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套中人”:果戈里《外套》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1
作者 段治秀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果戈里的小说《外套》,可以发现“外套”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既指向概念义(物质外套),又指向修辞义(精神外套)。“外套”的概念义和修辞义不仅参与小说语篇建构,更参与了小说主人公阿卡基精神世界的建构。
关键词 果戈里 《外套》 广义修辞学
下载PDF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被引量:3
2
作者 惠继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15-117,共3页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小人物” 复仇鬼魂
下载PDF
论果戈理《外套》的讽刺艺术手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新峰 《俄语学习》 2011年第5期52-54,共3页
果戈理是一位卓越的讽刺艺术大师,《外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果戈理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讽刺艺术手法。本文试从对比和夸张这两方面,对果戈理在《外套》中高超的讽刺艺术技巧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讽刺艺术 对比 夸张
下载PDF
论果戈理《外套》的怪诞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新峰 《俄语学习》 2012年第5期61-64,共4页
《外套》是果戈理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创作之一,一直被视为"纲领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近年来,随着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外套》有了许多新的诠释。本文试从叙述语言和叙述结构对《外套》的怪诞性进行论析... 《外套》是果戈理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创作之一,一直被视为"纲领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近年来,随着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外套》有了许多新的诠释。本文试从叙述语言和叙述结构对《外套》的怪诞性进行论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怪诞性 叙述语言 叙述结构
下载PDF
论《同名人》中嵌入《外套》的叙事策略及其重要作用
5
作者 于丽 朱荣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58-61,共4页
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同名人》书写了一个美国印度裔移民家庭在多元文化冲击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和身份建构过程。《同名人》整部作品中巧妙地嵌入了尼古莱·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这种叙事策略十分新颖别致,其重要作用... 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同名人》书写了一个美国印度裔移民家庭在多元文化冲击中所遭遇的身份危机和身份建构过程。《同名人》整部作品中巧妙地嵌入了尼古莱·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这种叙事策略十分新颖别致,其重要作用在于:作者借助《外套》推动了《同名人》的情节发展,预示人物命运,同时巧用《外套》揭示《同名人》中复杂的人物身份问题,深化了故事内涵,揭示了小说主题,表达了拉希莉对杂糅身份的接纳和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名人》 《外套》 叙事策略 杂糅身份
下载PDF
《外套》和《范进中举》的狂欢化特征比较分析
6
作者 佟宝慧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448-454,共7页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基于加冕—脱冕结构、两重性、狂欢化语言、狂欢化民间文化和颠覆性,比较分析了《范进中举》与《外套》这两篇小说中狂欢化特征的异同,探索了《范进中举》与《外套》两部中、俄讽刺著作的狂欢化意味。认为两篇...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基于加冕—脱冕结构、两重性、狂欢化语言、狂欢化民间文化和颠覆性,比较分析了《范进中举》与《外套》这两篇小说中狂欢化特征的异同,探索了《范进中举》与《外套》两部中、俄讽刺著作的狂欢化意味。认为两篇小说不仅展现出两位作家对当时腐朽的封建制不同程度的嘲讽和颠覆,而且揭示出两位作家在创作思想上各自具有的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范进中举》 狂欢化 加冕-脱冕结构 两重性 颠覆性
下载PDF
英国Gecko剧团全新演绎果戈理经典话剧《外套》
7
作者 胡梦怡 《戏剧之家》 2010年第10期24-26,共3页
2008年,英国Gecko(壁虎)剧团以生动幽默的表演形式重新演绎了果戈理讽刺性杰作《外套》,并在2009年登上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的舞台,获得高度赞誉。2010年6月,《外套》于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四场,在北京戏剧界和戏剧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11月... 2008年,英国Gecko(壁虎)剧团以生动幽默的表演形式重新演绎了果戈理讽刺性杰作《外套》,并在2009年登上英国爱丁堡戏剧节的舞台,获得高度赞誉。2010年6月,《外套》于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四场,在北京戏剧界和戏剧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11月,Gecko剧团再次把这部出色的英国戏剧作品带到中国,在北京、西安、武汉和深圳四地进行巡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果戈理 英国 剧团 演绎 中国国家大剧院 话剧 2008年
下载PDF
从《外套》看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写作特点
8
作者 李舒琼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15-117,124,共4页
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的果戈理,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的独特艺术风格。小说《外套》鲜明地体现着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语言诙谐幽默,人物行为怪异,结局奇幻,对人物的命运揭示异常深刻... 作为幽默讽刺大师的果戈理,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的独特艺术风格。小说《外套》鲜明地体现着果戈理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语言诙谐幽默,人物行为怪异,结局奇幻,对人物的命运揭示异常深刻。果戈理这种悲喜交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其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悲喜交融 创作特色
下载PDF
“我想做我们自己的《外套》”——对话英国壁虎剧团总监阿米特·拉哈弗
9
作者 贺伊曼 Richard Haughton 《华人世界》 2011年第11期124-125,共2页
依靠演员在音乐烘托下的形体、表情、舞蹈、行动,就能轻松了解故事情节,惊叹于戏剧的无限可能。听说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很可能成为《外套》的“绝唱”,笔者特地对剧团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AmitLahav)进行了一次专... 依靠演员在音乐烘托下的形体、表情、舞蹈、行动,就能轻松了解故事情节,惊叹于戏剧的无限可能。听说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很可能成为《外套》的“绝唱”,笔者特地对剧团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弗(AmitLahav)进行了一次专访。阿米特·拉哈弗是英国壁虎剧团的艺术总监。这位多才多艺的导演、编剧、作曲和演员出生于以色列,曾在先后在舞团、视觉剧场及形体剧场工作。2001年,阿米特·拉哈弗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了英国壁虎剧团,作为对长期以来沉闷呆板的戏剧的反思与回应。直至今日,剧团始终致力于展开观众的想象力,并唤醒他们的内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总监 《外套》 剧团 壁虎 英国 上海国际艺术节 对话 2001年
下载PDF
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从《外套》到《献上一束夜来香》
10
作者 王福和 《朝阳师专学报》 1993年第1期47-51,共5页
正视自我,寻找自我,表现自我,是人类生存的起码要求。然而,对一些人来说,在实现这一要求的过程中,却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本文仅就俄国作家果戈理和中国作家容笔下的两个“小人物”的命运,来看看他们为寻找自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走过了... 正视自我,寻找自我,表现自我,是人类生存的起码要求。然而,对一些人来说,在实现这一要求的过程中,却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本文仅就俄国作家果戈理和中国作家容笔下的两个“小人物”的命运,来看看他们为寻找自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走过了怎样一段艰难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找自我 《外套》 中国作家 “小人物” 表现自我 人类生存 果戈理
下载PDF
被压抑的“小人物”之声:论果戈理小说《外套》的听觉叙事
11
作者 丁梁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听觉叙事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当今社会视听失衡现状的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听觉叙事概念提出后,“重听”经典成为叙事研究的一项新任务。果戈理的经典作品《外套》... 听觉叙事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当今社会视听失衡现状的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听觉叙事概念提出后,“重听”经典成为叙事研究的一项新任务。果戈理的经典作品《外套》蕴含丰富的声音景观,其听觉叙事一方面与塑造人物形象相关,另一方面直指文本的深层寓意。从听觉叙事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有利于针砭以往研究“失聪”的痼疾,聆察作品内蕴的听觉芬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小人物 听觉叙事
原文传递
裹在“外套”里的“死魂灵”——读果戈理小说《外套》兼巴什玛奇金与维林比较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立业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0-158,共9页
就"小人物"形象塑造而言,果戈理的《外套》无疑有对普希金《驿站长》的继承,但更具其社会性拓展、超越与反拨。《驿站长》侧重于对人性的爱与悲的揭示,《外套》侧重于表现社会环境对人的禁闭与侵害;《驿站长》彰显的是"... 就"小人物"形象塑造而言,果戈理的《外套》无疑有对普希金《驿站长》的继承,但更具其社会性拓展、超越与反拨。《驿站长》侧重于对人性的爱与悲的揭示,《外套》侧重于表现社会环境对人的禁闭与侵害;《驿站长》彰显的是"人"性,《外套》则下沉为"物"性;对于维林说来,爱大于恐惧,而相对于巴什玛奇金,恐惧吞噬一切。另外,本文还对"我们大家都出自果戈理的‘外套’"这一文学名言予以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驿站长》 姓氏内涵 “丢失”主题 “死魂灵” “活魂灵” 《外套》与后世文学
原文传递
话剧《外套》所给予我们的……
13
作者 陈达红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3,共3页
微冷的初冬,Gecko的《外套》在京城二度献演,有些人对它已不再陌生,有些人再次踏进了剧场。走过夏天的国家大剧院,走进冬天的首都剧场,《外套》犹如清风拂过湖面,在界内引起了一阵阵涟漪。
关键词 话剧 剧本 文学作品 《外套》
原文传递
果戈理《外套》的文化符号学观照 被引量:2
14
作者 陶悦 王永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34-139,共6页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外套》中通过生动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猛烈抨击了沙皇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文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以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为线索,解读《外套》文本的符号特点...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外套》中通过生动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猛烈抨击了沙皇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文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以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为线索,解读《外套》文本的符号特点和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走进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小人物” 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原文传递
我们距离一堆木架有多远──评保加利亚克瑞都剧团的《外套》
15
作者 穆杨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5年第3期32-34,共3页
将经典小说改编成戏剧向来是最考艺术家智慧的一项挑战。成功的改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让叙事文体获得剧场效果;其二,如何让经典作品产生当代意义。来自保加利亚的克瑞都剧团用一出实验戏剧《外套》,完美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然... 将经典小说改编成戏剧向来是最考艺术家智慧的一项挑战。成功的改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如何让叙事文体获得剧场效果;其二,如何让经典作品产生当代意义。来自保加利亚的克瑞都剧团用一出实验戏剧《外套》,完美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然而,令所有在场观众惊叹的是:应对如此高难度的挑战,他们所用的'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裁缝店 保加利亚
原文传递
经典《外套》密码
16
作者 水晶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8-80,共3页
英国壁虎剧团的《外套》改编自果戈里的短篇小说《外套》,讲述在巨大的办公室里,阿卡基暗恋着纳塔利娅。公司规定,如果工作努力,将赢得一件漂亮"外套"作为奖励。阿卡基梦想着赢得喜爱的姑娘和"外套"。而现实中,他因身着破旧外套而... 英国壁虎剧团的《外套》改编自果戈里的短篇小说《外套》,讲述在巨大的办公室里,阿卡基暗恋着纳塔利娅。公司规定,如果工作努力,将赢得一件漂亮"外套"作为奖励。阿卡基梦想着赢得喜爱的姑娘和"外套"。而现实中,他因身着破旧外套而被同事嘲笑。被年老的女房东引诱后,阿卡基梦见一个陌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密码 短篇小说 果戈里 办公室 陌生人
原文传递
英国壁虎剧团《外套》 一件好衣裳的意义
17
作者 汪君艳 刘兆明(摄影) 《消费》 2010年第46期I0023-I0023,共1页
开门见山地肯定,英国壁虎剧团演出的果戈里名剧《外套》是这两年看过的形式感最好的一部话剧。《外套》就是比国内导演擅长的加长版春晚小品式话剧好,也不夸张,好个一百倍左右。据说《外套》在北京上演时,许多中国戏剧界的专业人士... 开门见山地肯定,英国壁虎剧团演出的果戈里名剧《外套》是这两年看过的形式感最好的一部话剧。《外套》就是比国内导演擅长的加长版春晚小品式话剧好,也不夸张,好个一百倍左右。据说《外套》在北京上演时,许多中国戏剧界的专业人士纷纷到场观摩学习,并将这部无论是在灯光舞美,还是表演手法等方面均全面颠覆和刷新了旧有戏剧观念的作品,定义为“—部足以为中国戏剧市场重新启蒙”的标杆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 剧团 壁虎 英国 意义 衣裳 中国戏剧 专业人士
原文传递
阿威顿和他的《外套》
18
作者 龙憙祖 米家庆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2年第8期41-41,共1页
以拍摄时装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家里查·阿威顿,1923年出生于纽约最繁华的市区曼哈顿,青少年时曾有过从事文学创作和当一名出色的演员的强烈愿望,后来,他却迷恋上摄影艺术。他的摄影艺术从来不受绘画的影响,他坚持认为:照片就是照片... 以拍摄时装照片闻名于世的摄影家里查·阿威顿,1923年出生于纽约最繁华的市区曼哈顿,青少年时曾有过从事文学创作和当一名出色的演员的强烈愿望,后来,他却迷恋上摄影艺术。他的摄影艺术从来不受绘画的影响,他坚持认为:照片就是照片。就是说,他在以时装为主要题材进行摄影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威顿 时装摄影 《外套》 模特儿
原文传递
“果戈理的天才就是那一池涟漪”——读纳博科夫的《尼古拉·果戈理》
19
作者 李冬梅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在纳博科夫看来,那个在1836—1842年间写了《钦差大臣》、《死魂灵》和《外套》的果戈理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而那个最后十年误入歧途、江郎才尽的果戈理则是一个"假冒的布道士"。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果戈理 尼古拉 天才 《钦差大臣》 《死魂灵》 《外套》 艺术家
下载PDF
阿Q与亚卡基性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侯海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33-34,共2页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和果戈里《外套》中的亚卡基,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本文就其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求两文学巨匠用“含泪的笑”的讽刺手法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艺术震撼...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和果戈里《外套》中的亚卡基,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本文就其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求两文学巨匠用“含泪的笑”的讽刺手法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艺术震撼力。正如马克思曾经预言的即样:“如果全民族感到了羞耻,即它就会像一头准备向前扑去而往后退缩的狮子。”也正是本文要研究这两个异国异族的艺术形象的目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比较研究 小说 性格 《阿Q正传》 《外套》 亚卡基形象 鲁忱 果戈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