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救赎的力量——论《大主教之死》的审美救赎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健然
-
机构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6,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文学地域主义研究"(10YJA752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在地域小说《大主教之死》中,薇拉·凯瑟通过表现土著印第安人解放自然的观念以及凸显他们的"新感性"特质和印第安艺术的"光韵",展现出印第安文化具有治愈现代文明痼疾和挽救现代性危机的救赎力量,诠释了文学艺术担纲的审美救赎之职。审美救赎是凯瑟打破资本主义社会"铁笼"的策略,旨在纠正启蒙现代性的过激发展带给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以期建立一种人与社会、自然与文明、感性与理性平衡发展的理想生存范式。这些艺术构想不仅与启蒙现代性的价值观相互抵牾和抗衡,还是凯瑟在想象世界中探求救赎现代性之策的最佳脚注,进而表明她的地域书写以一种超越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国家、本土与全球相互对峙的创作姿态,介入社会现实和反思人类文明的出路。
-
关键词
薇拉·凯瑟
《大主教之死》
审美救赎
-
Keywords
Willa Cather
Death Comes for Archbishop
aesthetic redemption
-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历史中的传奇——解读《大主教之死》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周玉军
-
机构
华侨大学外语学院
-
出处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5-101,共7页
-
文摘
从传奇文学的视角分析了薇拉·凯瑟《大主教之死》的人物与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具有独特的寓言性,代表某种抽象的德行,而凯瑟让主人公返回历史去实现人间天堂的理想,不可避免地探触到贯穿美国许多伟大传奇作品的深层冲突的根源:他们同时隶属于新旧两个世界的双重性格。主人公希望凭籍宗教和文化在新世界确立秩序与意义,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暂时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价值,但是教徒、知识分子、开拓者的多重身份又使其无法逃避怀疑与犹豫。
-
关键词
传奇
寓言
冲突
《大主教之死》
小说
传奇文学
薇拉·凯瑟
-
Keywords
romance
allegory
clash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论《大主教之死》中物的社会生活
- 3
-
-
作者
李靓
-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
出处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
基金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城市中的保留地:当代美国印地安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8YJC752016)的前期成果。
-
文摘
本文以物质文化研究视角考察《大主教之死》中三份礼物的“社会生活”,探究物的轨迹中隐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作者凯瑟的创作与其所在时代之间的形塑关系。第一份礼物的流动轨迹见证了19世纪美国的文化融合;第二份礼物由“物”转变而来,呼应了19世纪末的“宗教身份与国民身份之争”,表现出天主教美国化过程中的自我调适;第三份礼物自“神圣之物”向商品偏移,展示出天主教在美国经济中的深度参与。三份礼物的“社会生活”呈现出美国社会转型期文化、社会图景,呼应了文化物质主义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凯瑟对物质与精神间的悖论关系的独特思考。
-
关键词
薇拉·凯瑟
《大主教之死》
礼物
商品
-
Keywords
Willa Cather
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
gift
commodity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