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言对卡夫卡式黑色幽默的借鉴与创新——《酒国》与《审判》之比较
1
作者 郝燕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莫言的《酒国》与卡夫卡的《审判》都采用了共同的黑色幽默技巧,通过“反英雄”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文本意义的消解,揭示了现代社会人孤独、焦虑和幻灭的心理现实及在非理性世界中的生存困境。但从书写方式看,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卡夫卡... 莫言的《酒国》与卡夫卡的《审判》都采用了共同的黑色幽默技巧,通过“反英雄”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文本意义的消解,揭示了现代社会人孤独、焦虑和幻灭的心理现实及在非理性世界中的生存困境。但从书写方式看,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卡夫卡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向世人展示的是虚幻空灵的“出世”之作,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莫言怀有更多的“入世”情结,关注的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摧残的人性,以此展示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卡夫卡 《酒国》 《审判》 黑色幽默
下载PDF
卡夫卡《审判》中的“犹太”/“非犹太”书写
2
作者 许小燕 《临沂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卡夫卡自身的犹太身份以及布罗德的神学诠释使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犹太教的联系上,遮蔽了犹太传统衰落以及卡夫卡自身古老记忆遗忘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审判》中约瑟夫·K.由审判感知罪恶、由罪恶走向救赎的逻辑线索,分析... 卡夫卡自身的犹太身份以及布罗德的神学诠释使得学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与犹太教的联系上,遮蔽了犹太传统衰落以及卡夫卡自身古老记忆遗忘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审判》中约瑟夫·K.由审判感知罪恶、由罪恶走向救赎的逻辑线索,分析在此过程中呈现出的有关种族/身份、圣言/法律、神圣/世俗三对矛盾的复杂关联,或能窥见卡夫卡隐藏在“犹太性”中的“非犹太”特征及其以“非犹太”为参照的“犹太性”内涵,并由此进一步揭示卡夫卡寻找文化记忆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民族记忆 犹太 非犹太
下载PDF
卡夫卡小说《审判》中的黑色幽默
3
作者 郝燕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5-138,共4页
卡夫卡的小说《审判》讲述的是主人公约瑟夫•K无缘无故被捕又不明不白被处死的离奇经历,其表现充满着荒诞和悖谬的色彩,处处彰显出黑色幽默的精神,凸显了恐怖与滑稽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卡夫卡对悲剧材料进行异乎寻常的处理,通过荒诞的... 卡夫卡的小说《审判》讲述的是主人公约瑟夫•K无缘无故被捕又不明不白被处死的离奇经历,其表现充满着荒诞和悖谬的色彩,处处彰显出黑色幽默的精神,凸显了恐怖与滑稽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卡夫卡对悲剧材料进行异乎寻常的处理,通过荒诞的场域设置,“反英雄”式的人物以及“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生存困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嘲讽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是一股威胁人类生存的异己力量,人类沦为法权制度下非人格化的工具,其内在动机已经无足轻重,最终都会被外在的法律机器所控制并碾得粉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黑色幽默
下载PDF
文学大家气质后的政治思想张力——论卡夫卡《城堡》、《审判》的悖论艺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潘利锋 郑际根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5,共3页
悖论作为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 ,使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 ,不论是《城堡》或是《审判》,都是用悖论和滑动反论构成的象征性图像 ,又包含着譬喻和寓言 ,这平添了作品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含混性和不确定性 ,让... 悖论作为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 ,使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 ,不论是《城堡》或是《审判》,都是用悖论和滑动反论构成的象征性图像 ,又包含着譬喻和寓言 ,这平添了作品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含混性和不确定性 ,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政治思想张力的指涉功能 ,感受到卡夫卡如此完全地指涉着历史与现实的权力网络 ,执着如厉鬼地清算压制性权力对个体的虐杀 ,让我们认识到卡夫卡的道义和美德比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更重要。于是 ,作为思维方式的悖论又衍化成抗击专制和极权的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论 《城堡》 《审判》 权力网络 抗击专制
下载PDF
文学大家气质后的政治思想张力——论卡夫卡《城堡》、《审判》的悖论艺术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利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98-102,共5页
悖论作为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使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不论是《城堡》或是《审判》,都是用悖论和滑动反论构成的象征性图像,又包含着譬喻和寓言,这平添了作品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含混性和不确定性,让我们清... 悖论作为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使卡夫卡的作品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不论是《城堡》或是《审判》,都是用悖论和滑动反论构成的象征性图像,又包含着譬喻和寓言,这平添了作品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些含混性和不确定性,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政治思想张力的指涉功能,感受到卡夫卡如此完全地指涉着历史与现实的权力网络,执着如厉鬼地清算压制性权力对个体的虐杀,让我们认识到卡夫卡的道义和美德比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更重要。于是,作为思维方式的悖论又衍化成抗击专制和极权的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论 《城堡》 《审判》 权力网络 抗击专制
下载PDF
超越巴别塔与虚己的启示——对卡夫卡《审判》的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忠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24,共5页
卡夫卡关于巴别塔的论述为理解《审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审判》描写的法庭的原型是巴别塔,在他看来,人的权力欲望在现实中对象化为巴别塔构型,形成一种偶像化的权力结构;约瑟夫·K既是这种权力欲望的代表,参与社会巴别塔的建构,... 卡夫卡关于巴别塔的论述为理解《审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审判》描写的法庭的原型是巴别塔,在他看来,人的权力欲望在现实中对象化为巴别塔构型,形成一种偶像化的权力结构;约瑟夫·K既是这种权力欲望的代表,参与社会巴别塔的建构,同时也受制于它,丧失生存的确定感;卡夫卡通过约瑟夫·K的死,既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隐含了他对上帝虚己的理解,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虚己的模仿以超越巴别塔的解救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巴别塔 虚己
下载PDF
试论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论思想——以《审判》为例
7
作者 杨阳 《大观周刊》 2013年第2期25-25,共1页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有着与19世纪传统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风格.在各种解读观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寓言化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现实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相互交融.是荒诞性与真...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有着与19世纪传统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风格.在各种解读观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寓言化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现实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相互交融.是荒诞性与真实性共存、追寻与失落共存的多重悖谬形式。以其长篇小说《审判》为例,读者能够从中解读出追寻与失落、恐惧与勇敢、荒诞与现实、罪与赎罪等多重悖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悖论思想
下载PDF
无法逃避的心灵审判——解读卡夫卡的小说《审判》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89-392,共4页
《审判》是卡夫卡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卡夫卡以本人所经历的一次特殊“审判”为契机,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自我良知和人类本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判,揭露出人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所掩盖的卑劣的另一... 《审判》是卡夫卡第二个创作高峰的代表作,是被称为“卡夫卡”式小说形成的标志。卡夫卡以本人所经历的一次特殊“审判”为契机,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自我良知和人类本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审判,揭露出人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所掩盖的卑劣的另一面,这是作者长期人生体验和对社会思考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法庭 油漆匠 判决 卡夫卡 《审判》
下载PDF
武田泰淳和《审判》
9
作者 王伟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8-162,共5页
武田泰淳既是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的日本知识分子,也是战后日本文坛最大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史称"第一战后派"。本文旨在通过武田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战争反思的分析,客观审视其战争题材小说《审判》的创作要旨,解释... 武田泰淳既是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研究的日本知识分子,也是战后日本文坛最大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史称"第一战后派"。本文旨在通过武田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战争反思的分析,客观审视其战争题材小说《审判》的创作要旨,解释武田的战争观及其反战小说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田泰淳 “战后派”文学 《审判》 反战小说
下载PDF
《审判》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控制及消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燕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9年第5期50-55,共6页
阿尔都塞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塑造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主体,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在《审判》中,卡夫卡通过诉讼式的文字媒介以及具有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勾勒出以法律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 阿尔都塞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塑造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主体,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在《审判》中,卡夫卡通过诉讼式的文字媒介以及具有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勾勒出以法律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主体代理人将个体"K"询唤为主体以实现意识形态控制的过程,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个体与其真实存在情况的想象性关系的一种表征,这种想象性关系是精心布置的骗局,旨在通过宰制个体的想象来役使他们。短期看其威慑无所不至,但长远看则达不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目的,最终的结果则是控制的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下载PDF
《审判》视角控制艺术及其造成的阅读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胜刚 《柳州师专学报》 1995年第4期31-35,共5页
卡夫卡小说的思辨性很强,表现了丰富的多解释性,而且有一种今人震惊的沉闷、冷肃之气,显示出极为独特的创作个性。本文拟从其代表作《审判》中视角控制艺术方面,揭示其小说这一阅读效果之形成原因。
关键词 《审判》 小说 卡夫卡 创作个性 独特 视角 艺术 阅读效果 思辨性 多解
下载PDF
生存的悖论 对《审判》与《黄金时代》的比较分析
12
作者 丁睿姝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9-100,共2页
卡夫卡与王小波的作品中都存在一种悖论思维,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形成了对现实生活反讽的效果。通过对《审判》与《黄金时代》的文本分析,揭示形成生活悖论的原因,阐述他们所提出的悖论消解方式的异同。
关键词 悖论 专制 极权 《审判》 《黄金时代》
下载PDF
寓言式批评:《审判》的现代主义本质
13
作者 王任仲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7期22-23,共2页
卡走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在普通视角下,有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多方解读。而用寓言式批评则有效地揭开了卡夫卡作品的面纱,并进一步发掘了现代和后现代作品中的本质特点,以此揭示这些... 卡走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在普通视角下,有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了多方解读。而用寓言式批评则有效地揭开了卡夫卡作品的面纱,并进一步发掘了现代和后现代作品中的本质特点,以此揭示这些作品真正吸引读者和使读者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审判》 寓言式批评 体验式解读 废墟与碎片
下载PDF
基于《审判》探究卡夫卡悖谬艺术折射的法哲学精神
14
作者 徐佩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以文学作品来体现出作者本身所持有的法哲学观念,是利用文学幻想来阐释思想观念的一种具体形式。卡夫卡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悖谬艺术,这种艺术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特征,还能够通过悖谬的情节来折射出卡夫... 以文学作品来体现出作者本身所持有的法哲学观念,是利用文学幻想来阐释思想观念的一种具体形式。卡夫卡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悖谬艺术,这种艺术不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特征,还能够通过悖谬的情节来折射出卡夫卡想要在文学作品中阐述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观念。《审判》在卡夫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 卡夫卡 法哲学精神
下载PDF
简析《审判》中的卡夫卡特色
15
作者 常璇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7期108-110,共3页
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也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德语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审判》《变形记》等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影响迅速扩展到了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卡夫卡... 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也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德语作家之一。他创作的《审判》《变形记》等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影响迅速扩展到了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卡夫卡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审判》为例,分析了卡夫卡的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茨 卡夫卡 《审判》 卡夫卡特色
下载PDF
卡夫卡《审判》中的艺术特点及思想价值
16
作者 赵晓坤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82-183,186,共3页
作为现代派的先驱和杰出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他的每部作品都给人以心灵的强烈冲击。他把对人,对社会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小说中,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卡夫卡的《审判》就是一部体现他艺术特色及思想深度的小说。... 作为现代派的先驱和杰出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一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但他的每部作品都给人以心灵的强烈冲击。他把对人,对社会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小说中,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卡夫卡的《审判》就是一部体现他艺术特色及思想深度的小说。这里,探讨小说《审判》荒诞、具有象征意义及充满艺术悖论的艺术特点以独特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卡夫卡 《审判》 艺术价值 原罪
下载PDF
文学律法的伦理光照:卡夫卡《审判》新论
17
作者 孙琦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1-221,共1页
廖奕在《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法律的技术和意象,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主题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谱系,在这种文学传统中,法律往往以悖论形式存在,在被辛辣嘲讽的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秩序... 廖奕在《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撰文指出,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法律的技术和意象,文学作品中的法律主题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谱系,在这种文学传统中,法律往往以悖论形式存在,在被辛辣嘲讽的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秩序参照。对卡夫卡而言,文学不是为了法律写实,成为一种普法工具——恰好相反,法律叙事是为了铺垫映衬文学故事——这在卡夫卡的《审判》中得到了坚持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审判》 卡夫卡 光照 伦理 律法 西方文化 历史谱系
下载PDF
人类的“心理寓言”--卡夫卡《审判》中“法”与“罪”的心理学哲学分析
18
作者 吴珊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64-72,共9页
卡夫卡的《审判》书写了现代人K的审判经验,K的审判不仅意指其个人背离本真存在的生命体验,同时也隐喻了现代人抛弃了古典世界的整全视野,欲望成了他们不自觉的行动范式。现代人K的欲望体验和“本真被遮蔽”的生命状态显现了卡夫卡文本... 卡夫卡的《审判》书写了现代人K的审判经验,K的审判不仅意指其个人背离本真存在的生命体验,同时也隐喻了现代人抛弃了古典世界的整全视野,欲望成了他们不自觉的行动范式。现代人K的欲望体验和“本真被遮蔽”的生命状态显现了卡夫卡文本中一条隐蔽的线索--“法”与“罪”的辩证关系。基于对这两者的反思,卡夫卡为现代人提供了解放路径:“罪”蕴藏着潜在的变革力量,“有罪”优于“无罪”;K只有意识到自身的“罪”,才能够动用“思”的能力,质疑法庭存在的合法性,反思人被遮蔽的“本真存在”,从而进入“法的大门”进行自我审判和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本真状态 欲望 法与罪
下载PDF
民主抑或暴政——卡夫卡《审判》新解
19
作者 郝燕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143-145,166,共4页
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主人公K虽无罪,却被判处了死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多数的暴政”所致,多数利用其决定性力量将自身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以此“恶法”迫害少数。小说中多数对K实施的暴政体现了生活在奥匈帝国的犹太人的生... 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主人公K虽无罪,却被判处了死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多数的暴政”所致,多数利用其决定性力量将自身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以此“恶法”迫害少数。小说中多数对K实施的暴政体现了生活在奥匈帝国的犹太人的生存困境,传达了卡夫卡对即将到来的共和国的担忧。为防止“多数的暴政”,首先应赋予法院法律审查的职能,使少数人享有可以向法院提出审查法律合宪性的权利;其次应强化法院机构的功能,树立司法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审判》 法院 奥匈帝国 多数暴政
下载PDF
《审判》中的视觉活动分析
20
作者 李慧敏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13-16,共4页
卡夫卡的《审判》中有着大量的视觉活动。约瑟夫·K一开始便被置于他者的凝视之下,在意识到他者的凝视后,K的视觉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主动的视觉占有到视觉控制的彻底丧失,他从主体的位置移动到客体的位置。视觉盲点的存在让他凝... 卡夫卡的《审判》中有着大量的视觉活动。约瑟夫·K一开始便被置于他者的凝视之下,在意识到他者的凝视后,K的视觉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主动的视觉占有到视觉控制的彻底丧失,他从主体的位置移动到客体的位置。视觉盲点的存在让他凝固于客体的目光之中,无法返回主体位置。一方面,“法”作为他者的欲望对象,通过他者的欲望传递,成为K无法满足的欲求对象。另一方面,“法”无时无刻不在的目光,使得K处于全景敞视的监视之下,这种凝视压力最终内化于K的精神之中。最终,K在错误的视觉定位中以他者的视点寻找自己之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 凝视 视觉控制 视觉盲点 全景敞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