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十年代文化反思:对《孩子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对读
1
作者 伍俊 《上海建桥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6-71,共6页
1987年的电影《孩子王》与其同名原著小说之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别。一方面,电影彰显出更为强烈的文化精英气质;另一方面,小说在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也将八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化反思话语纳入其语义链,将一个原本颇有现实意义、现实... 1987年的电影《孩子王》与其同名原著小说之间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别。一方面,电影彰显出更为强烈的文化精英气质;另一方面,小说在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也将八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化反思话语纳入其语义链,将一个原本颇有现实意义、现实指涉的文本改编成一个焦点模糊、空洞的文本。在八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中看,这类拿“文化”说事的影片是十分常见的,而通过对《孩子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对读,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文化反思”片内里多是站不住脚的文化悲观论调,其外表看似“深刻”,实际却十分空洞、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改编 原著小说 八十年代 悲观论调 文化反思 《孩子王》 文化语境 文本对读
下载PDF
“被吸引”和“被包围”——浅析《孩子王》的改编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引琴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87-191,共5页
影片《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在故事情节上可以说是非常忠实原著的,取舍也得当。可是看过之后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已经离小说很远了。一。
关键词 老杆儿 小说 王福 长镜头 影片 《孩子王》 阿城
下载PDF
时空改编的技巧——从小说《孩子王》到电影《孩子王》时空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小周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92-196,共5页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诞生。1900年,法国导演梅里爱就将《灰姑娘》搬上了银幕;1902年梅里爱根据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亮》以及威尔斯的《第一次到达月球上的人》
关键词 小说 阿城 《孩子王》 老杆 老黑 王七 笛声
下载PDF
道隐无名——读解《孩子王》中的“道家”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181-182,共2页
电影《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小说,陈凯歌还原了文革历史中下乡知青的生存境遇,并在电影中加入了对于中国道家精神的个人体悟。陈凯歌将他的道家精神赋予在主角身上,作为文革历史中无名的小人物,《孩子王》的主人公老杆以一种"无为&... 电影《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小说,陈凯歌还原了文革历史中下乡知青的生存境遇,并在电影中加入了对于中国道家精神的个人体悟。陈凯歌将他的道家精神赋予在主角身上,作为文革历史中无名的小人物,《孩子王》的主人公老杆以一种"无为"的姿态来与历史进行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王》 陈凯歌 道家精神 文革历史
下载PDF
《孩子王》的影像寓言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琳 《视听》 2020年第12期88-89,共2页
《孩子王》是典型的具有东方审美旨趣的影片,题材内容以文化反思为主体,影像风格含蓄克制又富有诗意。陈凯歌有意将其处理为具有隐喻性质的影像寓言,表达对历史文化这一宏大命题的哲学思考,同时诉说同代人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知青老... 《孩子王》是典型的具有东方审美旨趣的影片,题材内容以文化反思为主体,影像风格含蓄克制又富有诗意。陈凯歌有意将其处理为具有隐喻性质的影像寓言,表达对历史文化这一宏大命题的哲学思考,同时诉说同代人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知青老杆短暂的教书生涯是影片一个完整的能指,所对应的是语义复杂的历史文化的所指,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背后,激发了画面、声音的表意潜能,开辟了影片的寓言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王》 寓言 历史文化 自然
下载PDF
《孩子王》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变迁
6
作者 田培 《汉字文化》 2024年第15期196-198,共3页
《孩子王》是一部深刻反映老庄思想继承与变迁的佳作。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老庄思想在教育理念、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个体修养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思想又经历了现代社会的洗礼... 《孩子王》是一部深刻反映老庄思想继承与变迁的佳作。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老庄思想在教育理念、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个体修养等方面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思想又经历了现代社会的洗礼与变革,呈现出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文化风貌。本文旨在探讨《孩子王》如何巧妙地将老庄思想的精髓融入影片之中,并通过象征与意象的巧妙运用,探析其艺术表现,并揭示出老庄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王》 老庄思想 教育
原文传递
从小说到电影:《孩子王》的改编策略分析
7
作者 苏也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176,共5页
一、文学与电影中国小说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深刻而丰富的。文学作品对电影导演的启发与滋养分别体现在故事层面、人物层面、精神层面,这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电影的成长史中显得尤其突出。
关键词 文学与电影 电影导演 改编策略 成长史 故事层面 《孩子王》 文学作品 精神层面
原文传递
《孩子王》 奇特的乡村教师图景
8
作者 孟渐新 《大众电影》 2023年第8期52-55,共4页
时光茬,导演陈凯歌虚岁36岁拍出的《孩子王》在时隔36年后的今天来看,仍有亮眼之处。这部摄制于1987年的故事电影在1988年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得到的是“金棕榈奖(提名)”。
关键词 戛纳电影节 陈凯歌 故事电影 乡村教师 《孩子王》
原文传递
《孩子王》阅读理解
9
作者 江煜 《海峡儿童》 2020年第12期26-28,共3页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理解 《孩子王》 作文
原文传递
阿城“三王”的经典性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文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73,共8页
阿城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棋王》《树王》《孩子王》一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下语境中,本文试图重读阿城"三王",从经典地位的形成与建构、时代性与超越性、传统文... 阿城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棋王》《树王》《孩子王》一直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下语境中,本文试图重读阿城"三王",从经典地位的形成与建构、时代性与超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审美自主性的探索四个方面就其经典性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探究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经典性
下载PDF
阿城的吃
11
作者 张佳玮 《特别关注》 2022年第5期84-85,共2页
阿城的三王一一《棋王》《树王》《孩子王》,细节可做一篇观。凑了起来,多少看得出他知青生活的痕迹,尤其是他在云南农场度过的那段岁月的痕迹。《树王》开头,一个细节极真实:知青们下乡,在月光下盛了饭,围着菜盆吃——不是碗,不是盘,... 阿城的三王一一《棋王》《树王》《孩子王》,细节可做一篇观。凑了起来,多少看得出他知青生活的痕迹,尤其是他在云南农场度过的那段岁月的痕迹。《树王》开头,一个细节极真实:知青们下乡,在月光下盛了饭,围着菜盆吃——不是碗,不是盘,是盆。这是农家吃饭的实在姿态,不像古代风雅文人想象的田园风光、肥鸡白片、太葵玄酒、杯盘碗盏,而是大盆端来,围着一起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棋王》 知青生活 田园风光 《树王》 《孩子王》 阿城 风雅
下载PDF
荒诞英雄的封王之路:阿城“三王”的存在主义式解读
12
作者 谢天 《汉字文化》 2023年第8期161-164,共4页
长期以来,对于阿城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的解读,大多从政治反思和历史文化反思两个角度展开,与80年代初的文学主潮形成了某种同构性。在基于以上两种分析路径的解读中,作品的表意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系列的对立关... 长期以来,对于阿城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的解读,大多从政治反思和历史文化反思两个角度展开,与80年代初的文学主潮形成了某种同构性。在基于以上两种分析路径的解读中,作品的表意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系列的对立关系,如民间与庙堂的对立、精神性需求与物质性需求的对立,但由于对其缺乏有效的整合,使得小说主题显得驳杂、凌乱。在此背景下,存在主义的解读视角,或许有助于这一整合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存在主义
原文传递
贝雅的“凡尔赛狂想”
13
《舞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贝雅 《孩子王》 儿童舞剧 舞蹈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事业 法国
原文传递
《树王》:用生命守护绿色家园
14
作者 星辰 《学生天地(初中版)》 2021年第9期16-17,共2页
《树王》讲述了一群知青到边陲农场砍树烧山的故事。作者阿城用犀利的文字描写人与自然的深刻主题,展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1984年,他发表了处女作《棋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他陆续发... 《树王》讲述了一群知青到边陲农场砍树烧山的故事。作者阿城用犀利的文字描写人与自然的深刻主题,展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1984年,他发表了处女作《棋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他陆续发表了《树王》和《孩子王》。阿城的小说寄寓了其对自然、生命以及生存方式的思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透露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棋王》 钟阿城 《树王》 《孩子王》 绿色家园 人与自然 假恶丑
原文传递
他们这样成年
15
作者 王陈 《大众电影》 2006年第7期10-10,共1页
关键词 上沟村 篮球比赛 《孩子王》 民办教师 小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