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罗拉·李》的性别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翠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26-127,共2页
本文从性别研究角度,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诠释了勃朗宁夫人的长诗《奥罗拉·李》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探讨了勃朗宁夫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典型的被男权社会内化而自我奴化的一个卑微对象。勃朗宁夫人在作品中试图论证女性通过自身的努... 本文从性别研究角度,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诠释了勃朗宁夫人的长诗《奥罗拉·李》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探讨了勃朗宁夫人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典型的被男权社会内化而自我奴化的一个卑微对象。勃朗宁夫人在作品中试图论证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取得社会的认同,但结果却昭示了女性自身被男性同化而使自己依附于男性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化 性别研究 《奥罗拉·李》 勃朗宁夫人
下载PDF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史诗作品比较——《奥罗拉·李》和《米德尔马契》(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妍 《海外英语》 2010年第9X期202-203,205,共3页
该文比较了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女作家的两部作品: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的《奥罗拉·李》(1856)以及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1872),分析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点:一、都采取了史诗文体,两部小说气势如虹,讲... 该文比较了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女作家的两部作品: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的《奥罗拉·李》(1856)以及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1872),分析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点:一、都采取了史诗文体,两部小说气势如虹,讲述了女性成长。二、两位女作家有相似的家庭教育背景,父亲以及她们晚期获得的爱情(两人的爱情都不为家人所接受)都对她们影响很大。三、男主人公都是反英雄人物。他们不再那样具有男性气概,反之,他们敏感、乐于给予女性支持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罗拉·李》 《米德尔马契》 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
下载PDF
《奥罗拉·李》:诗歌与女性身份
3
作者 霍红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45-156,160,共13页
奥罗拉·李对诗歌诗人看法的改变展现了对女性身份的接受过程,这体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奥罗拉·李认为诗歌是男性的艺术,女性身份成为实现诗歌理想的一大障碍,因而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 奥罗拉·李对诗歌诗人看法的改变展现了对女性身份的接受过程,这体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奥罗拉·李认为诗歌是男性的艺术,女性身份成为实现诗歌理想的一大障碍,因而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第二阶段,提出诗人应具有双重视角和双重生活,个人生活是成为诗人的必要条件,承认自己女性诗人的身份,但仍拒绝传统的女性生活;第三阶段,奥罗拉通过双重世界这一信条得出诗人具有双重性别,诗歌实际上是偏男性化而非男性专属的艺术,诗人兼有女性化和男性化的特点。奥罗拉·李自始至终坚称诗歌即生活,这是诗歌观点改变的基础。通过这首诗,伊丽莎白·巴莱特·布朗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女性成为诗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在诗歌传统中为女诗人谋得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罗拉·李》 诗歌 女性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