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思与哲理的结晶——评《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
1
作者 李德辉 王友胜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0,共3页
近年来,女性文学和女权主义批评已成为值得关注的新的研究动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新成果不断涌现.学者们在难以发现新材料的情况下更换学术视角,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提出新问题,将研究引向深入,表现出可贵的学术探索与……
关键词 书评 《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 古代文学 女性文学 选题 研究构架 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下载PDF
女性角色演变与中国妇女解放——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光宇 冬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0-14,共5页
文学的文化批评带有根本的性质和意义 ,妇女解放是一场本质上的文化变革 ,将女性角色演变、妇女解放和文化演进结成历史链条 ,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进行文化透视 ,不仅贴近研究对象主体 。
关键词 女性角色 妇女解放 女性文学 文化透视
下载PDF
唐代言情传奇中女性形象与传统文化制约下的男性情爱心理
3
作者 李彤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9-22,共4页
唐代言情传奇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作品中塑造的许多女性形象非常有特点。中国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以男性作家为主。在唐代言情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男性本位的传统文化思想 ,折射出传统文化制约下的... 唐代言情传奇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作品中塑造的许多女性形象非常有特点。中国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以男性作家为主。在唐代言情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男性本位的传统文化思想 ,折射出传统文化制约下的男性情爱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言情传奇 女性形象 男性 情爱心理 古代短篇小说 传统文化思想
下载PDF
“二拍”情爱女性的社会文化内涵
4
作者 郑秀真 刘宏英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8,共5页
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扬个性、注重本我的新的社会思潮兴起。凌濛初深入追索市民大众的这一文化心理意识,在“二拍”中演绎出情态万千的婚恋女性,描绘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出现或希望出现的种种画面,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 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张扬个性、注重本我的新的社会思潮兴起。凌濛初深入追索市民大众的这一文化心理意识,在“二拍”中演绎出情态万千的婚恋女性,描绘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出现或希望出现的种种画面,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拍” 情爱女性 社会心理 文化内涵
下载PDF
知识分子爱欲心理的文化透视——评邢小利小说集《捕风的网》
5
作者 赵德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邢小利 文化透视 知识分子 文学评论家 心理 爱欲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与悲剧意识
6
作者 吴锡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1期26-28,共3页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擅长以绚烂华美的文字寓以悲凉荒芜的情感氛围,书写红尘男女荒谬可笑的纠葛,以充满谬论色彩的文笔书写都市洋场文化,让人惊觉人生的虚无与悖论意味。女性角色的刻画是其作品最精彩的部...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擅长以绚烂华美的文字寓以悲凉荒芜的情感氛围,书写红尘男女荒谬可笑的纠葛,以充满谬论色彩的文笔书写都市洋场文化,让人惊觉人生的虚无与悖论意味。女性角色的刻画是其作品最精彩的部分,蕴含着作者对于女性处境的思索与隐秘心理的探究。她书写的爱情故事大多数以悲剧收尾,小说笼罩着悲情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处境 张爱玲 情感氛围 隐秘心理 洋场文化 爱情故事
下载PDF
深度的文化心理透视——我观杨泥的《激情月光》
7
作者 黄同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3-65,68,共4页
杨泥是小说界第一个将目光集中投向当代中国大陆文化人心灵世界的女作家。一部《激情月光》,虚设了一个内陆省城,时间框架是“诗人节”前后,实际上笔意恣纵,人物的心理时空跨越5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杨泥着意将笔力凝聚于中... 杨泥是小说界第一个将目光集中投向当代中国大陆文化人心灵世界的女作家。一部《激情月光》,虚设了一个内陆省城,时间框架是“诗人节”前后,实际上笔意恣纵,人物的心理时空跨越5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杨泥着意将笔力凝聚于中国文学传统中被雅化了的文人群体——诗人。正是在这一群被视为人文价值的人格代表的文化人身上,作家揭示了时事变迁之潮的冲刷下,传统的圣化了的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透视 人文知识分子 精神世界 中国文学传统 心灵世界 文人群体 时空跨越 文化 女作家 大众文化
下载PDF
从女性主义视角透视云南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妇女的生育健康
8
作者 赵捷 张团仙 《云南学术探索》 1998年第1期83-87,共5页
从女性主义视角透视云南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妇女的生育健康赵捷张团仙古往今来,在伦理上母爱是一种道德,它贯穿女性人生的始终;在文化上母爱是一系列生育习俗、制度、抽象化的符号和精神。本文拟透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传统母爱对... 从女性主义视角透视云南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妇女的生育健康赵捷张团仙古往今来,在伦理上母爱是一种道德,它贯穿女性人生的始终;在文化上母爱是一系列生育习俗、制度、抽象化的符号和精神。本文拟透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探讨传统母爱对妇女生育健康①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健康 女性主义 云南民族 妇女生殖道感染 文化背景 透视 女性的自我意识 云南省 民族文学 生育意识
下载PDF
论“张爱玲体”的文化心理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志军 罗广荣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0-93,共4页
本文从文化学、都市人类学、女性文学等视角 ,对“张爱玲体”的面向世俗、面向都市、面向女性等三个突出的话语特征进行宏观的审视与剖析 。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女性视角 女性立场 都市文化 "张爱玲体" 话语方式 文化心理 文学评论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女性文学路在何方
10
作者 王粤钦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74-75,共2页
新时期女性文学作为文坛上的一种特殊现象 ,其发展轨迹正由关注社会走向关照自我、关注女性自我内心世界 ,甚至表现为关注女性性心理感受 。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文学现象 心理 中国 多元化文学 社会文化
下载PDF
贾宝玉的女性化心理及其性格
11
作者 朱迪光 《嘉应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58-61,共4页
《红楼梦》作者通过对贾宝玉独特心理成长过程的描写 ,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是其独特生理、心理成长的结果 ,又是一种社会影响的结果 ,还是一种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正是有了这一女性化心理细致深入的描写才使贾宝玉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
关键词 《红楼梦》 女性心理 性格 贾宝玉形象 文学评论 小说 社会影响 历史文化
下载PDF
时代弃女的精神失落和心理变态——论凌叔华、张爱玲的“闺秀文学”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宏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2年第6期30-35,共6页
鲁迅在评价凌叔华的作品时说:“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而可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提出了现代女性文学的... 鲁迅在评价凌叔华的作品时说:“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而可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鲁迅提出了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偏师,即是那些闺秀派作家所写的“闺秀文学”。这种闺秀文学有两重限定。从作者来看,是出身名门大家的知识女性,凌叔华就被称为“新闺秀派”作家,具有温婉、娴静、从容、清逸的闺秀气派和艺术气质。从题材内容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凌叔华 中西文化冲突 心理变态 精神失落 个性解放 现代女性文学 知识女性 女性意识 社会变革
下载PDF
学校心理卫生随谈之三——“课桌文学”
13
作者 王跃廷 谭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8年第5期236-237,共2页
这里所讲的“课桌文学”,主要是指在大学教室的课桌上,学生乱写乱画的东西,也包括出现在一些厕所里的“特殊作品”。现就重庆某大学的调查情况作一报告:
关键词 课桌文学 心理卫生 大学生活 相对固定 学校 男女情爱 文理科 座位 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生理
下载PDF
从认知平衡理论略观中国女性文学
14
作者 董虹霞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104-105,共2页
社会心理本身与文学活动本身都是多面而复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丰富而微妙。运用认知平衡理论透视中国女性文学,探讨认知平衡理论与文学活动中的女性文学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社会心理 女性文学 认知平衡 关系 透视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与当代文学中妇女形象的关系
15
作者 张浩文 陈海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26-32,共7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战国秦汉的萌生、魏晋隋唐的酝酿,到宋明时期趋于定型.从总体上看,它与中国文化由进步开放走向保守封闭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战国秦汉的萌生、魏晋隋唐的酝酿,到宋明时期趋于定型.从总体上看,它与中国文化由进步开放走向保守封闭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歧视、压迫妇女的各种理论、戒律、规范,也就是传统文化为妇女所限定的行为模式逐步内化为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积淀为集体无意识的妇女人格模式,有着巨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它对广大妇女现实人格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制导作用,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心理 当代文学 儒家文化 同化力 妇女形象 战国秦汉 魏晋隋唐 女性人格
下载PDF
追寻爱的和谐——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性爱意识流变的片断思考
16
作者 刘蕾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9-54,共6页
那句镌刻在阿波罗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的全部人类智慧,促使新时期女性文学将关注、探寻、思索的目标对准了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客体的人自身。女性文学的情爱意识经过了苦难岁月的锤打,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了一番艰苦... 那句镌刻在阿波罗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的全部人类智慧,促使新时期女性文学将关注、探寻、思索的目标对准了既是认识主体又是认识客体的人自身。女性文学的情爱意识经过了苦难岁月的锤打,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了一番艰苦的较量,继而进入了对生命本体进行探索的河道。性,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久遭禁锢之后开始出现于文学的创作视野中。性爱不仅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构成因素,同时又是一个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的社会现象。古人曾言食色乃人之本性,那么作为人类基本属性之一的性爱便应理所当然地走进文学的殿堂,因此,性爱文学使“文学是人学”的实证层面得以扩展和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1986年值得纪念。在这一年几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几篇涉性小说,使女性情爱意识发生陡转,也引起了文坛的阵阵骚动与喧哗。瓦西列夫曾经说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文化模式 性爱意识 王安忆 新时期 生命本体 女性情爱意识 孤独感 情与欲 弗洛伊德
下载PDF
夏娃还未觉醒——我看贾平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
17
作者 张芸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24-26,共3页
拜伦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拜伦之心态可谓绝妙而精辟地概括了男性对女性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个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既不能缺少女性形象塑造,又如何去塑造女性形象的... 拜伦有言:“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拜伦之心态可谓绝妙而精辟地概括了男性对女性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个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既不能缺少女性形象塑造,又如何去塑造女性形象的问题.在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中,显而易见地存在这种矛盾心理.贾平凹,这个朴拙的陕西汉子自在文坛上刮起一股商州文学的旋风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意识 儒家伦理 现代意识 矛盾心理 传统文化 文学世界 传统美德
下载PDF
“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18
作者 徐寅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1期136-139,共4页
近年来,文学文化领域的性别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于2012年11月3日至4日在津主办了"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围绕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 近年来,文学文化领域的性别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于2012年11月3日至4日在津主办了"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的中心议题围绕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展开。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三十多人参加研讨。论坛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妇女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乔以钢教授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视角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心理 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 男性形象 概要介绍 研究机构 爱伦凯 萨满文
下载PDF
试论“花间词”女性化特征之成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广旭 《湖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6期113-115,共3页
花间词派作为一个表现时代风尚的文学流派 ,以其特具的女性魅力富于审美情韵的词作 ,奠定了后世婉约词的总体规范和创作模式。对其独特风格的形成加以细致的剖析 ,是探求中国文学整体走向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 成因 女性化特征 花间词派 文学研究 时代背景词作家 心态 情感基调 心理 情爱意识
下载PDF
成长·性别·父权制——兼论女性成长小说 被引量:18
20
作者 翟永明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2期23-26,共4页
成长,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是指心理上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在经过一系列生活的磨砺之后,迈向人生的成熟的阶段。作为人类个体重要的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成长必然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对象。这首先是因为成长本身就... 成长,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是指心理上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在经过一系列生活的磨砺之后,迈向人生的成熟的阶段。作为人类个体重要的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文化现象,成长必然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对象。这首先是因为成长本身就意味着童年与成年交界的空白地带,意味着困惑与渴望相伴、恐慌与顿悟并行的心路历程,这一充满悖论与张力的人生阶段为创作开拓了意味深长的审美空间;其次,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失乐园”的文化象喻,而其中所体现的成熟与异化£畴;随形的生存困境,形成人类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永恒探询;再次,成长总是以个体为其承担者,在自我与社会的融合与冲突中寻找具有主体性价值的自我文化身份,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确证,对于生命意义的自觉追求。可见,“成长”本身丰富的文化意蕴决定了它成为一个反映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文学母题,特别是在长于表现广阔现实生活和精深心理体验的小说体裁中,有关成长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并形成了“成长小说”这一独特的文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小说 父权制 文学艺术创作 社会生活 女性 性别 文化现象 心理体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