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思凡》与《孽海记》 被引量:2
1
作者 廖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0-51,共2页
本文对《思凡》故事流变与《孽海记》
关键词 《思凡》 故事流变 《孽海记》 内容 剧目 戏曲 剧种移植
下载PDF
《思凡》与《孽海记》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敦勇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6-78,共3页
本文是作者对于自己 40年研究 思凡 与 孽海记
关键词 《思凡》 《孽海记》
下载PDF
“小空间”戏剧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实验戏剧《孽海记》为例
3
作者 李丽来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9-81,共3页
本文聚焦我国“小空间”戏剧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从中国茶馆文化与西方小剧场的发展历史入手,以原创实验戏剧《孽海记》为例,整合西方小剧场与中国茶馆演出文化的艺术特质,在演出场所、演出内容、演出形式、观演关系等方面将中国传统戏剧... 本文聚焦我国“小空间”戏剧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从中国茶馆文化与西方小剧场的发展历史入手,以原创实验戏剧《孽海记》为例,整合西方小剧场与中国茶馆演出文化的艺术特质,在演出场所、演出内容、演出形式、观演关系等方面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演剧思潮相交融,以为当下的“小空间”戏剧创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空间”戏剧 茶馆戏剧 小剧场戏剧 《孽海记》
原文传递
行当特点和人物塑造——以《孽海记·下山》中色空为例
4
作者 陶一春 《剧影月报》 2019年第6期86-86,共1页
行当划分得细致严谨是一个剧种成熟的标志。行当是人物表演的类型化特征,在戏剧情节中寻找人物的个性,再将个性归于类型,以寻求人物的恰当程式化表达。昆剧是一个行当划分非常严谨和规范的剧种,这其中旦角就可以细分为众多类别,出现在... 行当划分得细致严谨是一个剧种成熟的标志。行当是人物表演的类型化特征,在戏剧情节中寻找人物的个性,再将个性归于类型,以寻求人物的恰当程式化表达。昆剧是一个行当划分非常严谨和规范的剧种,这其中旦角就可以细分为众多类别,出现在舞台上的人物需要归入特定的行当中去。但是,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之处,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人物,有一些人物要兼具几个行当的表演特点,通过不同方式地塑造,人物才得以丰满真实。《孽海记》中的色空就是其中之一,兼具了五旦和六旦的表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特点 戏剧情节 人物表演 《孽海记》 孽海 色空 类型化特征 旦角
下载PDF
丑之诙谐滑稽——以昆曲《孽海记·下山》中本无形象为例
5
作者 孙竹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4期115-116,共2页
中国戏曲中的丑角,以其诙谐滑稽的形象、语言和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眉眼鼻梁间的一块白粉便是丑角的特征。昆曲《孽海记·下山》中的本无小和尚便是这样一个丑角,其巧妙的脸谱造型、夸张有趣的身段动作、幽默生动的唱词念... 中国戏曲中的丑角,以其诙谐滑稽的形象、语言和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眉眼鼻梁间的一块白粉便是丑角的特征。昆曲《孽海记·下山》中的本无小和尚便是这样一个丑角,其巧妙的脸谱造型、夸张有趣的身段动作、幽默生动的唱词念白,使得整出戏诙谐滑稽无处不在,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海·下山》 丑角 诙谐 滑稽 表演艺术
下载PDF
扬剧《僧尼下山》小和尚人物分析
6
作者 李楚祺 《剧影月报》 2023年第1期72-72,共1页
扬剧《僧尼下山》也就是常说的《双下山》《小尼姑下山》,取材自明朝中后期的剧本《孽海记》,最开始是为弋阳腔创作,故事来源于嘉靖年间南曲套数《尼姑下山》和北曲套数《僧家记》。这本是清朝就有的扬剧骨子老戏,讲的是小和尚和小尼姑... 扬剧《僧尼下山》也就是常说的《双下山》《小尼姑下山》,取材自明朝中后期的剧本《孽海记》,最开始是为弋阳腔创作,故事来源于嘉靖年间南曲套数《尼姑下山》和北曲套数《僧家记》。这本是清朝就有的扬剧骨子老戏,讲的是小和尚和小尼姑色空逃离佛门清规戒律,相互爱慕的故事。解放后,扬剧名家筱荣贵老师将此戏重新填词编腔,去掉宣扬封建糟粕和低俗的内容,让这出戏脱胎换骨。50年代,筱荣贵老师重新创作的扬剧《僧尼下山》在扬州、镇江、淮安、上海一带极为风靡,成为扬剧“自由腔”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扬剧丑角的看家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姑下山 扬剧 《孽海记》 丑角 弋阳腔 封建糟粕 明朝中后期
下载PDF
梵呗曲韵琴渐远,腾云烟滟纷华遥——浅忆继承与传承之悟
7
作者 钱冬霞 《北方音乐》 2017年第15期69-71,共3页
一名优秀的昆剧演员,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必然颇有所获,而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懵懂时恩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恩师良言句句在耳,如今抚昔,不禁感慨,这都是几代人的揣磨与累积。
关键词 传承 《孽海·思凡》 《目莲救母》
下载PDF
雅化俗化与异化
8
作者 王恂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1-62,共2页
雅化俗化与异化●王恂1997年第38期《戏剧电影报》载有《昆曲的“雅化”与生存》一文。作者看了1996年新编昆剧展演的《司马相如》、《少年游》、《雾失楼台》等剧目后,认为“依旧属于文人写文人的‘雅戏’”,曲高和寡,会... 雅化俗化与异化●王恂1997年第38期《戏剧电影报》载有《昆曲的“雅化”与生存》一文。作者看了1996年新编昆剧展演的《司马相如》、《少年游》、《雾失楼台》等剧目后,认为“依旧属于文人写文人的‘雅戏’”,曲高和寡,会“失去最大多数的观众,危及到剧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雅化 俗化 观众 高雅艺术 人物性格 表演艺术 文人戏 《孽海记》 生存发展
原文传递
论《下山》“本无”表演的美学价值
9
作者 焦敬阁 《中国京剧》 2015年第9期79-83,共5页
一、剧目源流《下山》是《孽海记》中的一折,讲的是碧桃寺的小和尚本无,从小被父母舍入空门。长大后,他已经过够了这种寂寞凄苦的佛门生活,一心向往并憧憬着俗世自由的幸福生活,终于打破三皈五戒的束缚,趁寺中无人逃下山去。
关键词 美学价值 表演 幸福生活 《孽海记》 剧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