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折号与德里达式的"不可译之译"--以康拉德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三个中译本为例
1
作者 涂险峰 蔡玮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2期67-75,共9页
德里达式解构翻译理论强调"不可译性",而解构理论对于二元对立的消解也意味着"不可译/可译"之二元论模式的消解。"不可译性"既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也是评价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不是标准的标准&q... 德里达式解构翻译理论强调"不可译性",而解构理论对于二元对立的消解也意味着"不可译/可译"之二元论模式的消解。"不可译性"既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也是评价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不是标准的标准"。破折号之类的书写记号典型地传达了语音缺席的隐秘性及"不可译"特征,但"不可译性"恰恰召唤特定语境下冒险翻译的"经济学"度量,使得翻译可能。由康拉德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三个中译本对待破折号的不同处理态度切入,可以看出翻译主体介入书写秘密的不同状况,从而揭示书写记号与"不可译性"之关联,文学翻译忠实于"不可译性"之必要,以及德里达式"不可译之译"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西方的注视下》康拉德 解构翻译 “不可译性”
下载PDF
论《在西方的注视下》中康拉德的人性关怀
2
作者 宋灿华 《文教资料》 2010年第7期18-21,共4页
对人性的关怀是历代学者们探讨和思索的主题之一。本文采用历史传记批评和文体学批评方法.通过对康拉德的政治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的分析,结合康拉德人生经历对其的影响.探讨了康拉德在小说中所表现的重要主题——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 康拉德 《在西方注视下》 人性关怀
下载PDF
“幽灵”的意义:论康拉德《在西方的眼睛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琼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解读了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幽灵批评"关注和分析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日益频繁出现的"幽灵"与"幻影"等现象,本文以此重新审视康拉德隐藏于文本中的后殖... 文章从"幽灵批评"的角度解读了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幽灵批评"关注和分析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日益频繁出现的"幽灵"与"幻影"等现象,本文以此重新审视康拉德隐藏于文本中的后殖民主义的历史与文化观,分析小说人物内心与外在活动中的异质个体的存在意义,并且引发读者在"幽灵"批评中的立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在西方的眼睛下》 幽灵批评 后殖民主义
下载PDF
“本我”的失控:康拉德“丛林”小说中西方殖民者形象简析
4
作者 范丽萍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3期96-97,共2页
康拉德在他的"丛林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本我失控"的西方殖民者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黑暗的心》中的库尔兹。库尔兹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在非洲丛林中靠武力镇压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个"... 康拉德在他的"丛林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本我失控"的西方殖民者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黑暗的心》中的库尔兹。库尔兹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在非洲丛林中靠武力镇压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个"文明的"西方人变成了一个只承认"丛林法则"的杀人恶魔。他的"本我失控"的过程,既暴露了西方殖民进程的残忍与罪恶,也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恶劣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 本我 西方殖民主义 康拉德小说
下载PDF
解读他者:康拉德笔下的非洲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俊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5-48,共4页
在后殖民语境下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通过分析非洲地理地貌、非洲黑人、非洲语言在该文本中的建构,可以看出从地理空间到语言文化,他者是被解读的。对于"他者"形象的主观再创造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 在后殖民语境下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通过分析非洲地理地貌、非洲黑人、非洲语言在该文本中的建构,可以看出从地理空间到语言文化,他者是被解读的。对于"他者"形象的主观再创造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作家难以摆脱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巨大影响,而西方评论界面对阿切比的指控时反应之激烈也印证了这一影响的根深蒂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文学 康拉德 《黑暗的心》 他者 西方 东方
下载PDF
论康拉德及其《黑暗的心脏》
6
作者 崔万胜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1X期88-91,共4页
一康拉德出身于19世纪中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他的父亲是戏剧家、翻译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后因组织策划1863年的武装暴动,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当时康拉德仅有四岁,也随母亲一道前往流放地。在流放生活的残酷... 一康拉德出身于19世纪中叶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他的父亲是戏剧家、翻译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热情的爱国主义者。后因组织策划1863年的武装暴动,全家被流放到俄罗斯北部。当时康拉德仅有四岁,也随母亲一道前往流放地。在流放生活的残酷折磨下,父母亲先后含恨离开人世。时年康拉德才不过12岁,但在他幼年的心灵中,他深深感受到了当亡国奴的耻辱与悲哀。父亲死后,波兰人民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殖民主义者 西方殖民主义 心脏 非洲大陆 黑暗 黑人 爱国主义者 父亲 俄罗斯
下载PDF
《在西方的注视下》与“俄狄浦斯神话”叙事中的“活的形式”
7
作者 蔡玮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40-46,共7页
将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与古希腊“俄狄浦斯神话”在叙事结构及其象征意蕴方面关联起来解读,更能突显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的主人公拉祖莫夫身上现代理性和神话思维之间既交互渗透又势不两立的冲突内质。文章基于小说和神... 将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与古希腊“俄狄浦斯神话”在叙事结构及其象征意蕴方面关联起来解读,更能突显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的主人公拉祖莫夫身上现代理性和神话思维之间既交互渗透又势不两立的冲突内质。文章基于小说和神话共有的叙事结构,横向上从推进情节发展的两次“错误”和“责任承担”三个主要叙事单位入手,揭示非理性参与下趋向至善理性的心灵运动,纵向上从叙事空间层抽取出“两次出离”和“洞穴隐喻”的拓扑形构,显露心灵欲求实现“理性之本真形式”的内在动机。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经由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得以揭示内在于人物心灵的犯错意志与求真意向两股力量胶着前行的“活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在西方注视下》 俄狄浦斯 “活的形式”
下载PDF
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月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40-45,共6页
在西方视域中,中国形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正向的、理想化的形象,另一种是负向的、妖魔化的形象,第三种则是双向矛盾型的形象。本文对这三类形象进行具体的梳理与描述,并逐一展开分析,从学理层面上揭示三类形象构成的原因、条件、... 在西方视域中,中国形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正向的、理想化的形象,另一种是负向的、妖魔化的形象,第三种则是双向矛盾型的形象。本文对这三类形象进行具体的梳理与描述,并逐一展开分析,从学理层面上揭示三类形象构成的原因、条件、方式与过程,指出这三类形象是西方与中国之间真实关系的映现,并且进而说明,有关这一现象的探索与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中西双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把握西方人对待中国的态度和行为,并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视域 中国形象 观看方式 注视 想象
下载PDF
论《在西方的眼睛下》叙述手法的双重性
9
作者 胡红霞 李委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3,共4页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表现为:故事中有故事、有内外两个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声音的重叠。这一独特的叙述手法源自康拉德对小说主题深切的矛盾感,也是他自身双重性格和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西方的眼睛下》 康拉德 叙述手法 双重性
下载PDF
西方文明的荒原——从《黑暗的心》到《蝇王》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万胜 葛秋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4X期112-116,共5页
生活在世纪转折点的康拉德从西方殖民主义的残酷观实中隐约地感到西方文明中的非理性因素,写出了其代表作《黑暗的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戈尔丁的幻灭感要比康拉德强烈得多,因而表现在他的《蝇王》里的是对西方文明的赤裸裸的绝望... 生活在世纪转折点的康拉德从西方殖民主义的残酷观实中隐约地感到西方文明中的非理性因素,写出了其代表作《黑暗的心》;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戈尔丁的幻灭感要比康拉德强烈得多,因而表现在他的《蝇王》里的是对西方文明的赤裸裸的绝望情绪。这两部跨度为50多年的小说包含着作家饱经沧桑的人生体验和强烈的幻灭意识,融汇了作家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在思想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艺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西方文明 戈尔丁 蝇王 长篇小说 象征手法 西方殖民主义 作家 黑暗 人性恶
下载PDF
东方西方
11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31,共2页
(续上期)A 一天,卡洛文与奥尔加在街上相遇,擦肩而过。走了几步卡洛文似乎意识到什么,他跑回去抢过奥尔加手里的包从里面翻出一封信,一封加布里耶寄给他的信。奥尔加咬着牙说要去揭发他,卡洛文却不动声色:“我是党员,没人会相信你,他们... (续上期)A 一天,卡洛文与奥尔加在街上相遇,擦肩而过。走了几步卡洛文似乎意识到什么,他跑回去抢过奥尔加手里的包从里面翻出一封信,一封加布里耶寄给他的信。奥尔加咬着牙说要去揭发他,卡洛文却不动声色:“我是党员,没人会相信你,他们只会说你是嫉妒,想报复我。”说完卡洛文把奥尔加一个人扔到大街上,头也不回地走了。卡洛文回到了玛丽的身旁。一天,他们在吃晚饭,门铃响了,门一开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年轻的瓦沙列夫正站在门外,默默地向玛丽注视,邻居们纷纷赶来凑热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 领事馆 注视 西方 相遇 汽车 保加利亚 船长 大街 士兵
下载PDF
论康拉德小说《海隅逐客》中的边缘女性形象
12
作者 李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397-399,共3页
康拉德是一位波兰裔英国作家。1896年发表的《海隅逐客》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该小说着力描述了两位殖民地女土著。她们在身份认同和对抗西方殖民主义的过程中都遭遇了危机和困境。相对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男权来说,她们都属于边缘女性。
关键词 康拉德 《海隅逐客》 身份认同 西方中心主义 男权 边缘女性
原文传递
辜鸿铭林语堂“中国形象”的描述与再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49-52,66,共5页
鸿铭和林语堂在严重的西方误解与歧视的历史文化情境中 ,贬斥物质文明、高扬中国精神 ,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中国形象” ,其角度、叙述方式、结论都颇为新颖 ,文章在分析其特点上指出其特质 ,分析得到的反应批评 。
关键词 中国形象 辜鸿铭 林语堂 西方注视
下载PDF
拉祖莫夫:双重人的悲剧
14
作者 胡红霞 王松林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1期72-74,共3页
本文认为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的主人公拉祖莫夫的悲剧是由他的人格双重性所铸成的。拉祖莫夫面临多重的压力:在自我身份的界定上显得困惑,在理性和情感冲突中显得矛盾重重,面对沙俄独裁统治和人民的革命表现出政治立场的... 本文认为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的主人公拉祖莫夫的悲剧是由他的人格双重性所铸成的。拉祖莫夫面临多重的压力:在自我身份的界定上显得困惑,在理性和情感冲突中显得矛盾重重,面对沙俄独裁统治和人民的革命表现出政治立场的不确定性。在上述诸种力量的挤压之下拉祖莫夫逐渐分裂成为一个悲惨的双重人。康拉德通过这部小说批判了国家政治暴力对个人生活的压制,表现出他对个体生存的道德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祖莫夫 《在西方的眼睛下》 康拉德双重人 悲剧
下载PDF
论20世纪文学与人类学的同构与互动(续完)——从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
15
作者 叶舒宪 《中文自学指导》 2001年第4期13-21,共9页
其实即使在西方的民族学、人类学阵营之内,20世纪初的学者仍然背负着上一世纪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偏见构成的思想包袱,在情感上和思维方式上受欧洲中心主义价值的潜在支配。而比康拉德略早几十年的英国民族学者萨缪尔·科克(Sa... 其实即使在西方的民族学、人类学阵营之内,20世纪初的学者仍然背负着上一世纪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偏见构成的思想包袱,在情感上和思维方式上受欧洲中心主义价值的潜在支配。而比康拉德略早几十年的英国民族学者萨缪尔·科克(Samuel Back)爵士似乎还完全沉浸在白人优越与至上的文化幻觉之中。他在1866年就尼罗河人口问题向伦敦民族学协会作报告时,是这样武断地评判当地人民的:“他们中的每个人无一例外,而且不知道任何形式的崇拜和偶像;在他们一无所知的心灵中,甚至连一点迷信的光亮都没有。那精神,就和形成他们那个悲惨世界的泥潭一样,死寂般的呆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悲惨世界 当地 文学 康拉德 超现实主义 他者 互动 西方 学者
下载PDF
存在与词语--《在西方的眼睛下》学术史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宁一中 乔修峰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69,共6页
《在西方的眼睛下》是康拉德的三部政治小说之一。主人公拉祖莫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不善外交,专心学习,不想卷入革命活动。一次偶然的事件却让他身陷政治漩涡,由此开始了他复杂的生活之路和心路历程。小说问世后,受到了批... 《在西方的眼睛下》是康拉德的三部政治小说之一。主人公拉祖莫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不善外交,专心学习,不想卷入革命活动。一次偶然的事件却让他身陷政治漩涡,由此开始了他复杂的生活之路和心路历程。小说问世后,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而焦点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政治与人性、忠诚与背叛、存在与虚无、语言与叙事。本文则试图对批评家们论述不够详尽的两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一是人何以存在,一是词语的力量。这是该小说探讨的独特性,又是小说探讨的普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在西方的眼睛下》 存在 词语 叙事
原文传递
《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
17
作者 龙瑜宬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47,共17页
俄罗斯带给康拉德的不仅有创伤性记忆,更有窥探的诱惑。其《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有着多重形象:它是侵入"中心"、需要被驱散的幽灵,但作为"自尊心受辱"的民族的代表,它又被想象为一个能够部分抵抗西方欲望的独... 俄罗斯带给康拉德的不仅有创伤性记忆,更有窥探的诱惑。其《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有着多重形象:它是侵入"中心"、需要被驱散的幽灵,但作为"自尊心受辱"的民族的代表,它又被想象为一个能够部分抵抗西方欲望的独立世界。不同的文明价值与模式在被专制制度挤压的空间里发生激烈碰撞,最终为康拉德呈现人类生活的"不可调和的)中突"提供了绝佳范本;而对俄罗斯的书写,也反过来推动作家发掘出一些更为隐秘的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西方目光下》 康拉德 俄罗斯
原文传递
烈火情人
18
作者 永礼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52-54,共3页
《烈火情人》(—译《毁灭》)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路易·马勒执导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曾获奥斯卡多项大奖。影片以英国一个部长家庭为背景,表现了父子同时爱上一个年轻女人的传奇色彩较为浓厚的故事,揭示出资产阶级上... 《烈火情人》(—译《毁灭》)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路易·马勒执导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影坛上享有盛誉,曾获奥斯卡多项大奖。影片以英国一个部长家庭为背景,表现了父子同时爱上一个年轻女人的传奇色彩较为浓厚的故事,揭示出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道德沦丧。在一定深度上探讨了性爱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作用、位置,试图揭示性爱与情爱、本能与理性、私欲满足与文明制度下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应该说,从性的角度反映社会、揭示人性,本片的确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失为一部脱离肤浅表层的爱情商业片。应该指出,《烈火情人》毕竟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产物,必不可免地带有西方堕落文化的烙印,影片中大量情节和镜头表现男女主人公相爱的细节,一味追求对观众的感官刺激,这显然不适于中国国情,不符合东方社会道德规范,应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蒂夫 注视 上流社会 西方社会文化 政府办公 社会道德规范 发狂似地 伦理道德 楼梯栏杆 明亮的眼睛
原文传递
专家帮你改作文(英文)
19
《英语沙龙(高中)》 2008年第12期26-27,共2页
征稿启事:把你最满意的英语习作(字数500词左右,并写清你的姓名和详细联系方式,特别要注明email地址)发送到salonshizhan@163.com,或寄到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英语沙龙·实战版》编辑部(收) (100010)。请在部件主题词一栏或... 征稿启事:把你最满意的英语习作(字数500词左右,并写清你的姓名和详细联系方式,特别要注明email地址)发送到salonshizhan@163.com,或寄到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51号《英语沙龙·实战版》编辑部(收) (100010)。请在部件主题词一栏或信封上标明"专家改作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 专家 英语 英文原著 英美文学 海明威 康拉德 中篇小说 西方文化 社会学
原文传递
专家帮你改作文:I Am for Nuclear Energy
20
《英语沙龙(高中)》 2008年第6期30-31,共2页
小歌自述:自幼好读书。及入小学,家中藏书尽失于文革浩劫,仅存英文原著一箱,遂苦读英文。虽急功近利,但多得名师指点,颇有心得。高中毕业下乡务农,辍耕之余,翻译康拉德(Joseph Conrad)中篇小说《青春》,与插友于陋室中咏读,自得其乐。1... 小歌自述:自幼好读书。及入小学,家中藏书尽失于文革浩劫,仅存英文原著一箱,遂苦读英文。虽急功近利,但多得名师指点,颇有心得。高中毕业下乡务农,辍耕之余,翻译康拉德(Joseph Conrad)中篇小说《青春》,与插友于陋室中咏读,自得其乐。1977年高考恢复,入北京大学。1980年放洋留美,主修英美文学,与本地母语同学共读莎翁,海明威等名著,苦不堪言。相继获英语学士及社会学博士学位。长期为国内英语期刊撰稿并开有专栏。写作风格简明风趣,并融合中西方文化,深受读者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 英美文学 英文原著 西方文化 海明威 康拉德 写作风格 中篇小说 社会学 英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