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拨鼠》教学设计——走近“温情”贝多芬
1
作者 金辉超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4年第10期36-38,共3页
教学内容:苏少版六年级下册歌曲:《土拨鼠》欣赏:贝多芬部分作品片段教材分析:《土拨鼠》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于1789—1792年在他的家乡德国波恩根据德国大诗人歌德同名诗而创作的。歌曲表现了流浪者带着他的宠物——土拨鼠四处奔波... 教学内容:苏少版六年级下册歌曲:《土拨鼠》欣赏:贝多芬部分作品片段教材分析:《土拨鼠》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于1789—1792年在他的家乡德国波恩根据德国大诗人歌德同名诗而创作的。歌曲表现了流浪者带着他的宠物——土拨鼠四处奔波、相依为命的情景。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弱起节奏,6/8拍子。歌曲深情而略带忧伤,感情真挚纯朴,犹如歌中的主人公在平静的诉说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拨鼠》 贝多芬 教学设计 温情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感情真挚 歌曲
原文传递
从存在主义看《土拨鼠日》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睿 李倩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4期65-66,共2页
《土拨鼠日》是哈罗德·雷米斯执导的一部喜剧题材电影,其表现手法诙谐幽默。这部影片看似有趣,其实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再来观看这部影片,通过对主... 《土拨鼠日》是哈罗德·雷米斯执导的一部喜剧题材电影,其表现手法诙谐幽默。这部影片看似有趣,其实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再来观看这部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及行为转变的分析,不难看出人生的真谛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拨鼠日》 萨特 存在主义
下载PDF
土拨鼠哪去了?
3
作者 黄小平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9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土拨鼠哪去了?》 中学 语文 散文 阅读欣赏 黄小平
下载PDF
生命教育的三重价值维度——从电影《土拨鼠之日》说起
4
作者 田珂忆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23-24,共2页
好好莱坞经典影片《土拨鼠之日》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是一位自视甚高、刻薄冷漠的天气播报员,每年都会不情愿地去某小镇报道土拨鼠日活动。这一年报道完后,却因一场暴风雪,被迫留在了小镇。没想到,他的生命无休止地在这一天重复……时间... 好好莱坞经典影片《土拨鼠之日》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是一位自视甚高、刻薄冷漠的天气播报员,每年都会不情愿地去某小镇报道土拨鼠日活动。这一年报道完后,却因一场暴风雪,被迫留在了小镇。没想到,他的生命无休止地在这一天重复……时间循环的电影大多与一个词即生命改变有关。男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尖酸自傲到最后的自我重生,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忘却向死而生的意义。男主人公在得知自己被困在同一天后虽陷入了短暂的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主人公 向死而生 《土拨鼠之日》 生命教育 价值维度 梁晓声 女主人公 外延型 大巴车 学生会
下载PDF
试论角色塑造中的表演张力提升——以音乐剧《土拨鼠之日》为例
5
作者 陈姝月 《人文天下》 2023年第9期74-77,共4页
在音乐剧的角色塑造中,表演张力是衡量角色魅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标准。音乐剧《土拨鼠之日》的成功得益于人物个性化的设定、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投入等,这些因素共同提升了该剧角色塑造中的表演张力。本文以音乐剧《土拨鼠之日》的主人... 在音乐剧的角色塑造中,表演张力是衡量角色魅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标准。音乐剧《土拨鼠之日》的成功得益于人物个性化的设定、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投入等,这些因素共同提升了该剧角色塑造中的表演张力。本文以音乐剧《土拨鼠之日》的主人公菲尔以及配角多丽丝为例,结合此音乐剧的情感发展和故事情节,从文本的二度创作、声音的情感表达、肢体的充分运用以及扎实的体能技巧等方面探索提升表演张力的路径,明晰表演张力之于角色塑造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剧 角色塑造 表演张力 《土拨鼠之日》
下载PDF
土拨鼠的记事本
6
作者 胡学红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16年第10期11-13,共3页
土拨鼠有一个记事本,每天黄昏,她都会在上面写下一些什么。 当秋天的第一片黄叶飘落的时候,土拨鼠开始忙碌起来了。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阅读 《土拨鼠的记事本》
下载PDF
土拨鼠
7
作者 顾城 《天天爱学习(一年级)》 2016年第16期17-17,共1页
土拨鼠在挖土 有人问: 土里有什么 土拨鼠说: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阅读 《土拨鼠》
原文传递
土拨鼠哪里去了
8
作者 章睿齐 《教育文汇》 2004年第3期54-54,共1页
记得读大学一年级时,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结果在树上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 记得读大学一年级时,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结果在树上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拨鼠哪里去了》 中学 语文 议论文 阅读欣赏 章睿齐
原文传递
土拨鼠哪去了
9
作者 黄小平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011年第8期18-18,共1页
上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钴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
关键词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土拨鼠哪去了》
原文传递
土拨鼠哪去了
10
作者 佚名 《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 2010年第3期30-31,共2页
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
关键词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土拨鼠哪去了》
原文传递
土拨鼠和小土精
11
作者 赵明 海獭动漫(图) 《为了孩子(2-7岁)(下)》 2009年第10期50-51,共2页
灰灰是个很能干的小土精,他的家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有一天,他家的墙壁被一只土拨鼠挖通了。小土精不认识土拨鼠,生气地问道:“请问松鼠先生,你为什么要把我的墙壁挖通啊?你不是住在树上的吗?到地底下来干嘛啊?”
关键词 《土拨鼠和小土精》 儿童文学 赵明 童话
原文传递
土拨鼠小姐究竟想要什么
12
作者 兰洋 《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 2010年第3期44-45,共2页
普莱士街总是这样繁华,琴行、酒吧、快餐店,穿梭往来着许多金头发居民。各式各样的橱窗中,悬挂着奇装异服.或是精致的果盘、美味的沙拉酱和披萨。
关键词 《土拨鼠小姐究竟想要什么》 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
原文传递
土拨鼠家的巧克力湖
13
作者 陈琪敬 多米(图) 《童话世界(低幼版)》 2010年第10期54-59,共6页
今天是彩云姐姐的生日,馋嘴的白云拉拉不仅在那里吃了很多好吃的,临走前还不忘揣一大兜最喜欢吃的巧克力。
关键词 《土拨鼠家的巧克力湖》 儿童文学 童话 陈琪敬
原文传递
土拨鼠烤山芋
14
作者 仲美芳 车车(绘画) 《幼教博览》 2010年第12期42-43,共2页
晶莹的雪花,滑着悠扬的舞步,从空中飘飘洒落下来。一切都那么寂静,一丝响动部没有。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庭教育 课外阅读 《土拨鼠烤山芋》
原文传递
Size and shape information serve as labels in the alarm calls of Gunnison's prairie dogs Cynomys gunnisoni 被引量:1
15
作者 C. N. SLOBODCHIKOFF William R. BRIGGS +1 位作者 Patricia A DENNIS Anne-Marie C. HODGE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41-748,共8页
Some animals have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different alarm calls for terrestrial and aerial predator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at cognitive processes are involved in generating these calls. One possibility is the po... Some animals have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different alarm calls for terrestrial and aerial predator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at cognitive processes are involved in generating these calls. One possibility is the position of the predator: Anything on the ground receives a terrestrial predator call, and anything in the air receives an aerial predator call.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hat animals are able to recognize the physical features of predators and incorporate those into their calls. As a way of elucidating which of these mechanisms plays a primary role in generating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calls, we performed two field experiments with Gunnison's prairie dogs. First, we presented the prairie dogs with a circle, a triangle, and a square, each moving across the colony at the same height and speed. Second, we presented the prairie dogs with two squares of differing sizes. DFA statistics showed that 82.6 percent of calls for the circle and 79.2 percent of the calls for the triangle were correctly classified, and 73.3 percent of the calls for the square were classified as either square or circle. Also, 100 percent of the calls for the larger square and 90 percent of the calls for the smaller square were correctly classified. Because both squares and circles are features of terrestrial predators and triangles are features of aerial predator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rairie dogs might have a cognitive mechanism that labels the abstract shape and size of different predators, rather than the position of the predator [Current Zoology 58 (5): 741-748, 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nnison's prairie dogs Prairie dogs Alarm calls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