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对《论语·学而》第一章的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明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7-21,共5页
依据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有关引述,分析了古代学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章三句话的注解。根据各家的不同解读,认为这三句话之间有两种逻辑关系:一种关系显示三句话的重心逐渐由"学"转到了"教";另一种关系则... 依据程树德《论语集释》中的有关引述,分析了古代学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章三句话的注解。根据各家的不同解读,认为这三句话之间有两种逻辑关系:一种关系显示三句话的重心逐渐由"学"转到了"教";另一种关系则显示三句话的内容始终没有脱离"学"的重心。从整体来看,《学而》篇第一章是紧紧围绕"学"来展开的,指明了学习的途径、品格、目的和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研究 《学而》 注解 考据 义理 逻辑
下载PDF
《学而》篇意蕴探微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伟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50-57,共8页
《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这应是编撰者有意为之,目的是告诉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立足于世、成为真正的人。这十六章有着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个体、家族和社会不同层面,告诉初学者"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学而》作为《论语》的首篇,这应是编撰者有意为之,目的是告诉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立足于世、成为真正的人。这十六章有着非常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个体、家族和社会不同层面,告诉初学者"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只有学会"为人"、"修己",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学之为己",从而为践行"修齐治平"的入世理念打好基础。这也正是把《学而》列为首篇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 篇章结构 内在逻辑
原文传递
读《论语·学而篇》札记
3
作者 宋钢 《甘肃高师学报》 2010年第4期50-52,共3页
《学而篇》因为在《论语》中的特殊地位,历来倍受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其中不少章节字句的理解,却不能尽如人意。兹选取较为难解或分歧较多之处,试作重新诠释,以期为论语学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篇》 辨析 评述
下载PDF
学而君子——《论语》开篇及“其为人也孝弟”章释义
4
作者 唐根希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7-23,30,共8页
“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 “学”“君子”,是人的天性,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学”作为觉悟,是觉悟于先王之道和心性之善;“时习之”表明了“学”的在世性和实践性。“悦”源于“习”,是生命力的源泉和生命本能的冲动;随着“习”的本能皈依于“学”的觉悟,“学”就“不亦说乎”了。“学”因为“悦”而成为生命的本质存在,是人的生命灵性即自主、自觉、自我意识的表征。作为“仁之本”的奠基性存在,孝弟的爱欲从宗法的亲亲升华为普世的亲仁。孝、弟及孝弟与仁的关系,如同学、习及学习与悦的关系。“学”是为了造就以仁为己任的君子,因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启蒙和思想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 君子
下载PDF
《论语》导读——学而第一 被引量:1
5
作者 安德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1年第2期52-52,共1页
1.1子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论语》原来没有篇名,后取篇首两字为篇名。②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论语》中指孔子,以下皆同。曰:... 1.1子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注释】①《论语》原来没有篇名,后取篇首两字为篇名。②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论语》中指孔子,以下皆同。曰:说。时习:时,按时,名词用作状语;时习,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或演习)。③亦:也是。说:通“悦”,高兴、快乐。④朋:“同门曰朋,同志日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yùn):怨恨,恼怒。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篇》 高中 语文 阅读指导
下载PDF
《论语》“不重”章断句、释义辨析
6
作者 宋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0-120,共1页
断句、释义两端,互为表里,既关乎文本,亦关涉文义,故为传统古典学之精髓。兹以《论语》“不重”章为例,试作辨析。《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关键词 《论语》 断句 释义 《学而篇》 忠信 君子
下载PDF
《论语》首章发微--兼论孔子“内圣外王”之道
7
作者 周宝银 王云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5-191,共7页
《学而》的产生来自于孔子与执政者的对话。孔子曾经多次会见执政者并教授以执政方略。其中,“道”是孔子教授内容中的重要范畴。孔子的“道”,从狭义层面可以概述为“内圣外王”之道,并且强调由“内圣”至“外王”的指向过程。“内圣... 《学而》的产生来自于孔子与执政者的对话。孔子曾经多次会见执政者并教授以执政方略。其中,“道”是孔子教授内容中的重要范畴。孔子的“道”,从狭义层面可以概述为“内圣外王”之道,并且强调由“内圣”至“外王”的指向过程。“内圣”之道旨在个人修养;“外王”之道旨在政治实践。在春秋以至于战国时期,邻国百姓的归附是衡量政治实践之成效的重要标准。“学而实习之”要求执政者学习、实践“内圣外王”之道,旨在使邻国百姓归附,达到“有朋自远方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内圣外王” 《学而》
下载PDF
史论结合的近代学习思想史扛鼎之作——读《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研究》
8
作者 桑东辉 《武陵学刊》 2018年第6期141-142,共2页
毋庸置疑,学习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学习的传统,所谓“学不可以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灿若繁星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与学习有关的经典名著比比皆是,脍炙人口的有《礼记》的《大学篇》和《论语》的《学而... 毋庸置疑,学习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学习的传统,所谓“学不可以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灿若繁星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与学习有关的经典名著比比皆是,脍炙人口的有《礼记》的《大学篇》和《论语》的《学而篇》。以“劝学”为主题的论著就更多了,如先秦荀子、西汉贾谊、唐代韩愈、晚清张之洞等都著有《劝学篇》,《尸子》《吕氏春秋》等也都有《劝学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学习思想 史论结合 近代 《劝学篇》 《吕氏春秋》 《学而篇》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浅析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折射出的生命情调
9
作者 王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5-96,共2页
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孔子超前的学习观和进步的教育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一代哲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奇妙的洞见。其中,“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渗透在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孔子超前的学习观和进步的教育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一代哲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奇妙的洞见。其中,“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渗透在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也是孔子教育思想和生命情调的集中体现。《学而》篇作为全书之首,具有统摄全书的奠基作用。本文主要从《论语》中《学而》篇的具体文本入手,以求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仁”及其所折射出的生命情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学而》 教育思想 “仁” 生命情调
下载PDF
《道行般若经》疑难词句试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辛有年 《励耘语言学刊》 2013年第2期51-74,共24页
主要用同经异译相互勘证的方法,兼参考梵本英译,对东汉《道行般若经》中的一些疑难词语和句子,例如自恣、何而、此所有、学成、无不、摩诃僧那僧涅等及其所在的句子,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自恣 何而 学成 无不 摩诃僧那僧涅
下载PDF
《论语》“和谐社会”之我见
11
作者 王波平 《学习月刊》 2014年第4期42-43,共2页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论语》 《学而篇》 和平相处 人际关系 中庸思想 均衡发展 民族关系
下载PDF
教育次序:“文”“行”,还是“行”“文”
12
作者 李长伟 《教育科学文摘》 2019年第1期9-10,共2页
无论古今,教育次序之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探察《论语》中的教育次序时,会发现两种相反的教育次序:一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是《论... 无论古今,教育次序之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探察《论语》中的教育次序时,会发现两种相反的教育次序:一是《论语·学而篇第一》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是《论语•述而篇第七》第25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很明显,两篇章所展示的“教育顺序”是相反的:《学而篇》是先“行”后“文”,《述而篇》则是先“文”后“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文 泛爱众 行有余力 《学而篇》 学生的成长 《论语》 子以四教 次序
下载PDF
爱父母从"孝"开始
13
作者 杨照红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4年第A01期54-54,共1页
有一种爱是没有极点的,有一种恩情是没有终点的,这便是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和爱,孝敬父母更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美德。而孔子的语录著作《论语》,在第一篇《学而篇》中倡导的道德体系之一的“孝悌”,就告诉了我们应孝行天下。
关键词 孝敬父母 《学而篇》 传统美德 华夏民族 《论语》 道德体系
下载PDF
解读《论语》
14
《文化产业》 2021年第3期4-6,共3页
论语《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 论语《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学而篇》 观其行
下载PDF
“君子之道”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启示
15
作者 陈微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2期14-16,共3页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 君子之道 有朋自远方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篇》 道德修养 《论语》
下载PDF
《学而篇》篇章结构探究
16
作者 张驰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9-112,共4页
有学者认为,《论语》作为语录体作品,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的辑录,各篇篇章之间没有联系,内容无关且毫无逻辑可言。笔者通过对《论语》首篇《学而篇》的具体分析发现,《学而篇》内部其实是具有相关逻辑联系的,《学而篇》总共十六章,围绕&q... 有学者认为,《论语》作为语录体作品,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的辑录,各篇篇章之间没有联系,内容无关且毫无逻辑可言。笔者通过对《论语》首篇《学而篇》的具体分析发现,《学而篇》内部其实是具有相关逻辑联系的,《学而篇》总共十六章,围绕"为学"这一主题展开,各章层层深入,依次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篇》 篇章 结构 主旨
原文传递
《学而篇》之仁、孝、信
17
《走向世界》 2011年第22期79-80,共2页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篇》 孝顺 论语 统治者 君子 父母 治国
原文传递
师者,传不习乎?
18
作者 袁旗 《中国教师》 2007年第10期44-44,共1页
《论语》首篇《学而》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关键词 教师 《论语》 《学而》 学习 继续教育 培训 素质 治学精神 治教态度
原文传递
再论康德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邓安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4-36,共13页
针对学界普遍认为康德不区分伦理与道德、甚至黑格尔对康德所做的众所周知的批评:在康德伦理学中只有道德而无伦理的观点,通过详细考察康德在其《伦理形而上学探本》(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中关于“伦理”(Sitte)... 针对学界普遍认为康德不区分伦理与道德、甚至黑格尔对康德所做的众所周知的批评:在康德伦理学中只有道德而无伦理的观点,通过详细考察康德在其《伦理形而上学探本》(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中关于“伦理”(Sitte)和“道德”(Moral)、“伦理性”(Sittlichkeit)和“道德性”(Moralitat)以及“伦理法则(Sittengesetz)“道德的法则”(das moralische Gesetz)的具体使用语境,以此证明康德在其著作中实际上已经对“伦理”和“道德”作出了比较严格的区分。基于康德的区分,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伦理法则”是“先天立法”的,是在“理念”中为一切规范奠定自由的根据,从而是“自由的法则”;而“道德的法则”是对“伦理法则”的评价性表述,“道德的”(moralisch)作为形容词使用,不具有主体意义,“伦理法则”才是康德伦理学的主词。康德哲学中有两种“伦理学”(Ethik)概念,一种是与“物理学”(Physik)或“自然学”(Naturlehre)相对的伦理学(Sittenlehre),可称之为“大伦理学”,它探求与“自然法则”相对的“自由法则”,“伦理法则”作为“自由法则”,其“伦理性”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绝对性之含义;一种是与“法权学说”(ius;Rechtslehre)相对的伦理学,它不为“行动本身”立法而只为行动的“主观准则”立法,因而是作为“德性学说”(Tugenslehre)的“伦理学”(ethica)。在为“主观准则”立法的“德性论”意义上,康德确立了其“道德性”(Moralitat)概念,它与先天立法的“伦理性”相区别,是单一个体在“行动”发生之前为考虑该行动“该不该发生”“该如何发生”的“先行立法”,它涉及这样一种行为原则:永远都要将“普遍的法则”当作自己行动的“主观准则”,因而它只是在行动者的个人意志中所确立,而不像先天立法的伦理法则那样,是被给予的(gegeben)。康德的Metaphysik der Sitten严格按照康德的语义学,只能翻译为“伦理形而上学”,它区别于作为“通俗的伦理处世智慧”的“道德哲学”(Moralphilosphie),但恰恰又是要将它提升到“伦理形而上学”,以便把具有“先天立法”能力的“伦理法则”作为个人主观意志立法(道德性)的普遍、必然的标准。依据康德这样的“伦理”与“道德”的区别,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故意的误解多于可接受的事实,是早该抛弃的成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伦理 道德
原文传递
《论语》中的“君子”
20
作者 顾明远 《中国教师》 2018年第9期116-117,共2页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统篇谈论如何做一名君子。全书"君子"二字出现107次。怎样才是君子,孔子没有做出一般的定义,而有各种提法,总体上讲是指有道德的人。《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人...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统篇谈论如何做一名君子。全书"君子"二字出现107次。怎样才是君子,孔子没有做出一般的定义,而有各种提法,总体上讲是指有道德的人。《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孔子对君子提出许多要求。第一,君子要孝敬长者,友爱兄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论语》 《学而篇》 孔子 对话 提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