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魏晋六朝文人拟乐府的转型——以《塘上行》的衍变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洪 孙晓星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7,共6页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拟乐府 转型 《塘上行》
下载PDF
《洛神赋》创作动机辨析
2
作者 曹方林 《成都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19-21,26,共4页
《三国志》对甄后之死记载极为简略,且讳言死因。从裴松之注得知,甄后为一代佳人,仁孝娴淑,且生有明帝,更无赐死之由。可事实上被杀,且死后遭受羞辱,被视为畜牲。裴注又载,甄后生前,其丈夫文帝及儿女东征孙权,甄后养病在邺,曹植留守邺... 《三国志》对甄后之死记载极为简略,且讳言死因。从裴松之注得知,甄后为一代佳人,仁孝娴淑,且生有明帝,更无赐死之由。可事实上被杀,且死后遭受羞辱,被视为畜牲。裴注又载,甄后生前,其丈夫文帝及儿女东征孙权,甄后养病在邺,曹植留守邺城的近一年中,甄后“颜色更丰盈”、“颜色更盛”,曾引起下人怀疑。又从甄诗《塘上行》及曹植和诗《蒲生行浮萍篇》看,甄曹之间必有隐情,一旦暴露,甄后被杀,势在必然。曹植借洛神抒写幽情,也在情理之中。以此而论,李善注所引的《记》并非无据,《记》中有不合史实的地方,当是好事者展转传抄所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神赋》 创作动机 曹植 《塘上行》 《蒲生行浮萍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