问题域中生长 |
张一兵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