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歌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探究
1
作者 柴磊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7期87-89,共3页
本文深入探究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首先,文章分析了该曲的创作背景,揭示了苏轼在人生低谷中的豁达心境。随后,详细阐述了歌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民族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变化及伴奏... 本文深入探究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首先,文章分析了该曲的创作背景,揭示了苏轼在人生低谷中的豁达心境。随后,详细阐述了歌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民族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变化及伴奏织体等。在演唱技巧方面,文章指出咬字行腔、气息运用及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具体的演唱建议。最后,文章强调了深入理解歌词背后的情感对提升演唱效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艺术特征 演唱技巧
下载PDF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最是“反常”最奇崛
2
作者 仇丹青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3期76-78,共3页
在文学创作上,苏轼曾有“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感叹,而古今不少文人在创作作品之时,也常采用这种“反常合道”的方式,以作品中人物展现出的不符常理之处,或者不同于他人的行为情感,来映衬出某种道理或情感。若反复琢磨这些“... 在文学创作上,苏轼曾有“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感叹,而古今不少文人在创作作品之时,也常采用这种“反常合道”的方式,以作品中人物展现出的不符常理之处,或者不同于他人的行为情感,来映衬出某种道理或情感。若反复琢磨这些“反常合道”之处,自然能感受到苏轼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一样的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苏轼 “反常合道”
下载PDF
解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雨”
3
作者 邓琳娜 范建敏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第3期35-37,共3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下载PDF
反常合道 顿见本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矛盾笔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欣鑫 《学语文》 2023年第3期81-83,共3页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常规教学中,教者对这首词的解读,普遍落脚在“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表达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如何细腻而真实地解读出词人的生命体验...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常规教学中,教者对这首词的解读,普遍落脚在“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表达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如何细腻而真实地解读出词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境界,不能绕过词中两处明显反常的矛盾笔法:“雨具先去”却可“一蓑烟雨”,“途中遇雨”“已而遂晴”但又觉“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苏轼的生平遭遇、诗学主张、佛学浸润等方面多维探寻,深入品析两处矛盾的隽永之味,可以领略苏轼奇趣为宗的创作理念,体悟苏轼圆融自适的心胸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定风波 奇趣 圆融
下载PDF
论古典诗词的意象传译——以苏轼《定风波》英译版为例
5
作者 刘晓静 张燕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66-69,共4页
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象传译是有效构建以及再现译诗意境美的关键。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法,选择苏轼《定风波》英译的两个版本,从意象的生成、意象的表现、意象的传达、意象的翻译等角度展开探讨,为诗词英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苏轼 《定风波 译本对比 意象传达
下载PDF
论胡弦诗歌的镂空美学——以《定风波》为例
6
作者 草树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198,共8页
本文将器物“镂空”工艺引申为诗歌美学,用以论述胡弦诗歌的发生机制和风格特征,并以诗集《定风波》为个案,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写作主体的不同定位背后,写作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诗歌语言样貌的变化。当代中国的诗人们具备了世... 本文将器物“镂空”工艺引申为诗歌美学,用以论述胡弦诗歌的发生机制和风格特征,并以诗集《定风波》为个案,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写作主体的不同定位背后,写作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诗歌语言样貌的变化。当代中国的诗人们具备了世界诗歌的视野,只有在中西诗歌的坐标系中去确立写作的坐标原点,才可能获得一个恰当、真切的视角。在世界诗歌视野下对胡弦的诗歌创作进行评判和定义可以发现,胡弦在整体性和个人性、崇高和世俗、元诗写作和口语诗写作之间,走出了一条风格独特的语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弦 《定风波 镂空美学 写作坐标原点
下载PDF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音乐与演奏分析
7
作者 赵特 《艺术科技》 2023年第5期77-79,106,共4页
《定风波》是由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编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邓翊群于2015年8月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该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借用了该词作的... 《定风波》是由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编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邓翊群于2015年8月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该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借用了该词作的情感、词意和素材,并结合作曲家的亲身经历,抒发了豁达的人生观,是古筝现代乐曲中一首规模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可谓一首佳作,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该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民乐基础的同时,运用当代音乐语汇表达,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借古之情,写今之意。文章以古筝协奏曲《定风波》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词人苏轼的生平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的词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过程,这是把握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关键;其次,对乐曲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包括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同时对乐曲进行音乐形态分析,把握音乐语汇的呈现方式;最后,针对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从演奏者的角度对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筝协奏曲 《定风波 演奏技法 气息 二度创作
下载PDF
“以诗入乐,以乐现境”苏轼《定风波》改编音乐作品
8
作者 吴佳蕾 《文化产业》 2023年第29期16-18,共3页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抒发了苏轼以超脱豁达的心态直面挫折和困难。歌曲《定风波》将苏轼的情怀通过音乐演绎出来,曲调生动优美,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首音乐作品的歌词融合...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抒发了苏轼以超脱豁达的心态直面挫折和困难。歌曲《定风波》将苏轼的情怀通过音乐演绎出来,曲调生动优美,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首音乐作品的歌词融合了现代诗与古典诗,搭配浓郁的民族风旋律,再加上演唱者精湛的歌唱技术,成为传唱度较高的经典歌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贬黄州 《定风波 首词 经典歌曲 苏轼 音乐作品 现代诗
下载PDF
“三美论”视角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
9
作者 任梦雨 闫子真 《海外英语》 2023年第9期44-46,共3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凝聚了音乐美、意象美及形式美,具有开朗豁达的语言表现力和开阔深远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意境深邃,内蕴丰富,凝聚了音乐美、意象美及形式美,具有开朗豁达的语言表现力和开阔深远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该文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维度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任治稷先生译本进行研究,既可以感受诗词英译的艺术美感,也可以证明“三美论”对文学作品美感再现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美论” 意美 音美 形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下载PDF
苏轼词《定风波》解析——兼论苏词中的退隐情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文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7-90,共4页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苏轼一生中挥之不去内心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定风波》词 退隐 显与隐 实与虚
下载PDF
诗词鉴赏的不同层次——以苏轼《定风波》词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陆精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8年第4期34-35,共2页
鉴赏古典诗词,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有时只需观其大略,浅尝辄止;有时则须揣摩文本,感悟诗情;有时还需探究物理,寻觅诗心。指导学生鉴赏时,不能对每一首诗词采用同一种教法,也不必对每一首诗词都作面面俱到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讨... 鉴赏古典诗词,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有时只需观其大略,浅尝辄止;有时则须揣摩文本,感悟诗情;有时还需探究物理,寻觅诗心。指导学生鉴赏时,不能对每一首诗词采用同一种教法,也不必对每一首诗词都作面面俱到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讨,而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对象采取不同的鉴赏方法。本文以苏轼《定风波》一词(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高中必修4)为例,说明诗词鉴赏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词 诗词鉴赏 苏轼 古典诗词 鉴赏方法 课标教材 人教版 文本
下载PDF
《定风波》:得大境界者有大人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祥 《中学语文》 2019年第7期45-47,共3页
如果这个世界只允许留下一首诗歌,我将毫无悬念地推荐苏轼的《定风波》。苏东坡是否果真如他人评述的那样有趣,我无从考证。这首《定风波》中的情趣,却永远是常读常新。
关键词 《定风波 人生 苏东坡 诗歌 苏轼 情趣
下载PDF
论筝曲《定风波》与宋词《定风波》二者之间的解读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沙路 《黄河之声》 2021年第8期10-12,共3页
本文以著名演奏家、筝作曲家邓翊群先生的筝乐作品《定风波》为例,从宋词的文学意象与文学作品表达为起始点,从不同视角分析该筝乐作品与同名词篇中的内在关联,探究二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有关系,以词言乐,以乐释词,从而达到宋词与古筝的... 本文以著名演奏家、筝作曲家邓翊群先生的筝乐作品《定风波》为例,从宋词的文学意象与文学作品表达为起始点,从不同视角分析该筝乐作品与同名词篇中的内在关联,探究二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有关系,以词言乐,以乐释词,从而达到宋词与古筝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定风波 筝曲《定风波 文学 古筝
下载PDF
苏轼《定风波》赏析
14
作者 叶帮义 《学语文》 2019年第6期70-71,1,共2页
苏轼虽然以其旷达词风对词体做出了诸多革新,但也注意维护词体的本色之美,注意发挥词长于比兴、语言活泼、音乐性强等文体优势,使词在突破传统的同时能继承传统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地推动词的发展。《定风波》就是这样的作品,既以诗为... 苏轼虽然以其旷达词风对词体做出了诸多革新,但也注意维护词体的本色之美,注意发挥词长于比兴、语言活泼、音乐性强等文体优势,使词在突破传统的同时能继承传统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地推动词的发展。《定风波》就是这样的作品,既以诗为词,又以词还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旷达 以诗为词 以词还词
下载PDF
还生活一份超然——《定风波》的哲理解读
15
作者 王小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7期37-37,共1页
《定风波》是苏轼词作名篇,历来为世人称道。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 《定风波 哲理 解读 超然 生活 以小见大 言简意赅
下载PDF
《定风波》教学设计
16
作者 祝宇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0年第7期109-111,共3页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定风波》的主旨和内涵,稍作分析,似乎不难解读出来。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赤壁赋》,对苏轼及其作品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印象先入为主,很容易使师生架空文本、天马行空,作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定风波》的主旨和内涵,稍作分析,似乎不难解读出来。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前赤壁赋》,对苏轼及其作品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印象先入为主,很容易使师生架空文本、天马行空,作不辨词句、只贴标签式的解读。这就可能陷入对号入座、按图索骥的机械分析主义的泥淖,是语文学习的人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 作家作品 学情分析 先入为主 语文学习 解读
下载PDF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
17
作者 佘蜀强 《语文知识》 2014年第1期48-49,共2页
"回首向来萧瑟处"出自苏轼《定风波》。人教版教材编者仅对其中"萧瑟"一词做了解释,将其余字词的解释付之阙如,似有不注自会之意。然而,我们将"回首"释为"回头","向来"解为"历来(或一直)","处"训为"处所"后,难免生发... "回首向来萧瑟处"出自苏轼《定风波》。人教版教材编者仅对其中"萧瑟"一词做了解释,将其余字词的解释付之阙如,似有不注自会之意。然而,我们将"回首"释为"回头","向来"解为"历来(或一直)","处"训为"处所"后,难免生发疑意。因为,此句不论直解为:"(苏轼)回头历来(或一直)风吹雨落的地方",还是稍加意解,"(苏轼)回头,走到历来(或一直)风吹雨落的地方",终究与词境词情难以契合。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风波 人教版教材 苏轼 字词
下载PDF
吟啸徐行迎风雨——浅析《定风波》苏轼的旷达心境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雪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3年第1期52-53,共2页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画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们。无论是行吟江畔的屈原还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抑或是豪放不羁的李白,他们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遭遇竟是那样的大相径庭。
关键词 《定风波 中国古代文学史 心境 旷达 苏轼 风雨 徐行 陶潜
下载PDF
苏轼《定风波》解读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俊鸣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3-56,共4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关键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
下载PDF
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经典化历程及其古今差异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清灵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9-83,共5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当下大众与学者的关注。但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问世起便一直寂寂无闻,直至进入20世纪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就经典地位。关于此词经典化之古今差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当下大众与学者的关注。但这首词的经典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问世起便一直寂寂无闻,直至进入20世纪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就经典地位。关于此词经典化之古今差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体现鲜明时代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由现当代阐释深入挖掘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经典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