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立艺术类院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媒介批评》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安晓燕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1期77-78,共2页
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探讨在独立艺术类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所遇“冷”问题的原因.并尝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转化学生的认知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等方面。
关键词 独立艺术院校 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媒介批评》
下载PDF
论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基于《媒介批评》课程
2
作者 李晓睿 《传播力研究》 2017年第7期216-216,共1页
当代大学生是在电子媒介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于他们显得尤为必要,而新闻专业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背景,因此对于他们的媒介素养要求较高。本文拟从新闻专业课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发展的角度入手,探讨两者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是在电子媒介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对于他们显得尤为必要,而新闻专业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背景,因此对于他们的媒介素养要求较高。本文拟从新闻专业课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发展的角度入手,探讨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助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专业学生 《媒介批评》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 可行性
下载PDF
根植中国本土 直面媒介现实——评《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3
作者 刘创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第6期79-80,共2页
媒介批评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 媒介批评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文集》 学术实践
下载PDF
批判性思维:专业传统的回归与研究范式的重塑——评《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4
作者 刘创 《传媒观察》 CSSCI 2022年第12期81-84,共4页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文集》 学术实践
原文传递
The Biophobia of Satan’s Bunny: The Influence of Horror Films in Contemporary Brazilian Literature
5
作者 Gabriela Lopes Vasconcellos de Andrad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9期1301-1312,共12页
In the course, FTV 201A: MEDIA INDUSTRIES and CULTURES of PRODUCTION: FOUNDATIONS, we discussed how to think the philosophy and thoughts that surround people who produce and work in the culture of production and med... In the course, FTV 201A: MEDIA INDUSTRIES and CULTURES of PRODUCTION: FOUNDATIONS, we discussed how to think the philosophy and thoughts that surround people who produce and work in the culture of production and media. That way, the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think the use of post-horror label as a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Brazilia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cinema. For that, I map the profile of three Brazilian writers: Santiago Nazarian, Antonio Xerxenesky, and Raphael Montes. They are published now by Companhia das Letras, the largest publisher in Brazil, which has an extensive work with the horror literature, having the exclusivity of Stephen King’s books. In addition, all three circulate differently in the media space, standing between an acceptance of academic criticism and the prestige of large-scale consumer audiences. I analyzed what are the writer strategies to construct their image and establish themselves in the literary market using the Post-horror label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production company, RT Features, which is financing them. In the end, I did a critical analyzes of the post-horror label as a transmedia strategy to construct an author’s na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horror RT features Brazilian litera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