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执念的反复:设谜与解谜——《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叙事时间分析
1
作者 王傲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123-126,共4页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的叙事可分为两部分,前76分钟为“过去”与“现在”交织的现实,后60分钟为3D长镜头的梦境,这两部分的核心在于对罗纮武现实情感执念的反复呈现。影片的现实部分重在“设谜”,通过运用复杂的逆时序和叙事时...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的叙事可分为两部分,前76分钟为“过去”与“现在”交织的现实,后60分钟为3D长镜头的梦境,这两部分的核心在于对罗纮武现实情感执念的反复呈现。影片的现实部分重在“设谜”,通过运用复杂的逆时序和叙事时距使叙事复杂化,在指向主人公罗纮武纷乱迷离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让观众对主人公共情。而影片的梦境部分重在通过顺序、场景与重复叙事来“解谜”,以表明主人公罗纮武的现实遗憾与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热奈特 叙事时间
下载PDF
论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中的命运意识
2
作者 王俊虎 李明泽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9-54,共6页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反映了陕北人民朴素的命运观,凸显出地缘文化、民族融合影响下所产生于陕北大地上的独特命运意识。高建群抓住这种命运意识并赋予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将这种命运线索贯穿全书始终,跨越古今,引发出对于个...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反映了陕北人民朴素的命运观,凸显出地缘文化、民族融合影响下所产生于陕北大地上的独特命运意识。高建群抓住这种命运意识并赋予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将这种命运线索贯穿全书始终,跨越古今,引发出对于个体命运、家族命运、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认识与反思,展现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最后一个匈奴》所体现出的命运意识,不仅是匈奴民族与汉民族千百年来碰撞融合的产物,更是陕北这块神奇土地留给当今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建群 最后一个匈奴》 命运 民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方言词汇在小说独特韵味表达中的作用——以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为例
3
作者 刘晓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方言词汇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巧妙运用方言词汇,生动传神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情,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方言词语的运用也激发了作品的语言活力,还使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气质。作为一个在陕... 方言词汇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巧妙运用方言词汇,生动传神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情,塑造出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方言词语的运用也激发了作品的语言活力,还使小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气质。作为一个在陕北长期工作生活的关中人,《最后一个匈奴》作者高建群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深层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方言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写作 陕北方言词汇 最后一个匈奴》
下载PDF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4
作者 黄哲珺 温福英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09年第8期36-37,共2页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个地球人十分惊慌,想到:地球上只有我一个人了.怎么有敲门的声音呢,难道真有其他星球的人吗?我必须做好防护准备。
关键词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童话 故事 小学
下载PDF
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勇敢的人》中“克隆人”伦理之维
5
作者 王进 李维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3-47,共5页
郝景芳的短篇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勇敢的人》讲述了未来世界克隆人被人类利用,它们企图反抗却遭到追杀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伦理反思。最后一个勇敢的克隆人的身份伦理之困、家庭伦理之思以及社会伦理之思具有文学原型的隐喻与主体镜... 郝景芳的短篇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勇敢的人》讲述了未来世界克隆人被人类利用,它们企图反抗却遭到追杀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伦理反思。最后一个勇敢的克隆人的身份伦理之困、家庭伦理之思以及社会伦理之思具有文学原型的隐喻与主体镜像的审美效应。小说引发的克隆人“本质力量”的确认或摒弃,抑或是人类社会伦理价值失范和重建的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景芳 最后一个勇敢的人》 克隆人 伦理之维
下载PDF
解构毕赣电影的导演风格--以电影《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为例
6
作者 阴梓怡 左亚男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148-150,共3页
毕赣是当今中国重要“新力量”的导演,2017年凭借处女作长片《路边野餐》使艺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得到关注。毕赣试图将“塔式”风格融入自己的电影,使其成为影片驶向诗性的一叶扁舟。他在重复也在延续塔可夫斯基的对“电影最珍贵潜能... 毕赣是当今中国重要“新力量”的导演,2017年凭借处女作长片《路边野餐》使艺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得到关注。毕赣试图将“塔式”风格融入自己的电影,使其成为影片驶向诗性的一叶扁舟。他在重复也在延续塔可夫斯基的对“电影最珍贵潜能的思考”,并建构了自己的电影景观。他的电影涉及对真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把控,以及对时间与空间的掌握。毕赣将自己的家乡贵州凯里作为真实的地域影像抒写,加上深层次的镜头表达,将一个平凡的人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出不平凡的一面。在毕赣的影片中,从灯光色彩到人物重塑再到意象的构建,都对超现实主义进行了深化。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长镜头理论就成了电影拍摄的基础。长镜头代表着真实,梦境则代表着构建虚幻,“关闭的窗户和门是现实与梦、神秘与未知领域之间的连接点”,大量梦境的塑造为非真实空间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毕赣的影像使真实和虚幻不断叠加又不断打破界限,通过梦境弥合现实的创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反逻辑结构也为他的电影蒙上了超现实主义的面纱。在当下大学生电影制作中,“赣化”成为一种电影拍摄趋势。毕赣的诗意电影风格达到了一个形散而神聚的效果,他用仅有的两部电影展现出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毕赣电影的导演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镜头 诗意电影 时空重构 毕赣 《路边野餐》 《地球最后的夜晚》
下载PDF
论西部文学乡村话语的现代性建构——以王选《最后一个村庄》为中心
7
作者 梁增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最后一个村庄》讲述了麦村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土崩瓦解的故事。作者以其自觉的文体意识,用大量的颓废叙事来言说势不可挡的现代文明的到来,从而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西部文学乡村现代话语。首先,颓废叙事将旧文明陌生化并从中揭示出现... 《最后一个村庄》讲述了麦村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土崩瓦解的故事。作者以其自觉的文体意识,用大量的颓废叙事来言说势不可挡的现代文明的到来,从而建构出一套独特的西部文学乡村现代话语。首先,颓废叙事将旧文明陌生化并从中揭示出现代性特征,作者自觉地在时间维度和叙事模式两个层面展现出新旧文明势头的此消彼长,并在展开的过程中构造了大量的空间样貌。其次,作者尝试以空间叙事来展现作品从形式结构到精神内核的现代性,并以地理空间为依托来言说新旧文明间的二元对立和不可调和。再次,作者把小说结构和内容相融合,在开篇的故事中以异质的人物性别身份建构来隐喻现代文明的潜入。最后,作者借小说来言说对“回不去的故乡”诚挚的惜别之情,又将乡村传统文化保存于乡村书写,为我国新农村的重建提供养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个村庄》 现代性 颓废 空间叙事 性别身份
下载PDF
物种急剧丧失·生态严重超载·跨越“地球边界”·区域公平失衡·“一个地球”生活——《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解读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成忠 葛绪广 +2 位作者 孙琳 邵冬 柯文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79-2785,共7页
2014年9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Global Footprint Network、Water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除了以前主要使用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生态足迹... 2014年9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ZSL)、Global Footprint Network、Water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4》,除了以前主要使用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LPI)、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等指标外,首次使用"地球边界"揭示地球面临的严峻挑战。报告显示:(1)LPI自1970年以来已下降52%,温带和热带地区分别下降36%、56%,陆生和海洋物种均下降39%,淡水物种减少76%;(2)1961年全球生态足迹76亿全球公顷(global hectare,ghm^2)、生物承载力99亿ghm^2、生态盈余23亿ghm^2,2010年全球生态足迹为181亿ghm^2、生物承载力120亿ghm^2、生态赤字61亿ghm^2,1961年碳足迹占人类总生态足迹的36%,2010年碳足迹占比为53%;(3)全球生产水足迹排名中,印度、美国、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以大量的绿水足迹位居前五名;全球200多个河流流域、26亿7千万人每年至少1个月严重缺水;(4)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氮循环3个"地球边界"被打破,并且已经对人类健康及人类所需要的食物、水和能源产生明显影响;(5)高收入国家将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影响转嫁给低收入国家,这是另一种资源进口方式;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均已超过地球上人均可获得的生物承载力,依靠进口其他国家的生物承载力弥补超载;低收入国家生态足迹最小,生态系统却遭受最大破坏,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是以高生态足迹为代价。报告指出人类对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过度索取,正在危害着人类未来的安康、经济、食物安全、社会稳定乃至生存,特别提到当前人类所作选择和所采取措施的重要性。确保有恢复力、健康的生态环境维持人类繁荣发展,比现在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警钟更具挑战性。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5个主题:物种急剧丧失、生态严重超载、跨越"地球边界"、区域公平失衡、"一个地球"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命力指数 生态足迹 地球边界 一个地球生活
下载PDF
追踪物种丧失·聚焦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解读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886-4894,共9页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球足迹网络等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联合发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用生命地球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主要指标描绘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态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报告显示:生命地球指数1970~2003年总体下降约三...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环球足迹网络等2006年10月在中国北京联合发布《2006地球生命力报告》,用生命地球指数和生态足迹两个主要指标描绘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态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报告显示:生命地球指数1970~2003年总体下降约三分之一,其中陆栖指数减少约31%、海洋指数减少约27%、淡水指数减少约30%,生物多样性正快速持续地遭到损失;自1961年人类的生态足迹不断增加,1987年转入生态赤字下运行,此后生态超载不断加剧,2003年生态赤字达25.28%;化石燃料足迹增长最快,2003年几乎占到一半,达到48%;阿联酋、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人均足迹最大,阿富汗最小,中国排名69位;北美、欧盟、中东和中亚、亚太区处于生态超载状态,非欧联盟、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非洲处于生态盈余;过去40多年,人均足迹高收入国家增长2倍多,2003年达6.5gha,低收入国家一直在0.8gha以下徘徊,中收入国家也从未超过2.0gha。地球的经济怎样才可能在过度消耗中持续发展?3种预测情景也许会让我们走出生态超载的困境、走向可持续发展,共享"一个地球生活"的美好未来。整篇报告可以概括为4个主题:追踪物种丧失、聚焦生态超载、3种情景预测、一个地球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地球指数 生态足迹 生态超载 一个地球生活
下载PDF
浅析库柏在《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的写作技巧 被引量:1
10
作者 迟振峰 李祥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94,共2页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被誉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美国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是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而《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本文分析了...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被誉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美国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是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而《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本文分析了他在本书中的写作技巧,即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悬念的制造以及哥特式的文学写作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柏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写作技巧
下载PDF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的长镜头艺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大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2-124,共3页
《地球最后的夜晚》由碎片化的意识流影像构成,其中包含60分钟的长镜头。毕赣利用这种不同于蒙太奇的长镜头手法,展现他的电影艺术。而凯里与荡麦的双线叙事,荡麦的长镜头手法,经典意象的运用与表达,构成了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艺... 《地球最后的夜晚》由碎片化的意识流影像构成,其中包含60分钟的长镜头。毕赣利用这种不同于蒙太奇的长镜头手法,展现他的电影艺术。而凯里与荡麦的双线叙事,荡麦的长镜头手法,经典意象的运用与表达,构成了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艺术风格。此外,电影呈现了反逻辑的表达结构和超越现实的想象美感,体现了毕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追求。本文从《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的艺术风格、电影的身份重构以及毕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表达三方面论述毕赣的电影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最后的夜晚》 毕赣 长镜头 超现实主义
下载PDF
“最后一个浪漫派”心态论——沈从文心态与创作生态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新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1-135,共5页
沈从文关于"最后一个浪漫派"这一自白所蕴涵的生态意义、心态内涵以及心态与创作生态的关联研究,是建构"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框架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 最后一个浪漫派” 生态意义 心态内涵
下载PDF
《地球最后的夜晚》身份叙事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9-111,共3页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毕赣在《路边野餐》后的新作,由于影片中充满着含混、模糊、幻想的记忆与梦境的碎片化叙事风格,上映后得到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存在大量的现实身份与幻想角色,左宏元、万绮雯等人的身...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毕赣在《路边野餐》后的新作,由于影片中充满着含混、模糊、幻想的记忆与梦境的碎片化叙事风格,上映后得到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存在大量的现实身份与幻想角色,左宏元、万绮雯等人的身份关系与现实逻辑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底色。因此研究尝试借助身份叙事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针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纷繁复杂的角色与身份象征,讨论影片中的伦理身份、幻想身份及其结合后的叙事隐喻与叙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最后的夜晚》 《路边野餐》 身份叙事 叙事伦理 毕赣
下载PDF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中的传染病伦理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亭亭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9-12,共4页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是2007年库伯奖优秀历史小说奖作品。本文把小说置于作者创作的医学伦理环境中,分析作者马伦在小说中表现的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伦理对立,进而探究作者对于用社群主义思想解决传染病伦理冲突既肯定又怀疑...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是2007年库伯奖优秀历史小说奖作品。本文把小说置于作者创作的医学伦理环境中,分析作者马伦在小说中表现的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伦理对立,进而探究作者对于用社群主义思想解决传染病伦理冲突既肯定又怀疑的矛盾态度,藉以揭示当代传染病伦理学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上的最后一座小镇》传染病伦理 个人权利 公共健康 社群主义
下载PDF
论《最后一个匈奴》的启蒙意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德芳 《邢台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30-133,共4页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把陕北高原作为一块特殊的地域和文化景观加以关照,以匈奴民族的起源传说为开头,在家族叙事的视角下讲述了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在现代文明追求中呼唤原始生命力量,完成了中国启蒙思想两个向度的...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把陕北高原作为一块特殊的地域和文化景观加以关照,以匈奴民族的起源传说为开头,在家族叙事的视角下讲述了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在现代文明追求中呼唤原始生命力量,完成了中国启蒙思想两个向度的融合。无论是唤醒身体的野性力量,还是扎根于政治理性下的民族文化寻根,或者浪漫意识的凸显,都表现了作家浓厚的启蒙意识,进而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建群 最后一个匈奴》 身体启蒙 政治启蒙:文化启蒙
下载PDF
“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崧舟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04年第3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只有一个地球 教案创作 小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下载PDF
自然人性与道德完善的和谐追求——桑塔耶纳小说《最后一个清教徒》的艺术风格和美育观
17
作者 张珺华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8期160-163,共4页
桑塔耶纳在国内学者的视野中是自然主义美学家,研究多侧重于他的美学理论,尤其是《美感》中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而实际上其文学创作非常丰富,有独特的价值,并且受到美国研究者的重视。桑塔耶纳的小说《最后一个清教徒》取得了巨大成功... 桑塔耶纳在国内学者的视野中是自然主义美学家,研究多侧重于他的美学理论,尤其是《美感》中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而实际上其文学创作非常丰富,有独特的价值,并且受到美国研究者的重视。桑塔耶纳的小说《最后一个清教徒》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塑造的主人公奥利佛,是在自然人性与道德选择之间摇摆的美国青年的典型代表。文中体现了桑塔耶纳的美育观,以对主人公奥立佛短暂一生的记录阐明了他本人对自然人性与道德完善的双重追求,旨在呼唤两者的真正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塔耶纳 最后一个清教徒》 美育思想
下载PDF
符号学视域下《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电影诗学建构
18
作者 金明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29-135,共7页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故乡凯里凝滞成了爱情的最后幻域,并且以电影镜像重新开启自己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电影是杂糅了现实记忆与虚构梦境的开放性文本,通过对罗纮武破碎生命经验的书写,对梦境乌托邦的呈现,揭示“真实域”... 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将故乡凯里凝滞成了爱情的最后幻域,并且以电影镜像重新开启自己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电影是杂糅了现实记忆与虚构梦境的开放性文本,通过对罗纮武破碎生命经验的书写,对梦境乌托邦的呈现,揭示“真实域”的内在匮乏。《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一种女性主义镜像之思,逃逸出传统男性叙事的权威,对女性的身份、主体性、身体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使其变奏出独特的美学特质,进而建构出充满性别愉悦的身体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现代性符号 真实域 诗学 身体 《地球最后的夜晚》
下载PDF
玛丽·雪莱的《最后一个人》:死亡主题与无神论思想
19
作者 虞春燕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84-98,共15页
死亡主题贯穿于玛丽·雪莱的六部长篇小说,在《最后一个人》中尤为突出。本文将小说置入当时英国的文化语境之中,采用文化批评方式解读文本,讨论其死亡主题对基督教神学观的解构,解析潜藏在文本中的玛丽·雪莱的无神论思想。本... 死亡主题贯穿于玛丽·雪莱的六部长篇小说,在《最后一个人》中尤为突出。本文将小说置入当时英国的文化语境之中,采用文化批评方式解读文本,讨论其死亡主题对基督教神学观的解构,解析潜藏在文本中的玛丽·雪莱的无神论思想。本文认为,这部时常被归入带有通俗文学意味的"灾难小说"的作品,其实是一部认识观念上破旧立新、最早以小说形式宣传无神论思想的力作,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 最后一个人》 死亡主题 无神论思想
下载PDF
《全世界最后一个黑人的死亡》中的幽灵与历史书写
20
作者 张琳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1期249-263,共15页
在《死亡》一剧中,帕克斯将幽灵元素融入到历史书写中,使幽灵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和修正者。"黑人先生"(的幽灵)呈现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暴力迫害下黑人的伤痛历史。作为对"黑人先生"讲述的呼应,幽灵歌队为观众构建了一... 在《死亡》一剧中,帕克斯将幽灵元素融入到历史书写中,使幽灵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和修正者。"黑人先生"(的幽灵)呈现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暴力迫害下黑人的伤痛历史。作为对"黑人先生"讲述的呼应,幽灵歌队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想象空间。歌队队员各自引领一条线索,对黑人历史进行全面复活、见证和修正。《死亡》剧作为一出典型的后现代幽灵剧,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当下、生者和死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少数裔剧作家书写历史的戏剧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世界最后一个黑人的死亡》 幽灵 历史书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