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奥斯卡与露辛达》为例探究彼得·凯里的女性观
1
作者 梁静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0期196-198,共3页
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作为小众的澳洲文学,却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文章以小说中七位女性为对象,根据她们的性格和人生境遇,将她们归为三类女性形象,即新女性形象、传统女性形象和第三世... 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作为小众的澳洲文学,却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文章以小说中七位女性为对象,根据她们的性格和人生境遇,将她们归为三类女性形象,即新女性形象、传统女性形象和第三世界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份不同,个性不一,却无一不受到父权制的禁锢和压制。文章通过研究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出小说中女性所受到的父权制及其权力体系的压迫以及彼得·凯里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与露辛达》 父权制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彼得·凯里
下载PDF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多重叙事与文化杂合
2
作者 张晓雯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21-25,共5页
朱诺·迪亚斯是美国多米尼加裔代表作家,美国西语裔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在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中,形象地勾勒出一批身处异乡、在两种文化间艰难寻求身份平等的多米尼加裔群体。文化杂合是小说的显著特征,正文与... 朱诺·迪亚斯是美国多米尼加裔代表作家,美国西语裔文学的领军人物,他在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中,形象地勾勒出一批身处异乡、在两种文化间艰难寻求身份平等的多米尼加裔群体。文化杂合是小说的显著特征,正文与脚注的互文使之成为叙事文学中的异类,真实还原了特鲁希略统治下独裁者与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官方正史和流亡者个体记忆之间的高度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诺·迪亚斯 多重叙事 文化杂合 《奥斯卡》
下载PDF
从《奥斯卡与露辛达》看19世纪澳大利亚的信仰文化
3
作者 张计连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89-94,共6页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唯一探究澳大利亚信仰文化的小说。凯里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澳大利亚社会的信仰状况:澳洲土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并探讨了上帝遇上"梦幻时代"神灵时,信仰缘何...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唯一探究澳大利亚信仰文化的小说。凯里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澳大利亚社会的信仰状况:澳洲土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相遇和碰撞,并探讨了上帝遇上"梦幻时代"神灵时,信仰缘何成为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化 澳洲土著文化 彼得·凯里 《奥斯卡与露辛达》
下载PDF
赌博作为维多利亚澳大利亚的文化记忆——读《奥斯卡与露辛达》
4
作者 郭云仙 《戏剧之家》 2019年第6期207-208,共2页
《奥斯卡与露辛达》通过赌博这一意象联结了一出爱情悲剧,也召回了维多利亚澳大利亚文化记忆的蔚为画卷。作者通过赌博这一意象隐喻的不确定性巧妙地悬搁了官方记忆的合法性,折射出澳大利亚文化身份的多元性特质。一方面,澳大利亚文化... 《奥斯卡与露辛达》通过赌博这一意象联结了一出爱情悲剧,也召回了维多利亚澳大利亚文化记忆的蔚为画卷。作者通过赌博这一意象隐喻的不确定性巧妙地悬搁了官方记忆的合法性,折射出澳大利亚文化身份的多元性特质。一方面,澳大利亚文化与帝国文化同源,是帝国文化在南半球的延伸,被动地承担着维多利亚时代工业扩张、基督教文明传播的辐射与影响;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气质,在欧洲白人的记忆之外,被制度性遗忘的土著文化记忆,幽灵一样时不时地冒出来主张他们对这片大陆的权利,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文化元素在澳大利亚文化景深里亦若隐若现。此外,赌博隐喻进一步展现了由于官方记忆和个人记忆的冲突导致澳大利亚人在民族和个人身份认同上自相矛盾、无法适从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与露辛达》 维多利亚澳大利亚 文化记忆 赌博
下载PDF
《奥斯卡和露辛达》的多重主题分析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5
作者 孔令琳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3期169-170,共2页
《奥斯卡和露辛达》是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围绕着多重主题展开,贯穿了爱情、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等不同方面。作品结尾处玻璃教堂的沉没将多重主题进一步升华。该文对作品中多重主题展开分析,并结合现实,... 《奥斯卡和露辛达》是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围绕着多重主题展开,贯穿了爱情、人性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等不同方面。作品结尾处玻璃教堂的沉没将多重主题进一步升华。该文对作品中多重主题展开分析,并结合现实,探讨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和露辛达》 多重主题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创伤解读
6
作者 刘丽娜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5期70-71,共2页
朱诺·迪亚斯凭借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奠定了当代美国拉美裔主流作家的地位。文章力图从创伤理论角度出发,探究迪亚斯笔下的多米尼加人所经历的创伤事件及其和解方式,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他们经历的混乱生活和... 朱诺·迪亚斯凭借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奠定了当代美国拉美裔主流作家的地位。文章力图从创伤理论角度出发,探究迪亚斯笔下的多米尼加人所经历的创伤事件及其和解方式,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他们经历的混乱生活和内心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诺.迪亚斯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创伤理论
下载PDF
创伤理论视域下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研究
7
作者 刘丽娜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6年第12期67-68,共2页
试图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多米尼亚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创伤经历及与创伤的和解方式来揭示后殖民时期人民代代经历的混乱生活和内心痛苦,它还给后殖... 试图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多米尼亚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创伤经历及与创伤的和解方式来揭示后殖民时期人民代代经历的混乱生活和内心痛苦,它还给后殖民世界的人们提供了可能的解脱途径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朱诺.迪亚斯 创伤理论
下载PDF
孤独的心灵,不屈的抗争——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的女性主义解读
8
作者 祖华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6-158,共3页
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以19世纪英国在澳洲的帝国远征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怪诞、纯洁的爱情故事。其中女主人公露辛达与社会主流环境格格不入,备受排斥的她始终有一种漂泊、无根的孤独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 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以19世纪英国在澳洲的帝国远征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怪诞、纯洁的爱情故事。其中女主人公露辛达与社会主流环境格格不入,备受排斥的她始终有一种漂泊、无根的孤独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露辛达对父权统治的反叛;露辛达与以满足男性欲望为目的的殖民统治的对立;露辛达对维护男权统治的基督教的质疑。旨在揭露殖民时代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与迫害,歌颂露辛达敢于反抗父权统治、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女性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与露辛达》 露辛达 女性主义 父权统治
下载PDF
《奥斯卡金奖经典电影小说》约稿合同起纠纷
9
作者 阿光 《电子知识产权》 2001年第10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奥斯卡金奖经典电影小说》 著作权纠纷案 侵权责任
下载PDF
论《奥斯卡与露辛达》中的反讽
10
作者 梁静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8-40,共3页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先锋作家彼得·凯里的得意之作。以反讽为切入点,通过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中暗含的反讽,阐述该小说中人物角色刻画和玻璃教堂的设定,旨在表达英国上层社会的虚伪、英国国教的腐败和帝...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先锋作家彼得·凯里的得意之作。以反讽为切入点,通过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中暗含的反讽,阐述该小说中人物角色刻画和玻璃教堂的设定,旨在表达英国上层社会的虚伪、英国国教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反映出彼得·凯里作为一名英联邦国家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与露辛达》 反讽 彼得·凯里
下载PDF
玻璃之城——70年代生作家笔下的“城市”
11
作者 李谫博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9-112,共4页
彼德·凯里的《奥斯卡和露辛达》是一部关于19世纪澳大利亚的小说,在小说的后半部,奥斯卡这个落魄的维多利亚牧师,承担了运送一座玻璃教堂穿越澳大利亚的任务,这件物品脆薄易碎,结构极不协调,在到达目的地时它终于打碎了,在... 彼德·凯里的《奥斯卡和露辛达》是一部关于19世纪澳大利亚的小说,在小说的后半部,奥斯卡这个落魄的维多利亚牧师,承担了运送一座玻璃教堂穿越澳大利亚的任务,这件物品脆薄易碎,结构极不协调,在到达目的地时它终于打碎了,在广袤的大陆上躺着一堆玻璃残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澳大利亚 《奥斯卡和露辛达》 彼德·凯里 小说
下载PDF
Three Hypothes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lato's Dialogues
12
作者 Nikos G. Charalabopoulo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3年第9期888-894,共7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ideas on reading Plato by three scholars, dating from different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setting off from various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s, who explored an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ideas on reading Plato by three scholars, dating from different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setting off from various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s, who explored an alternative possibility by suggesting theories that incorporate the element of"dramatic"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Auguste Diès the written dialogue is a literary version of a dialectical duel actually held in the Academy between a distinguished visitor and a selected group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so-called process of"transposition", Plato transforms a real life event into an artful piece of literature recreating the original scen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Gilbert Ryle, on the other hand, held that the dialogues wer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dramatic recitation in public, with Plato himself delivering the words of Socrates. They were delivered orally to audiences, as a rule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competitions, in which the other Socratics also took part. Finally, Holger Thesleff has once suggested that the (re)performance of the dialogues as an established activity in the Academy constitutes a necessary sta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new works and the revision of the old ones. In view of his conviction that Plato was the inventor of the dramatic philosophical dialogue he also seem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one who explicitly, however cautiously, entertained the idea of theatrical presentation of Plato's dialogues-though he later changed his mind and fallen back to the theory of public rea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o's dialogues PERFORMANCE ACADEMY Diès RYLE Thesleff institutionalized presentation
下载PDF
The Expected Places of Religion and Communities in Film
13
作者 William L. Blizek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9期1161-1168,共8页
In the 2014 movie, Spotlight, religion, represented by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an expected place for the community--the City of Boston, Massachusetts. And, the community of Boston, represent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a... In the 2014 movie, Spotlight, religion, represented by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an expected place for the community--the City of Boston, Massachusetts. And, the community of Boston, represent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a free press, has a corresponding expectation of the Church.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these expectations as they are identified in the Oscar winning film, Spot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Church free press PRIESTS sexual abuse investigation SPOTLIGHT
下载PDF
Film Le Dēpart by Jerzy Skolimowski: Important Unknown Piece of Art
14
作者 Iwona Grodz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3期271-277,共7页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firstly to indicate a little-known film Le Dēpart made by the famous Polish director Jerzy Skolimowski in 1967 year as an example of the Polish New Wave. Although it was made in Belgium and i... 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firstly to indicate a little-known film Le Dēpart made by the famous Polish director Jerzy Skolimowski in 1967 year as an example of the Polish New Wave. Although it was made in Belgium and it stars Jean-Pierre Lēaud as a car-obsessed young man trying to get possession of a Porsche for a race. The film won the Golden Bear at the 17th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was also selected as the Belgian entry for the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t the 40th Academy Awards, but was not accepted as a nominee. Secondly, I analyze the reasons of misunderstanding the idea of the director in the film when it was shown in the the public. Thirdly, "entering" this movie in context of art: poetry, painting etc. Then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ypothesis): "Is the Polish Film New Wave a phenomenon that did not exist?"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the paper is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lm itself; analysis of its reception in the 60s and now: poetics of receipt, cognitivism, comparativ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Wave in cinema Jerzy Skolimowski Polish film Le Dēpart
下载PDF
《奥斯卡与露辛达》:承受历史之重的爱情故事 被引量:5
15
作者 彭青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32,共8页
本文从"爱情之旅","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三个层面论述《奥斯卡与露辛达》小说中重述帝国远征、回归民族叙事的政治隐喻。并指出19世纪英国在澳洲大陆的远征不仅造成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且引发了... 本文从"爱情之旅","文化之旅"和"心灵之旅"三个层面论述《奥斯卡与露辛达》小说中重述帝国远征、回归民族叙事的政治隐喻。并指出19世纪英国在澳洲大陆的远征不仅造成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且引发了基督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冲突,同时也是对人性和良知的考验。彼得.凯里让被压抑和边缘化的族群重新回到话语空间,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奥斯卡与露辛达》 帝国远征
原文传递
探险的梦想,帝国的实践——《黑暗的心脏》和《奥斯卡与露辛达》对比研究
16
作者 徐显静 杨永春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7年第1期70-71,共2页
本文探讨了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和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力作《奥斯卡与露辛达》两部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堕落,宗教虚伪和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他们提出帝国主义扩张的同时,入侵了土著,也造... 本文探讨了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和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力作《奥斯卡与露辛达》两部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堕落,宗教虚伪和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他们提出帝国主义扩张的同时,入侵了土著,也造成自身的堕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脏》 《奥斯卡与露辛达》 人性 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奥斯卡标志性事件
17
作者 天心(选注) 《英语学习(新锐空间)》 2011年第2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奥斯卡标志性事件》 英语学习 学习方法 阅读
原文传递
奥斯卡获奖者精彩感言
18
作者 刘杨 《高中生(作文)》 2010年第12期38-38,共1页
现在我宣布,本届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的得主是……你!对,就是你。不要想和所有的人拥抱,你在台上的时间也只有45秒,当心,别被绊倒了。
关键词 《奥斯卡获奖者精彩感言》 高中生 语文学习 阅读
原文传递
奥斯卡45秒,你会说些什么
19
作者 刘杨 《小作家选刊(时文素材)》 2010年第8期64-64,共1页
现在我宣布,本届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的得主是……你!对,就是你,这不是做梦。不要想和所有的人拥抱,你在台上的时间也只有45秒,当心,别被绊倒了。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奥斯卡45秒 你会说些什么》
原文传递
“国家庆典”与澳大利亚历史小说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2-140,共19页
1988年澳洲殖民二百周年庆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该庆典的官方组织者希望这次庆祝活动成为民族自我欢庆的和谐大合唱,可实际上它却成了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群体竞技的话语场。凯特·格伦维尔的《琼创造历史》和彼得·... 1988年澳洲殖民二百周年庆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该庆典的官方组织者希望这次庆祝活动成为民族自我欢庆的和谐大合唱,可实际上它却成了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群体竞技的话语场。凯特·格伦维尔的《琼创造历史》和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这两部当年出版的历史小说是典型的"二百周年庆作品",反映了该时期独特的期待视野、价值观和利益;它们也是作家以写作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大辩论、表达自己政治立场、历史观和对民族接触问题态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创造历史》 《奥斯卡与露辛达》 二百周年庆 澳大利亚历史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