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异化”书写
1
作者 侯业智 温玉媚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84,共7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90年代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亦是余华童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沿袭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反叛”,为读者呈现了极具非理性色彩的童年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多重“异化”,将真实的童年...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90年代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亦是余华童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部小说沿袭了80年代先锋文学的“反叛”,为读者呈现了极具非理性色彩的童年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多重“异化”,将真实的童年幻化成虚构的回忆性空间,逐一剖析着孩童眼中阴森肮脏的世界,揭示着人性和世界的丑恶。从“异化”角度切入,不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锋文学的非理性色彩,还可洞悉到异化书写背后蕴藏的独特经历和时代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异化
下载PDF
论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艺术
2
作者 年东敏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艺术已相当成熟。小说通过多重叙述视角、嵌套拼贴的叙述结构与散点叙事策略,呈现开放多元的叙事主题,对文学形式与真实性、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形式,以及生发更多文本形态的可能性途径...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艺术已相当成熟。小说通过多重叙述视角、嵌套拼贴的叙述结构与散点叙事策略,呈现开放多元的叙事主题,对文学形式与真实性、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形式,以及生发更多文本形态的可能性途径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既是时代背景下文艺审美理想更新的产物,也与文学内部的自律性运动及余华对文学真实性认识的不断深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策略 生成语境
下载PDF
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为例
3
作者 孟繁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9期10-12,共3页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而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往往会被研究者忽略。一般而言,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并不是小说表现的主体,但母亲在男性心目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男性视角中母... 在当代小说创作中,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而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往往会被研究者忽略。一般而言,男性视角中的母亲形象并不是小说表现的主体,但母亲在男性心目中又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男性视角中母亲形象的分析,可以发现新时代男性对母亲的普遍认知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视角 余华 母亲形象 《在细雨中呼喊》
下载PDF
白亚仁译本《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成语翻译译者行为研究
4
作者 李泽慧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116-118,共3页
成语生动且具体,在汉语各种文本中都多有出现,但是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成语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讨论白亚仁在《在... 成语生动且具体,在汉语各种文本中都多有出现,但是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成语一直是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和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讨论白亚仁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成语翻译的合理度,得出结论 :对具有特殊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内容,译者选择贴近原文的意象和语言形式求真;而对具有较高文化特色的内容,则添加解释性话语或者转用英语语言中意思对应的词句,靠近“务实”,以求译文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通过分析白亚仁在成语翻译中对求真和务实的追求,总结出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体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翻译 《在细雨中呼喊》 译者行为批评 余华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中“文学性”的再现——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语言变异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宗瑞 陆国玟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35-40,共6页
“文学性”的再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乃至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命题。利奇在《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一书中总结的英语诗歌的八种语言变异情况,为考察以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 “文学性”的再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乃至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命题。利奇在《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一书中总结的英语诗歌的八种语言变异情况,为考察以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考。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具备利奇提出的全部八种语言变异的情况,但是对小说英译本的检视显示,译者在面对原文语言变异的翻译处理整体而言重视不够,译文美中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当代文学外译 文学性 语言变异 《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 《在细雨中呼喊》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概念隐喻研究
6
作者 李柏辉 贾立平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3期128-130,共3页
文学小说隐喻研究成为当今认知语言学领域十分热门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余华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析该小说中的文本特点和艺术风格。这部小说是余华先锋文学创作转向传统文学的第一部作品,在语言... 文学小说隐喻研究成为当今认知语言学领域十分热门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余华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析该小说中的文本特点和艺术风格。这部小说是余华先锋文学创作转向传统文学的第一部作品,在语言上有两个时期共同的一些特点,因此本文对于余华文学作品的总体隐喻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概念隐喻
下载PDF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艺术特色
7
作者 贾云杰 《艺术科技》 2023年第2期114-116,共3页
在《在细雨中呼喊》这篇小说中,余华既保存了作为先锋小说作家延续下来的极具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又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极大的改变。尤其值得分析的是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特色,无论是从叙述视点还是叙事顺序或是... 在《在细雨中呼喊》这篇小说中,余华既保存了作为先锋小说作家延续下来的极具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形式,又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极大的改变。尤其值得分析的是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特色,无论是从叙述视点还是叙事顺序或是叙事技巧上,都呈现出复杂又有独特内在逻辑的特点。因此,文章主要探究《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叙事视角 叙事时序 《在细雨中呼喊》
下载PDF
生命的寓言——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意象解析
8
作者 胡旻悦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3-77,共5页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和对立,以及温和表面之下流动着的孤苦无应与恐惧无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意象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悲悯叙事
9
作者 杨文强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6期80-83,共4页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逐渐成了文学界的流行话语,悲悯之心对作家来说一直都显得那么宝贵。在生活中,我们收获成功与幸福,也遭受苦难与悲痛。余华关注平民大众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现状,把人性中的欲望、罪恶用一种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几年来,悲悯情怀逐渐成了文学界的流行话语,悲悯之心对作家来说一直都显得那么宝贵。在生活中,我们收获成功与幸福,也遭受苦难与悲痛。余华关注平民大众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现状,把人性中的欲望、罪恶用一种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充分体现了作家对普泛的“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命价值的关怀与思考。本文主要探讨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悲悯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悲悯叙事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的儿童视角质疑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小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5,共3页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使有儿童视角的使用也是失败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实际上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下载PDF
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男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衡学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148,共6页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生成。《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两部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借助外界的映像实现自我心理的认知,这样的共同经验是中西方文学中所体现的共通性和相似性体验。孙光...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生成。《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两部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借助外界的映像实现自我心理的认知,这样的共同经验是中西方文学中所体现的共通性和相似性体验。孙光林和约翰通过走向社会关系中的那个客体,逐步构建自我的认同;从最初的意识萌芽到意识幻想,再到意识的觉醒,他们逐步明确自己的社会性别,以及这个社会性别应该对应的存在方式。运用拉康的镜子理论以及"三界"理论阐述文中人物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而使精神分析这一学科同文学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向苍天呼吁》 拉康 镜子理论 比较文学研究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对余华创作的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世诚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6-101,共6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它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在发展方向,然而在其后的写作中,余华基本上放弃了这些线索,改变了创作方向。这种选择虽然是个体性的,却在客观上迎合了时代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 创作方向
下载PDF
个体生存困境中的绝望——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献红 《广西教育》 2015年第11期117-118,130,共3页
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展现了个体生存环境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望。余华借这种生存的困境来拷问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希望的一种信心。
关键词 生存 绝望 精神家园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下载PDF
他者的面容依然清晰——评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中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67-70,共4页
余华在他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将死亡和苦难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回忆的细节之中。他让时间与空间来回流转,让那些痛苦的、忧郁的、孤寂的他者慢慢切近,我们在这样从容而冷静的绵密倾诉之中,清晰地发现他者已然来临——他者与我... 余华在他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将死亡和苦难巧妙地融入到每一个回忆的细节之中。他让时间与空间来回流转,让那些痛苦的、忧郁的、孤寂的他者慢慢切近,我们在这样从容而冷静的绵密倾诉之中,清晰地发现他者已然来临——他者与我们同在一个生活世界。他者就是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下载PDF
生前死后的感悟——谈《在细雨中呼喊》的道家思想
15
作者 孙文莲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11,共4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主人公人生的无助和死亡,却又为其孤苦的人生寻找精神的避难所——道家思想。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道家思想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非儿童”的成长书写
16
作者 王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3期9-12,共4页
《在细雨中呼喊》的成长书写是“非儿童”的。在叙事方面,余华以孙光林的视角回忆了被恐惧填满的童年,其中关于暴力和性的书写展露的是成人化思考,这一“融成人于儿童”的叙事利用了“无时序”非线性时间顺序,忠实地呈现了孙光林的成长... 《在细雨中呼喊》的成长书写是“非儿童”的。在叙事方面,余华以孙光林的视角回忆了被恐惧填满的童年,其中关于暴力和性的书写展露的是成人化思考,这一“融成人于儿童”的叙事利用了“无时序”非线性时间顺序,忠实地呈现了孙光林的成长经历与成长环境。而在审美艺术方面,“笑中含泪”的处理方式不仅呈现出孙光林格格不入的成人世界,也将儿童孤独、矛盾的反抗过程和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近乎诙谐的叙事语言给小说蒙上了黑色幽默的色彩。“非儿童”的成长书写是“表”,借回忆童年重写人性内蕴是“里”,这种意识是余华写作转变性的“一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儿童 成长书写 黑色幽默
下载PDF
诗意·议论·荒诞——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特色
17
作者 钟观凤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0-53,共4页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南方的文化氛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余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作品 《在细雨中呼喊》 先锋作家 语言特色
下载PDF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探讨
18
作者 姜良琴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88-190,共3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结构
下载PDF
从叙事文体学视角看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英译本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悦 孙会军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3,89,共6页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分都不甚理想,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叙事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本,笔者发现,《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的部分文体特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译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上发生相应改变,译本的叙事效果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叙事文体学意识对译者至关重要,译本的文体效果和叙事效果如果逊色于原著或者发生了偏差,则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和接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文体学 叙事学 翻译接受 余华
下载PDF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灿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9-101,共3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叙述视角 叙述者 开放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