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期维特根斯坦论“Satz”——基于《大打字稿:TS213》的研究
1
作者 梁家荣 《学理论》 2024年第5期41-44,共4页
“Satz”一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中心概念。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Satz)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世界中的事态做出可真可假的论断。中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命题一般形式”,“可真可假”的命题不过是“Satz... “Satz”一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中心概念。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Satz)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世界中的事态做出可真可假的论断。中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命题一般形式”,“可真可假”的命题不过是“Satz”的一个部分,他还质疑了前期所说的那种“图像与命题的对应”,初步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理论。本文将基于《大打字稿:TS213》文本,阐述中期维特根斯坦关于“Satz”的观点,分析其中对前期理论的批判,并说明后期观点在中期文本中的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Satz 命题 《大打字稿》
下载PDF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大打字稿》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英瑾 《中国学术》 2004年第1期310-324,共15页
不少人提起维特根斯坦,只会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TLP),一本是其晚年作品《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U)。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解读,我们在传统上都习惯于将维氏的思想分成两个时期:以TLP代表的“维特根斯... 不少人提起维特根斯坦,只会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TLP),一本是其晚年作品《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U)。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解读,我们在传统上都习惯于将维氏的思想分成两个时期:以TLP代表的“维特根斯坦I”与以PU代表的“维特根斯坦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TLP与PU以外的大量维氏遗稿(特别是他在思想转型期留下的思想材料)却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长期处于十分边缘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大打字稿》 逻辑哲学 维也纳版本 语法研究 “宏大叙事”
原文传递
“无物隐藏”——论“中期”维特根斯坦“意义体”隐喻的第四种阐释路径
3
作者 徐强 《外国哲学》 2023年第1期102-138,共37页
“意义体”在“中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变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枢纽概念。我指出学界对“意义体”观念有三种阐释,分别是“保守”“正面”和“超越”阐释。我认为这些阐释的主要缺憾在于它们没有考察“中期”维氏主要哲学文本《大打字稿》... “意义体”在“中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转变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枢纽概念。我指出学界对“意义体”观念有三种阐释,分别是“保守”“正面”和“超越”阐释。我认为这些阐释的主要缺憾在于它们没有考察“中期”维氏主要哲学文本《大打字稿》;因此,我提出以《大打字稿》为核心对象的“中立”阐释路径;我基于“中立”阐释路径对已有阐释做了分析和反思;我发现“中期”维氏对“意义体”分析的目的是要祛除那种把语言的意义当作一种实体、感觉、词语之间的运算等错误的理解。词语的意义背后不仅不存在那种所谓的“意义体”,而且这种“意义体”本身也对词语的意义和实用规则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维特根斯坦在《大打字稿》中分别给出了三个论证来批评“意义体”观念。这三个论证分别是意义的“反形式”论证、意义的“内容”论证以及意义的“反实体化”论证。词语意义的“内容”论证认为每个词语之间的差异在于这些词语背后所隐藏的“实体”。维氏以逻辑规则“否定”为论点,提出了意义的“反实体化”论证。根据我的分析,上述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意义体”隐喻是一种哲学虚构。语词的意义背后无物隐藏。我们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理解、学会了词语的意义。我们对词语具体使用的描绘就是对词语的意义的解释。词语的使用规则就是语法,因此对词语的使用的考察也属于语法考察范畴。简言之,“中期”维氏对“意义体”隐喻的批判的目的在于批评传统的语言意义理论以及《逻辑哲学论》中持有的“意义的指称论”;他在当时逐渐探索并寻求从使用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意义和语言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打字稿》 意义体 “保守”阐释 “正面”阐释 “超越”阐释 “中立”阐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