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细读范式的重建——新形式主义视野下解读伊格尔顿《如何读诗》 被引量:1
1
作者 向芬 廖述务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7-50,共4页
作为"理论之后"代表性理论家,伊格尔顿通过《如何读诗》来重建一种后理论时代的文本细读新范式。这一以诗歌为主要对象的文本细读范式的核心是形式,诗歌文本中的形式不仅能够和内容相得益彰,形式本身也能产生丰富的意义并发... 作为"理论之后"代表性理论家,伊格尔顿通过《如何读诗》来重建一种后理论时代的文本细读新范式。这一以诗歌为主要对象的文本细读范式的核心是形式,诗歌文本中的形式不仅能够和内容相得益彰,形式本身也能产生丰富的意义并发挥独特的审美功能。这无疑与同时期的新形式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但他们在研究路径和侧重点上有较大差异。伊格尔顿的文本细读范式是对文学批评领域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巩固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和建设文学学科的学术性,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文学理论界的革新和新形式主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范式 新形式主义 《如何读诗》
下载PDF
形式如何成为媒介——重审伊格尔顿形式批评
2
作者 曾勍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评。但这一新视角在伊格尔顿语境下尚显依据不足。因为文学文本在诉诸逻辑的同时,又以感知性经验为体验中心;并且,伊格尔顿以意义的社会建构性为论据,这一论据基于“文化史”的宏观视角,在文学文本的微观与内在层面并不充分,故此,有机联系在其语境下只能部分成立。为修正上述缺陷,必须结合“阐释学”以及“数字人文”等语境来对之作补充,从而提供从媒介视角来重审文学形式、重建形式批评传统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如何读诗》 形式 媒介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从意识形态回归文学修辞——评特里·伊格尔顿首部诗论教材《如何读诗》
3
作者 王进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46-152,383,共8页
《如何读诗》是伊格尔顿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诗论作品,也是继《文学理论导论》之后的第二本教材类著作。围绕"何为诗歌"和"如何读诗"这两个重要问题,他从诗歌本身的"物质性"和"话语性"视角,揭... 《如何读诗》是伊格尔顿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诗论作品,也是继《文学理论导论》之后的第二本教材类著作。围绕"何为诗歌"和"如何读诗"这两个重要问题,他从诗歌本身的"物质性"和"话语性"视角,揭示当代诗歌批评在话语和语言、内容和形式、意义和符号、语境与文本、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范式危机,探讨诗歌本身的修辞传统、语言形式、物质内涵和阅读方法。该书呈现出伊格尔顿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审美意识教育的理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如何读诗》 诗歌批评 物质视角 形式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