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而皆贤于其初者”:《孔子诗论》的论诗原则及其阐释途径
1
作者 吴居峥 《北方论丛》 2023年第5期109-117,共9页
“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作为《孔子诗论》的论诗原则,包含“初”与“终”两个层面的对比和递进演化,所看重的并不在于挖掘诗文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一种阐释学立场出发,从《诗》更深层的含义上来理解诗。在完成由“始”到“终”的阐释过... “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作为《孔子诗论》的论诗原则,包含“初”与“终”两个层面的对比和递进演化,所看重的并不在于挖掘诗文文本本身的意义,而是从一种阐释学立场出发,从《诗》更深层的含义上来理解诗。在完成由“始”到“终”的阐释过程中,并非任凭天马行空的自我想象,随意断解,而是要立足于“礼”这一范畴,将“礼”视为论诗的文化价值指向和根据,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学手法以及相关的固定论诗模式,来探讨《诗》文本背后的精微之旨。在论诗过程中,强调主体性的敞开,从而完成《诗经》由诗本向经本的历史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论诗原则 阐释途径 主体性
下载PDF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
2
作者 黄康斌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57-59,共3页
《孔子诗论》体系完整,有总论、有分论、有合论,点面结合,逻辑严密。在论诗时言简意赅,往往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概括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的题旨。其论诗时有几种常见的句式,理解这些句式对于简文考释与编联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 《孔子诗论》 体系 论诗方式
下载PDF
试析《孔子诗论》以情论诗
3
作者 张丽丰 《科教文汇》 2010年第8期62-62,85,共2页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传统的"礼本"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以情论诗 “民性” “礼本”
下载PDF
《孔子诗论》与出土文献整理的正字法原则
4
作者 郑丽娟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上海楚简《孔子诗论》发表以来,在文字释读方面,出现了关于正字法原则问题的争论。学术史上的经典异文整理,尤其是唐代的正字学运动,确立了包含《诗经》在内的典籍的用字规范。在出土文献的整理过程中,应以传世典籍中的惯用字为正字,从... 上海楚简《孔子诗论》发表以来,在文字释读方面,出现了关于正字法原则问题的争论。学术史上的经典异文整理,尤其是唐代的正字学运动,确立了包含《诗经》在内的典籍的用字规范。在出土文献的整理过程中,应以传世典籍中的惯用字为正字,从而正确表达简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出土文献 正字法原则
下载PDF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春秋赋诗看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被引量:4
5
作者 贾东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1-6,共6页
"兴观群怨"之说,既是孔子诗论的核心,又是我国文学批评的真正开端.历代论诗者,莫不对之进行诠释和阐发.其中虽不乏金石之论,但也不无管窥之见,故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笔者不揣鄙陋,试图从春秋赋诗这个特有的历史现象出发,对... "兴观群怨"之说,既是孔子诗论的核心,又是我国文学批评的真正开端.历代论诗者,莫不对之进行诠释和阐发.其中虽不乏金石之论,但也不无管窥之见,故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笔者不揣鄙陋,试图从春秋赋诗这个特有的历史现象出发,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作些新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文学批评 春秋 论诗 左传 社会背景 十七年 审美特征 外交活动 诸侯
下载PDF
试论《论语》中的论诗和引诗
6
作者 罗维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84-86,共3页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特别是孔夫子,对《诗经》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阐述了一系列的诗学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国诗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甚大。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面临着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时代,当时,我国社会由奴隶...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特别是孔夫子,对《诗经》的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阐述了一系列的诗学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国诗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甚大。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面临着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时代,当时,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夺权,同没落的奴隶主阶级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孔子站在保守的一方,以维护周的大一统天下和重建文王,武王、周公的事业为己任。他周游列国,企图劝说当权者采纳自己的主张、但都因不合时宜而一再碰壁。在政治上失败的孔子,并没有消沉,他转入整理、传播文化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诗 孔子诗论 论诗 诗歌 《论语》 “兴” 子贡 诗的功能 诗学思想 “思无邪”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 被引量:3
7
作者 韩经太 《中国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173-190,共18页
本文着重论证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演进不是沿着一条单线的轨迹前进,而它的理论形态也不是一种单项结构。文分四题论之:一、缘于春秋称《诗》之风的孔子《诗》教,以及缘此而形成的诗教传统,体现了古典诗学的致用观。而儒家诗论系统,则含... 本文着重论证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演进不是沿着一条单线的轨迹前进,而它的理论形态也不是一种单项结构。文分四题论之:一、缘于春秋称《诗》之风的孔子《诗》教,以及缘此而形成的诗教传统,体现了古典诗学的致用观。而儒家诗论系统,则含纳了这种诗教传统面具有体用统一的特征,它所体现的美学精神在"和而不同"。二、在魏晋以降释、道融会的思想文化氛围中酝酿形成的古代意境说,它的实质在于以体虚穷玄的主体精神去规范"应物斯感"的诗学个性。而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其蹈虚倾向的反正。三、源于西汉征实之风的"穷情写物"的创作实践,在与庄禅意识相互摄动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情在词外"而"状溢目前"的诗学理想。四、儒、释、道的撞击参融,导致了古典诗学形态的多元性,这既表现为整体上的多种审美追求,也表现为各家理论的多质结构,而其主要模式则在于玄佛明本而儒教设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意境说 中国诗学 诗学理想 儒家诗论 王国维 主体精神 论诗 思想观念 孔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