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在图画:《天问》“图注”之形态、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建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30-137,148,共9页
自两汉以降,人们多将对《天问》之解释付诸文字,其著述亦呈现为“文注”形态。明人萧云从、清人门应兆将图像纳入研究视域,创造了《天问》阐释的新形态——“图注”。这种注释形态在结构上呈现为“左文右图”式样,其所绘图像多典而有据... 自两汉以降,人们多将对《天问》之解释付诸文字,其著述亦呈现为“文注”形态。明人萧云从、清人门应兆将图像纳入研究视域,创造了《天问》阐释的新形态——“图注”。这种注释形态在结构上呈现为“左文右图”式样,其所绘图像多典而有据,且进行过超时空、非线性的多维缀合;在功能上,其承载着注家籍图画以知得失、明治乱的鉴戒意识,肩负着将《天问》文辞深奥意蕴予以具象化图现、文本关键情节予以孕育性描绘之任务,并与本文形成佐证、补充关系,以产生审美张力。“图注”扩大了《天问》在市民阶层与知识群体中的影响,拓展了“注骚”与“读骚”者的审美视界,丰富了中国古代经典阐释之方法,具有多方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阐释史 图注 萧云从 互文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