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以《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为中心
1
作者 杨海文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共7页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原创性建构了“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并被孟学史守正性重构。从原创性建构看,亲亲是血缘伦理之基,仁民是王道政治之本,爱物是自然生态之根;爱物、仁民、亲亲是由外而内的充实,亲亲、仁...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原创性建构了“亲亲、仁民、爱物”的儒家文明图式,并被孟学史守正性重构。从原创性建构看,亲亲是血缘伦理之基,仁民是王道政治之本,爱物是自然生态之根;爱物、仁民、亲亲是由外而内的充实,亲亲、仁民、爱物是由内而外的推扩,充实、推扩均是仁的呈现与敞开。从守正性重构看,基于亲亲与兼爱的对决,此章盖为墨氏而发;基于仁民与爱物的对比,仁民易而爱物难;基于亲亲、仁民、爱物的对举,先后之序、实华之分彰明较著,呵护自然、万物一体呼之欲出。孟学史的守正性重构丰富并深化了孟子原创性建构的儒家文明图式,守正性重构最能夯实并彰显原创性建构的历史演进及其时代价值。借助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分析,可以深入说明这一儒家文明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尽心上·亲仁爱章》 亲亲 仁民 爱物 儒家文明图式
下载PDF
东亚近世儒者对“公”“私”领域分际的思考——从孟子与桃应的对话出发 被引量:6
2
作者 黄俊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23,共7页
《孟子·尽心上》记载的孟子与桃应的对话揭示了如何处置“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责任之间的冲突问题,从而为中国思想史乃至东亚思想史引入了“公”与“私”的概念。作者厘清了“公”与“私”概念的转折变化,归纳了东亚儒者对... 《孟子·尽心上》记载的孟子与桃应的对话揭示了如何处置“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责任之间的冲突问题,从而为中国思想史乃至东亚思想史引入了“公”与“私”的概念。作者厘清了“公”与“私”概念的转折变化,归纳了东亚儒者对此问题的诸多讨论,指出“公”领域与“私”领域中的德行常常必须在“公”领域中才能全幅实现,并且“公”领域与“私”领域之间恒有其难以化解的紧张性。东亚儒者提出以具有超越性的“天理”或具有“普遍性”的天下为企图化解“公”“私”冲突之概念工具。但是,在近代以前的专制独裁体制下,“天理”等概念的解释权都被权力掌控者垄断,从而架空了这一概念所具有的超越性或普遍性,并将之转化为镇压人民的工具,这就是17世纪后东亚各国“气”学一系的思想家伊藤仁斋、戴震等人,批判程朱学派所建构以“理”为核心的思想系统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桃应 中国 思想史 东亚思想史 “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 《孟子·尽心上》
下载PDF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原意辨析
3
作者 衷尔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3,共3页
《孟子·尽心上》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历来或被恶意曲解,或被不自觉误读。《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 《孟子·尽心上》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一句,历来或被恶意曲解,或被不自觉误读。《孟子》中,"万物皆备于我矣"下连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它讲的并非物我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意识与物质关系等哲学根本问题,而是讲人身具备万物所有的优越条件能通过思想意识修养进而达到更高一层(仁)的精神境界问题。该句不能解释为"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我心中具备",也不能据此一语而给孟子冠以哲学上主观唯心主义等具贬义之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 主观唯心主义
下载PDF
扩充您的恻隐之心,就可以称王天下——《孟子》新读之六
4
作者 梁涛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3年第6期24-29,共6页
对梁襄王失望后,孟子萌生了去意,这时正好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即位后想实行短丧——不守三年之丧,只守丧一年。孟子在魏国听说后,与弟子公孙丑展开讨论。(见《孟子·尽心上》)不久孟子离开魏国,前往齐国。在路过齐国一个叫... 对梁襄王失望后,孟子萌生了去意,这时正好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即位后想实行短丧——不守三年之丧,只守丧一年。孟子在魏国听说后,与弟子公孙丑展开讨论。(见《孟子·尽心上》)不久孟子离开魏国,前往齐国。在路过齐国一个叫范的地方时,遇到齐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尽心上》 《孟子 恻隐之心 魏国 三年之丧 公孙丑 齐国 孟子
原文传递
王夫之《四书》阐说中的心与思——以《孟子·尽心》为中心
5
作者 张学智 《国学研究》 2003年第12期277-292,共16页
王夫之在他的重要着作《读四书大全说》中对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心”进行了详尽疏解,特别是在对仁义之心和灵明之心的区别和说明中,强调心的德性含蕴,并对把心主要解释为理智之心的倾向进行批评。在对“大体”与“小体”的阐释中,... 王夫之在他的重要着作《读四书大全说》中对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心”进行了详尽疏解,特别是在对仁义之心和灵明之心的区别和说明中,强调心的德性含蕴,并对把心主要解释为理智之心的倾向进行批评。在对“大体”与“小体”的阐释中,指出儒家德性认知方式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上的优长之处,重视道德对理智的统御、范导作用。在德与思的关系上,提出“仁义”为“本而生乎思”,主张以道德统领知识,以境界带出理智思考。这样的诠释方向,表现出他受明亡的刺激,对人的本质特别是道德与知识关系所做的独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四书》 《孟子·尽心 《读四书大全说》 道德思想
原文传递
睟面盎背
6
《共产党员(河北)》 2016年第2期52-52,共1页
出自《孟子·尽心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睟,显现;盎,充溢。
关键词 《孟子·尽心上》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下载PDF
孟子的心性论——中国人信仰世界的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鲍鹏山 《走进孔子》 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
一《孟子·尽心上》载: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一段,可以说是儒家心性说的开端,后来的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无不从此发端。
关键词 陆王心学 朱熹理学 心性论 心性说 《孟子·尽心上》 孟子
原文传递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星 《文史知识》 2020年第8期20-25,共6页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是该书的基础。袁了凡的"立命之说"源于孟子,又结合佛道,有新的发展。《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 《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是该书的基础。袁了凡的"立命之说"源于孟子,又结合佛道,有新的发展。《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由"尽心"到"知性"其实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天的境界,人就可以与天相合,也就能体证到"性"之所本所源在于"天"。"事天"不是通过祭祀祈祷,而是扩充"心"的道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凡四训》 道德功能 袁了凡 《孟子·尽心上》 佛道 自我超越 立命 自我完善
原文传递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诸家句读评析
9
作者 张静 《古籍研究》 2001年第3期7-8,共2页
读《孟子·尽心下》,有“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一句,关于“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法,历代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据《十三经注疏... 读《孟子·尽心下》,有“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一句,关于“山径之蹊问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法,历代以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据《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赵岐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然”后点断。第二种,清人孔广森在《经学卮言》中说“愚读《长笛赋》‘间介无蹊’似古读有以‘间介’绝句者……言虽有足迹隔绝之处,然人苟由之,皆可以成路云尔”,据其文意,当断为“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即在“介”后点断。俞樾在其所著《古书疑义举例》中,论“双声之字后人误读之例”时涉及此句,认为“‘间介’亦双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尽心下》 断句法 句读评析 “介然” 句意
原文传递
为善·为利
10
作者 少丹(绘) 闫立君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1年第4期1-1,共1页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解读: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解读: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1)孳孳(zīzī):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2)跖(zhí):盗跖。《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力不懈 《孟子·尽心上》 利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