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视域下《壮族铜鼓习俗》封面的功能语义研究
1
作者 吴凌云 沈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集史料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丛书封面是以图像和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多模态意义整合体。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单卷... 集史料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丛书封面是以图像和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多模态意义整合体。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单卷本--《壮族铜鼓习俗》封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揭示封面视觉图像下各资源的整合和语义的整体建构,从历史性和文化性的角度解读封面话语背后的功能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壮族铜鼓习俗》封面 功能语义
下载PDF
民俗与文化再生产——对壮族铜鼓习俗文化再生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文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年第2期44-47,共4页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习俗 文化变迁 文化再生 民俗
下载PDF
壮族铜鼓习俗
3
作者 尹明 《歌海》 2011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壮族铜鼓习俗起源于两千多年前,至今仍在民间传承使用。是活着的文化。壮族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节日文化、民间宗教祭祀文化、民间娱乐文化等.都使用铜鼓,如东兰、天峨、南丹等县壮族举行的蚂蛎节、丧葬仪式以及建造新房等,都离不开... 壮族铜鼓习俗起源于两千多年前,至今仍在民间传承使用。是活着的文化。壮族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节日文化、民间宗教祭祀文化、民间娱乐文化等.都使用铜鼓,如东兰、天峨、南丹等县壮族举行的蚂蛎节、丧葬仪式以及建造新房等,都离不开铜鼓。因此。铜鼓习俗成为壮族现存的文化传统活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 壮族 习俗 传统文化活动 民间宗教 节日文化 祭祀文化 娱乐文化
下载PDF
丘北壮族喝铜鼓酒的习俗
4
作者 管鹏 《今日民族》 2008年第11期38-39,共2页
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州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已有138面之多,共有8个类型... 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州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已有138面之多,共有8个类型。文山铜鼓从数量上讲,居于云南之首,以类型之多也实属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铜鼓 习俗 制作工艺 专家学者 文化内涵 聚居区
下载PDF
广南壮族与铜鼓 被引量:5
5
作者 陆贵庭 《民族艺术研究》 1999年第4期23-31,共9页
云南省广南壮族在二千多年前就与铜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壮族人民视铜鼓为神圣 的“镇宝”之物,其浓郁、独特的铜鼓文化沿袭至今。到目前为止,在广南县境 内出土和发现的铜鼓已达三十七面,从早期万家坝型以降至晚近期麻江型等类型 铜... 云南省广南壮族在二千多年前就与铜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壮族人民视铜鼓为神圣 的“镇宝”之物,其浓郁、独特的铜鼓文化沿袭至今。到目前为止,在广南县境 内出土和发现的铜鼓已达三十七面,从早期万家坝型以降至晚近期麻江型等类型 铜鼓,其数量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完整的铜鼓群, 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独特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南壮族 铜鼓 习俗
下载PDF
壮族春节习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覃圣敏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9-116,共18页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 春节,原是汉族的隆重节日,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许多民族受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现在,春节成了我国许多民族共同的隆重节日。壮族也过春节,而且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壮族的春节习俗中,有许多与汉族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族接受汉文化的反映。据历史记载。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汉族有文化交往。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汉文化的影响更逐步深入壮族民间。但是,壮族在接受汉文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先民 春节习俗 壮族地区 汉族风俗 汉文化 铜鼓 新水 锣鼓 性活动 民族交往
下载PDF
东兰铜鼓 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
7
作者 沈霞客 张籍匀 《中国西部》 2015年第2期58-61,共4页
“铜鼓锵锵,声震山岗,号召勇士,御敌卫疆,披坚执锐,血战沙场,鼓声激励,凯旋回乡。” …… 一首慷慨激昂的《铜鼓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为世人娓娓道来。铜鼓,这种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与中原地区的鼎有着... “铜鼓锵锵,声震山岗,号召勇士,御敌卫疆,披坚执锐,血战沙场,鼓声激励,凯旋回乡。” …… 一首慷慨激昂的《铜鼓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为世人娓娓道来。铜鼓,这种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与中原地区的鼎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史学界也一直流传着“北鼎南鼓”的说法。如今,全世界现存铜鼓2400多面,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就保存了1400多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不仅如此,铜鼓这种古老的乐器也并未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消失。至今,在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的壮族村寨,依旧保留着节日里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古老习俗。而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河池市马山县还会举办壮族会鼓活动,人们击鼓而舞,庆贺新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一代一代地从大地上消失。然而,雄浑的铜鼓声却千年不绝,至今还回荡在广西壮乡的上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鼓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 天籁 南方少数民族 红水河流域 河池市 中原地区 古老习俗
下载PDF
壮族“唱蚂”习俗考辨——兼论音乐与民俗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毅 《民族艺术》 1990年第4期160-172,共13页
民歌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斗争实践,民俗形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音乐(当然不包括一切音乐)从来陪伴着民俗活动而存在。壮族的“唱蚂(虫丹)”(chang ma guai),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俗的密切联系,是我国亘古绵延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沉。
关键词 壮族先民 民俗音乐 民俗事象 节日活动 民俗活动 习俗 壮族地区 铜鼓 民歌 人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