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夜与雾》中影像真实的建构
1
作者 段雪燕 《戏剧之家》 2024年第8期167-169,共3页
自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下定义以来,围绕纪录片真实与虚构的讨论层出不穷,经历了格里尔逊时代的虚构期、60年代直接电影的非虚构期以及90年代新纪录电影的再虚构期。但阿伦·雷乃拍摄于1955年的纪录片《夜与雾》,显然很难用纪录、... 自格里尔逊对“纪录片”下定义以来,围绕纪录片真实与虚构的讨论层出不穷,经历了格里尔逊时代的虚构期、60年代直接电影的非虚构期以及90年代新纪录电影的再虚构期。但阿伦·雷乃拍摄于1955年的纪录片《夜与雾》,显然很难用纪录、虚构或者再虚构来分析其影像真实的建构手法。这部纪录片开启了阿伦·雷乃的“记忆”主题,并未采用传统的纪录手段,而是使用大量的长镜头、蒙太奇、旁白等电影化语言。本文通过分析其影像语言,从纪录片本体论的角度探讨雷乃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影像真实,并简要梳理了纪录片本体论中的纪录与虚构的问题,认为除了纪录和虚构的方式,纪录片还可以用电影语言建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与雾》 影像真实 蒙太奇 旁白
下载PDF
恐怖与记忆:《夜与雾》 被引量:2
2
作者 侯维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5-148,共4页
世界电影史上不乏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影片。在由战争恐怖产生的所有纪录片中,最值得提到的无疑是阿兰·雷乃的《夜与雾》。本片摄制于1955年,是关于大屠杀的最早的纪录片之一,也是第一批用电影化手法描述大屠杀... 世界电影史上不乏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影片。在由战争恐怖产生的所有纪录片中,最值得提到的无疑是阿兰·雷乃的《夜与雾》。本片摄制于1955年,是关于大屠杀的最早的纪录片之一,也是第一批用电影化手法描述大屠杀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的视角完全不同干贝里尔·福克斯的《备忘录》(Memorandum,1965)、克劳德,朗兹曼的《浩劫》(Shoah,1985)或詹姆斯,奠尔的《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1998),本片并非再次制作关于战争的记忆,而是思考现在与未来。因此,本片在关于战争恐怖的纪录片中是最为独特的,被认为是对战争最负责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与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备忘录》 纪录片 电影评论
下载PDF
诗化与含蓄——浅析纪录片《夜与雾》的叙事风格
3
作者 杨雨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7期179-,共1页
作为一部展现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行为的纪录片,与其他同主题的影片相比,《夜与雾》的叙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诗化与含蓄"。本文从影片命名、结构、画面剪辑、音乐等多个方面对这种"诗化与含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阿伦·雷奈 《夜与雾》 叙事风格
下载PDF
从《夜与雾》走向《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转型时期的阿仑·雷乃作品研究
4
作者 武文斌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年第10期26-26,共1页
20世纪50年代,在西欧经济快速复兴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的环境下,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在欧洲知识界泛滥并主导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在此影响下,法国文艺界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潮流。
关键词 《夜与雾》 作品研究 转型时期 里昂 50年代 20世纪 西欧经济 社会思潮
下载PDF
纪录无法表达的内容——阿仑·雷乃《夜与雾》中的恐怖与记忆 被引量:4
5
作者 桑迪.弗利特曼-刘易斯 侯维雅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156,共16页
不会遗忘,就无法生活也无法做事。这个问题产生于我拍摄《夜与雾》期间。拍摄此片并非再次制作战争记忆,而是思考现在与未来。遗忘应该是积极的。———阿仑·雷乃。
关键词 纪录片 阿仑·雷乃 《夜与雾》 主题 影视评论
原文传递
历史创伤的再现——大屠杀电影叙事的两种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凌海衡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9,共8页
由于语言及艺术形式自身的局限,要想通过艺术手段来再现创伤性历史事件,是相当艰难的。其中,纳粹大屠杀因其极端的残酷性及其对记忆的系统抹杀更是对艺术再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古鉴今的责任要求艺术家知难而上,想方设法再现这些历史... 由于语言及艺术形式自身的局限,要想通过艺术手段来再现创伤性历史事件,是相当艰难的。其中,纳粹大屠杀因其极端的残酷性及其对记忆的系统抹杀更是对艺术再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古鉴今的责任要求艺术家知难而上,想方设法再现这些历史创伤。总体而言,这些方法可分为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两类。本文以乔姆斯基的《大屠杀》和雷奈的《夜与雾》这两部影视作品为例,探讨前述两种手法在"再现"历史创伤时所具备的优缺点。本文认为,现实主义手法能够栩栩如生地重现残酷可怕的场面,但它始终是虚假的、煽情的,也容易将苦难琐碎化。相比之下,非现实主义手法则能够引导人们超越画面,追究历史事件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创伤 大屠杀 电影叙事 现实主义手法 历史事件 《夜与雾》 艺术形式 艺术手段
原文传递
永远的阿伦·雷乃
7
作者 黎小锋 《电影》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9,共3页
好莱坞给人的印象是“呜呜呜,一节又一节的豪华空调车厢”;法国电影则是人群中一张一张的脸:让·雷诺阿,罗贝尔·布莱松,特吕弗,戈达尔,阿伦·雷乃等等,在偏暗的会堂里,镜子的反光中,一场盛大的聚会散了,每个人带着各自的... 好莱坞给人的印象是“呜呜呜,一节又一节的豪华空调车厢”;法国电影则是人群中一张一张的脸:让·雷诺阿,罗贝尔·布莱松,特吕弗,戈达尔,阿伦·雷乃等等,在偏暗的会堂里,镜子的反光中,一场盛大的聚会散了,每个人带着各自的体味和神情走出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雷乃 法国 电影导演 电影风格 叙事手法 先锋电影 电影语言 《夜与雾》 《广岛之恋》
原文传递
阿伦·雷乃的“历史散文电影”与电影媒介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缴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8-94,共7页
本文重点研究阿伦·雷乃早期的短片创作,并在“散文电影”这一概念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他对电影媒介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从最早的艺术史短片系列到集中营电影的开山之作《夜与雾》,雷乃创造了“历史散文电影”这一独特的媒介形式,将个... 本文重点研究阿伦·雷乃早期的短片创作,并在“散文电影”这一概念下重新审视和评价他对电影媒介形式的探索与实验。从最早的艺术史短片系列到集中营电影的开山之作《夜与雾》,雷乃创造了“历史散文电影”这一独特的媒介形式,将个人的历史沉思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来自文学传统的“散文性”。在这些影片中,雷乃发明了一种与历史对望的目光,不仅使观众看见行将湮没的历史,也使他们在持续的质询中照见自身。对于战争、死亡、幽灵、幸存等主题的大胆呈现使他的作品一方面屡遭禁映,另一方面又成为与历史形成同构关系的“元电影”,对后世影人和评论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雷乃 散文电影 《夜与雾》 反战电影
原文传递
“左岸观音”——电影与音乐的实声音作为存在感验跨界
9
作者 汪君艳 《消费》 2010年第41期I0022-I0022,共1页
“左岸”不是指深圳河的左手边,而是塞纳河的左手边,而是法国左岸派导演的电影作品;“观音”不仅指观影,而是一边观看电影一边玩声音。“左岸观音“就是有八位喜爱文艺的青年,给两部叫《堤》和《夜与雾》的左岸派电影配乐,没有正... “左岸”不是指深圳河的左手边,而是塞纳河的左手边,而是法国左岸派导演的电影作品;“观音”不仅指观影,而是一边观看电影一边玩声音。“左岸观音“就是有八位喜爱文艺的青年,给两部叫《堤》和《夜与雾》的左岸派电影配乐,没有正经的乐器,有放有小石子的纸箱,电视剧中和尚化缘的钵,一面不喜被正常敲打的锣,一支IPOD,一面大鼓一都是很山寨的“乐器”,但没关系,反正也没一个是正经的乐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作品 左岸 观音 声音 音乐 《夜与雾》 电影配乐 IPOD
原文传递
六部电影了解阿伦·雷乃
10
《大众电影》 2014年第7期70-71,共2页
《夜与雾》 在纳粹集中营解放十年之际,阿伦·雷乃拍摄了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32分钟,但可说的,以及可让人思考的却是很多。影片黑白的部分采用了当年盟军解放集中营时拍摄的触目惊心的影像,
关键词 电影 《夜与雾》 集中营 纪录片 拍摄 影像 影片
原文传递
域外传真
11
《党的建设》 2014年第4期41-41,共1页
1 3月1日,法国电影大师阿伦·雷乃去世,享年91岁.他是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其最广为人知的是早期以记忆与创伤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作包括《夜与雾》、《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等。 2 3月12日。捷克女导演维拉·... 1 3月1日,法国电影大师阿伦·雷乃去世,享年91岁.他是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其最广为人知的是早期以记忆与创伤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作包括《夜与雾》、《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等。 2 3月12日。捷克女导演维拉·希蒂洛娃在布拉格去世,享年85岁。她是上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影坛"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一生拍摄了20多部影片,获得过许多荣誉,其成名作是《雏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捷克斯洛伐克 传真 《广岛之恋》 电影大师 《夜与雾》 代表人物 领军人物 60年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