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在书场与案头之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1
作者 董国炎 李建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5-16,共2页
纪德君先生《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三大特点:第一,研究视角新巧、思路开阔。第二,对民间说唱文学如何改编通俗小说以及这种改编体现了什么样的艺术规律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第三,重视说唱文献资料的钩稽... 纪德君先生《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三大特点:第一,研究视角新巧、思路开阔。第二,对民间说唱文学如何改编通俗小说以及这种改编体现了什么样的艺术规律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第三,重视说唱文献资料的钩稽、梳理与辨析,这为民间说唱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书场与案头之间》 研究视角 艺术规律
下载PDF
一部意义深远的学术转型之作——读纪德君《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
2
作者 淮茗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学术转型 纪德君 案头 书场 古代通俗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 互动研究
下载PDF
从案头走向书场——明清时期说书对小说的改编及其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纪德君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5-51,共7页
明清时期,民间说书多以通俗小说作为改编和演说的对象。说书艺人在把通俗小说改编为说唱书目时,往往会根据说书艺术的特点和书场表演的实际需要,对原著进行丰富、改造与发展,并且还有意将说唱的艺术特点和成分融入到书目中去。说书对小... 明清时期,民间说书多以通俗小说作为改编和演说的对象。说书艺人在把通俗小说改编为说唱书目时,往往会根据说书艺术的特点和书场表演的实际需要,对原著进行丰富、改造与发展,并且还有意将说唱的艺术特点和成分融入到书目中去。说书对小说的改编和演说,既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和发展,扩大了通俗小说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将古代小说名著改编成适合于场上表演、为民众喜闻乐道的说唱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小说改编 说书艺人 明清时期 书场 案头 实际需要 说书艺术
下载PDF
晚清以来弹词研究的误区与盲点——“书场”缺失及与“案头”的百年分流 被引量:6
4
作者 秦燕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晚清肇始、绵延至今的弹词研究,将"案头"弹词小说与"书场"弹词讲唱分而治之,是几代学者的基本选择。本文在梳理百年弹词研究史的基础上,借鉴海外民俗学界相关思路,试图思考如何加强和深入作为民间说唱文艺的书场弹... 晚清肇始、绵延至今的弹词研究,将"案头"弹词小说与"书场"弹词讲唱分而治之,是几代学者的基本选择。本文在梳理百年弹词研究史的基础上,借鉴海外民俗学界相关思路,试图思考如何加强和深入作为民间说唱文艺的书场弹词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个案,探索如何把握这一吴语地区主要民间娱乐形式的完整个性及对基层民众生活的影响。探求"回到现场"作为研究方向的理论可行性,兼及"案头"与"书场"研究合流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词 案头 书场 苏州评弹 回到现场
下载PDF
从案头到书场——“说书体小说”对樊梨花形象的再创作 被引量:2
5
作者 鲍震培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245,共4页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莲居士作《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了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莲居士作《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了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花 薛丁山 明清小说 人物塑造 书场 书体 中国妇女 独立人格 再创作 案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