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重新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出版之际(访谈)
1
作者 张一兵 孔伟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5,共11页
如果说《回到马克思》第一卷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探索的文本学剖析,那么《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就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专题性深入,这也是马克思面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过程。从文本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基于MEGA... 如果说《回到马克思》第一卷是对马克思哲学与经济学探索的文本学剖析,那么《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就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专题性深入,这也是马克思面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过程。从文本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基于MEGA2的最新文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诸笔记性文本,并将其与马克思的公开发表著作、手稿、书信等文本类型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从内容来看,《回到马克思》第二卷有三大理论主线:一是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衍变;二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构式;三是马克思的社会场境论。作者试图用一种原创性的方式重新透视马克思的系列重要观点。这不仅是一次“回到马克思”的旅程,而且努力架起了一座使马克思走向当代的思想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第二卷 MEGA2 科学社会主义
下载PDF
被遮蔽的重农学派:从《回到马克思》的研究思路说起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浩斌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4,共4页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教科书体系 实在 马克思思想 视域 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学 土地 模式
下载PDF
管窥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语境——兼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的逻辑连续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8,共9页
《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在其深层逻辑功能上具有"复调式"语境。一方面,文本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神目观"式前现代文本解读方式而作,因此,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具有现代性解释学意蕴,主要... 《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在其深层逻辑功能上具有"复调式"语境。一方面,文本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神目观"式前现代文本解读方式而作,因此,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具有现代性解释学意蕴,主要体现在文本学方法的针对性"问题域"以及以阿尔都塞"症候阅读"为"后台支援背景"的"深度功能性阅读"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就文本学方法中提出的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划分类及其使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文本学方法的隐性理论"支援背景"问题,即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后现代"互文性"理论的影响,因而使得文本学方法又"似有"隐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特质。关于《回到马克思》中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回到列宁》中后文本学方法理论转向的内在逻辑连续性问题——后现代"互文性"理论对后文本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关于文本的开放性与"读者"作用的解放层面,进而有助于回应学界关于此问题而存在的所谓"断裂"或"倒退"的错误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文本学方法“复调式”语境《回到列宁》 后文本学方法
下载PDF
《回到马克思》中的哲学与经济学——评张一兵的文本学解读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声镇 徐维锡 洪涛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64,共8页
《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目标是在文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隐性哲学话语转换的描述,实现20世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本应该提出的口号——"回到马克思"。张一兵指出,要想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 《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目标是在文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隐性哲学话语转换的描述,实现20世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本应该提出的口号——"回到马克思"。张一兵指出,要想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就必须要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本书在斯大林式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破产之后,对立足于马克思文本基础上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创性意义。《回到马克思》韩文版的出版,为苏联解体后走向衰落的韩国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韩国马克思主义 事物化 斯大林主义哲学 文本学
下载PDF
理论自觉还是理论无意识——对《回到马克思》中一个观点的再思考
5
作者 杨汇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16,共3页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张一兵 无意识 真如 现实 客观 线索 经济学 先生 理论
下载PDF
评张一兵对“广松物象化论”的批评--日本学者对《回到马克思》的回应
6
作者 日山纪彦#日 彭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共12页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日文版出版之后,在日本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该著作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文本的关注以及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运用,与以广松涉为代表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共通之处。但是该...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日文版出版之后,在日本学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该著作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文本的关注以及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运用,与以广松涉为代表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共通之处。但是该书第三版中对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批评却有失偏颇。聚焦"Sache"(物象或事物)和"Ding"(物)"Versachlichung"(物象化或事物化)和"Verdinglichung"(物化),以及"Schein"(假象或现象)等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张一兵对广松涉的批评实质上是补充性的,或者说二者在出发点和理论旨趣上是相通的。但在具体的讨论中,张一兵忽略了广松涉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时所依据的现象学和现代物理学理论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物象化或事物化 物化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回到马克思”的意义——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
7
作者 宇波彰 彭曦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199,共3页
中国学者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一书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将马克思的思想追踪至《资本论》,着重对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相关笔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阐明了处于形成阶段的思想,并分别提示了马克思各个时期思想的问题之所在。《回... 中国学者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一书在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将马克思的思想追踪至《资本论》,着重对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相关笔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阐明了处于形成阶段的思想,并分别提示了马克思各个时期思想的问题之所在。《回到马克思》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力作,对其理应给予高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 张一兵
下载PDF
马克思研究的新视阈——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
8
作者 新田滋 彭曦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14-18,196,共5页
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三版)日本版问世,这种坚实且高水准的集大成的著作实属罕见。但有一点希望与张一兵磋商。张一兵认为早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是一种作为人本主义的应该(S... 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三版)日本版问世,这种坚实且高水准的集大成的著作实属罕见。但有一点希望与张一兵磋商。张一兵认为早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是一种作为人本主义的应该(Sollen)的异化论,而中期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转化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论。其实,在早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概念不是作为"应该"(Sollen),而始终是作为"是"(Sein)来探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还极不成熟,但它为后来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就其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所展开的哲学批判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本质问题进行了犀利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异化 应该(Sollen) 是(Sein)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历史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效应——基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学解读
9
作者 陈挺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6期5-7,共3页
历史认识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显著的经济学哲学方法,这种方法扬弃了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型,把人类的认识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现实历史的运动和发展之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回到马克思——... 历史认识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显著的经济学哲学方法,这种方法扬弃了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型,把人类的认识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现实历史的运动和发展之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是科学运用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伟大尝试,开创了新时期研究马克思文本的全新话语方式,围绕历史认识论的合法性归基、文本学根据、功能性张力及方法论意义等问题,尝试对这种历史认识论的起点进行哲学史的追溯,并就构成思想的现实性图景和方法论效应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论 《回到马克思》 方法论效应
下载PDF
《回到马克思》真的具有阿尔都塞情结吗?——与郝敬之商榷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正东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8,共7页
本刊 2 0 0 2年第 9期刊载的有关《回到马克思》一书的评论文章 ,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刊认为 ,健康、规范的学术争论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此 ,本刊特发表如下两篇文章 ,就与《回到马克思》有关的... 本刊 2 0 0 2年第 9期刊载的有关《回到马克思》一书的评论文章 ,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本刊认为 ,健康、规范的学术争论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此 ,本刊特发表如下两篇文章 ,就与《回到马克思》有关的理论问题阐述不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阿尔都塞情结 马克思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轮
原文传递
回到马克思三题——兼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方法论
11
作者 代建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24,共5页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由于未能明确确立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陷入困境。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对前苏联研究的这一方法论不足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努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通过文本解读成功实现了研究方法论的转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文本解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有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 方法论 《回到马克思》 文本解读
下载PDF
文本解读中的解蔽与遮蔽——《回到马克思》一书有关早期政治经济学的论述
12
作者 陈磊 张杰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19-23,共5页
《回到马克思》一书为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特别是对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揭示。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背景的早期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构架,区分出三个依次递进的理论层级,这种文本解读的方... 《回到马克思》一书为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特别是对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的揭示。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背景的早期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构架,区分出三个依次递进的理论层级,这种文本解读的方式具有崭新的理论意义,多年来却没有获得学界应有的讨论和重视。该书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尝试解蔽长期以来被传统的理论研究所遮蔽的早期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构架,然而正如此书作者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解蔽的同时也是遮蔽,早期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并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被遮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早期政治经济学 解蔽与遮蔽
原文传递
也许,举起一面旗帜并不重要——读《哲学通论》、《哲学研究方法论》和《回到马克思》所想到的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觉浅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哲学通论 哲学研究 类哲学 张一兵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论 出版社 武汉大学 旗帜
原文传递
但开风气不为师——《回到马克思》的本真心路历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一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 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 被引量:5
15
作者 郝敬之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2-16,共5页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张一兵 阿尔都塞 马克思哲学 探求 思想 情结 细读 学思 学术著作
原文传递
评《回到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敬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0,共6页
“历史现象学”是《回到马克思》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为了这个发现 ,作者质疑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合法性 ,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构建上不成功。但是 ,作者发现的“历史现象学” ,只不过是马克思透视本质的经济... “历史现象学”是《回到马克思》一书“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为了这个发现 ,作者质疑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上的合法性 ,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构建上不成功。但是 ,作者发现的“历史现象学” ,只不过是马克思透视本质的经济分析方法。这样 ,所谓“历史现象学”就难免在内容上以经济学遮蔽哲学 ,在名称上又以哲学遮蔽经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历史现象学” 历史唯物主义 张一兵 《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经济分析方法
原文传递
“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专题讨论之二
17
作者 内田弘 彭曦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3-13,共11页
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还没有真正解决政治经济学的深层问题,那些问题要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才得到解决。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得出的货币是各种生产关系这一认识,包含着他对李嘉图切合事物的认识方法的批... 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还没有真正解决政治经济学的深层问题,那些问题要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才得到解决。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得出的货币是各种生产关系这一认识,包含着他对李嘉图切合事物的认识方法的批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都将各种生产关系视为“圆环”。《资本论》的构成原理是一个圆环体系,而那种圆环的最初论证便是价值形态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货币规定为形成圆环的各种生产关系,意味着马克思在那里已经开始提出了价值形态论的问题。《资本论》既不是以价值形态论为中心,也不是以交换过程论为中心,而是具有由①价值形态论→②商品拜物教→③交换过程论这三种观点的对称性重复移动构成圆环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松涉 价值形态论 《回到马克思》 交换论 圆环体系
下载PDF
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与聂锦芳商榷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大平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2,共5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法 学术规范 《回到马克思》
原文传递
现象学精神与“历史现象学”概念 被引量:3
19
作者 颜岩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共3页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现象学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 胡塞尔现象学 西方哲学 黑格尔 精神 持有 异议 合法
下载PDF
让理论在自省性的问题域中生长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一兵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 张一兵 存在 科学 自省 问题域 阅读 学术批评 出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