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唐《论语》《孟子》学流变及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10,共6页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论语》学 《孟子》学 流变 特点
下载PDF
程颐《孟子》学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葛莱 田汉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240,共8页
程颐深刻、系统地阐发孟子的道德性命之学,揭示孟子对于儒学的独特贡献,为《孟子》升格为经提供了学理依据,使之成为理学不可或缺的根基。他学习先秦儒家宗师的经验,摈弃沉溺章句训诂的旧习,以独抒心得的"讲习"方式贯彻"... 程颐深刻、系统地阐发孟子的道德性命之学,揭示孟子对于儒学的独特贡献,为《孟子》升格为经提供了学理依据,使之成为理学不可或缺的根基。他学习先秦儒家宗师的经验,摈弃沉溺章句训诂的旧习,以独抒心得的"讲习"方式贯彻"明道"优先的原则,开创了以义理说经的新学风。他提出先读《论语》、《孟子》的治经次序,为突出《孟子》的经典地位、扩大儒学基本理论的传播,开启了一条简捷有效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孟子》学
下载PDF
重谈元明《孟子》学的转向——以洪武朝为叙述中心
3
作者 孙广 《江汉学术》 CSSCI 2020年第1期113-120,共8页
元代《孟子》学以"纂疏体"与"旁通体"两类经疏为主,总体表现为"辞繁而旨深"的状态。朱元璋通过暂停科举、编纂《群经类要》和《精诚录》、罢孟子配享和编纂《孟子节文》三大举措,对元代"辞繁而旨深&... 元代《孟子》学以"纂疏体"与"旁通体"两类经疏为主,总体表现为"辞繁而旨深"的状态。朱元璋通过暂停科举、编纂《群经类要》和《精诚录》、罢孟子配享和编纂《孟子节文》三大举措,对元代"辞繁而旨深"又不切实用的《孟子》学予以了否定,提倡经典诠释的简易、通俗、以实用理念为导向的风尚。这种变革方向,与以宋濂为代表的元末明初学者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也与明代中后期《孟子》学发展的情况是一致的。元明《孟子》学的转向,实则发生于洪武朝,而非永乐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学 朱元璋 宋濂
下载PDF
《御制孟子庙碑》与康熙之《孟子》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永刚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43-148,共6页
康熙皇帝《御制孟子庙碑》兼具文学与学术双重价值,该文骈散互融,清真古雅,既对明末文坛衰飒之弊有振起之功,又对清代古雅文风有示范之效,是契合儒家文道合一文风祈向的佳作。文章富含学术信息,康熙皇帝对孟子思想史地位的重新厘定,有... 康熙皇帝《御制孟子庙碑》兼具文学与学术双重价值,该文骈散互融,清真古雅,既对明末文坛衰飒之弊有振起之功,又对清代古雅文风有示范之效,是契合儒家文道合一文风祈向的佳作。文章富含学术信息,康熙皇帝对孟子思想史地位的重新厘定,有助于清初《孟子》学与儒学的复兴。通过对《孟子》一书的学术阐扬,康熙皇帝试图实现文道合一、道统与治统合一、内圣与外王合一的政治文化理想。当然,文章、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纠葛缠绕也容易滋生流弊,权威政治的强势介入,压制了文学、学术的自由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康熙皇帝 清初《孟子》学
下载PDF
中國《孟子》學論著東傳朝鮮半島考論
5
作者 趙永剛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290-306,共17页
本文采用目録學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之方法,結合文獻史料之記載,考證出《孟子》東傳朝鮮半島最遲不晚於高麗太祖二十六年(943)。根據《高麗史》《朝鮮實録》《明實録》等歷史文獻記載,考證出《孟子集注》《孟子大全》傳入朝鮮半島的具體... 本文采用目録學考鏡源流、辨章學術之方法,結合文獻史料之記載,考證出《孟子》東傳朝鮮半島最遲不晚於高麗太祖二十六年(943)。根據《高麗史》《朝鮮實録》《明實録》等歷史文獻記載,考證出《孟子集注》《孟子大全》傳入朝鮮半島的具體時間與學術影響。藉助《朝鮮時代書目叢刊》《韓國文集叢刊》《韓國經學資料集成》等文獻,考證出中國《孟子》學論著傳入朝鮮半島者共計24種。通過分析這些論著,可以看出朝鮮儒者對於中國《孟子》學論著之接受具有如下三個特點:理學著作佔據絶對優勢,對乾嘉漢學著作較爲漠視,焦循《孟子正義》等漢學名著未見著録;明遺民禁燬之作在異域受到重視,吕留良《孟子講義》等在海東廣爲流傳;爲滿足本國教育閲讀之需,中國《孟子》學論著的朝鮮翻刻本大量湧現,且回流中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東亞《孟子》學 東亞諸子學 儒學史 書籍環流
下载PDF
综贯与开新:试论郭齐勇的《孟子》诠释
6
作者 欧阳祯人 李想 《人文论丛》 2019年第1期34-42,共9页
郭齐勇先生的《孟子》诠释有两条线索,其一,以道德为枢纽将宗教、政治、道德融为一体,揭示出孟子性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政论的正义论和民意论,人格修养论以持志为中心的持志养气的依存与内圣外王的统一。其二,他对政治、经济和文化... 郭齐勇先生的《孟子》诠释有两条线索,其一,以道德为枢纽将宗教、政治、道德融为一体,揭示出孟子性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政论的正义论和民意论,人格修养论以持志为中心的持志养气的依存与内圣外王的统一。其二,他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怀,融贯于对《孟子》的诠释,彰显出孟子注重对弱者的救助和机会公平等鲜明的时代性。他也积极廓清对《孟子》的误解。郭齐勇的《孟子》诠释既有深刻的学术性,又有鲜活的实践性,兼顾神圣性、超越性、理想性和庸常性、实践性、经世致用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齐勇 《孟子》学 性善论 正义论 亲亲互隐
下载PDF
牛运震《孟子论文》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建军 刘瑾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73-81,共9页
清代经学昌盛,从义理、考据层面研究《孟子》者众,硕果累累。同时有一批学者打破常规,专门研究《孟子》之辞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牛运震是清代较早倾力于《孟子》辞章学的学者,其《孟子论文》从文法章句、语言修辞、论辩技巧等角... 清代经学昌盛,从义理、考据层面研究《孟子》者众,硕果累累。同时有一批学者打破常规,专门研究《孟子》之辞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牛运震是清代较早倾力于《孟子》辞章学的学者,其《孟子论文》从文法章句、语言修辞、论辩技巧等角度,全面观照、全方位审视《孟子》的文学成就。评点精准,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同时留有重微观点评,轻宏观评述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运震 《孟子》学 《孟子论文》 研究
下载PDF
略谈《清代孟子学史大纲》的几点价值
8
作者 陈培荣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1,共4页
《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学、四书学史均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 《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学、四书学史均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大纲》区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考察《孟子》学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不将眼光局限于学术大家,又注意学者的学术主张和实践的一致与否,从而在写作范式上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大纲》对清代《孟子》学核心话题的效度进行科学论定,尤其是对戴震、焦循等在理、道、性、良知等概念上反宋儒的训诂工作加以考量,平议清人诠释技术和方法的效度和历史地位,探讨了朱熹《四书集注》仍然占据清代孟学研究主导地位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术史 《孟子》学 归纳法 写作范式
原文传递
在學術與黨争之間:東儒朴世堂《孟子思辨録》謭論
9
作者 趙永剛 《古籍研究》 2023年第1期74-83,共10页
朝鮮儒者朴世堂《孟子思辨録》甫經問世,即陷入複雜之黨争旋渦,朴世堂被流放,該書也遭禁毁。朝臣奉肅宗王命,對該書之學術價值,詆毁備至。實則朴世堂是朝鮮時代實學思潮初期之代表性思想家,學術宗旨務求篤實,力避空疏,故對程朱理學深致... 朝鮮儒者朴世堂《孟子思辨録》甫經問世,即陷入複雜之黨争旋渦,朴世堂被流放,該書也遭禁毁。朝臣奉肅宗王命,對該書之學術價值,詆毁備至。實則朴世堂是朝鮮時代實學思潮初期之代表性思想家,學術宗旨務求篤實,力避空疏,故對程朱理學深致不滿,對朱熹《孟子集注》多有駁正,開創朝鮮時代脱離理學束縛之新學風;且對人物之性異同問題的探討等,有越過朱熹而復歸《孟子》本意之學術祈嚮;並自覺規避性理之學的形上空疏之弊,開啓朝鮮時代實學思想之先聲。故該書有較高之學術價值,深入研究該書,既有助於彰顯朝鮮時代《孟子》學之特點,亦可爲中國《孟子》學研究作異域之鏡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東亞《孟子》學 學術 黨争 朴世堂 《孟子思辨録》
原文传递
The Global Value ofMencius's Ideas on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Reinterpreting the Feeling of Compa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被引量:5
10
作者 Liu Yued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6期372-386,共15页
Amid the recent global upsurge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especially Mencius's ideas on the siduan (Four Original Sources) of morality, may shed... Amid the recent global upsurge of studi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mo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philosophy, especially Mencius's ideas on the siduan (Four Original Sources) of morality, may shed new light on the subject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bes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described by Mencius'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1)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ling and reason, is it better to use the expression "siduan" or the expression "sixin (Four Heart-minds)"? (2) In view of dispositional feeling, what are the four original sources? (3) In view of moral feeling, what are the structural order of the four sourc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 of reasoning of four heart-minds of Humanity? (4) In view of positive feeling, how does moral feeling grow out of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5) What is the global value of Mencius's ideas on human moral feeli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Mencius's thought on moral feeing has a global value and cross-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at Chinese wisdom is more than regional bu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that Mencius identifie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zhiliang (grasping the two poles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nd yongzhong (emloying the middle). The principles ofzhiliang and yongzhong are true universal wisdoms of Confucianism, which should be rekindled today.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Way begins from moral feelings," and Confucius and Yah Hui's seeking the simple, virtuous life is an ideal model of emotional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ophy of emotion four original sources COMPASSION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globalvalu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