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9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金《家》的复杂中项问题研究
1
作者 赵亚宏 蒋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在符号学标出性问题中,中项作为第三项,具有无法自我界定,需要靠非标出项来表达自我的特点。正是中项处于正项与异项的第三方,所以在正异项的中间地带赋予了中项一定量的活动空间。在此潜在的活动空间中,为异项争取中项提供了一个较为... 在符号学标出性问题中,中项作为第三项,具有无法自我界定,需要靠非标出项来表达自我的特点。正是中项处于正项与异项的第三方,所以在正异项的中间地带赋予了中项一定量的活动空间。在此潜在的活动空间中,为异项争取中项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巴金《家》中就存在着复杂的中项问题。在复杂的活动空间之中,从普遍意义的中项里衍生出一类矛盾分裂的、“非正非异”的复杂中项。而在一定量的潜在空间中,矛盾复杂的中项如何实现偏向与翻转?这主要从中项发生转变的主客观因素出发,去探析在未来文化元语言语境之中,应该如何获取中项的支持。《家》中的主要人物在文学层面为中项类型及偏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家》 符号学 中项类型 中项偏边
下载PDF
浅析巴金《家》中主要女性角色的悲剧形象
2
作者 吴洁仪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期0008-0010,共3页
《家》主要叙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即高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以高家的生活百态和高家三兄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封建时代专制和落后传统观念及旧礼教对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压迫与残害,赞扬了新青年对... 《家》主要叙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即高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以高家的生活百态和高家三兄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封建时代专制和落后传统观念及旧礼教对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压迫与残害,赞扬了新青年对旧腐朽制度和观念的顽强斗争,歌颂其所拥有的满腔热血和反抗精神。除却对时代背景和新青年形象的精彩描写外,书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相当精彩,性格相异、追求不同的她们无论是上流阶层还是底层人民,作为封建统治下的女性,她们的结局却毫无意外地以悲剧收尾,让人不禁感到唏嘘与愤恨。本文将以《家》中主要女性的悲剧形象展开分析,透过一个个鲜活而又悲伤的女性形象,展现在那个动荡不安、新旧交替并存的时代里女性被压迫的不幸画面,并从中得到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家》 女性 悲剧 形象
下载PDF
中国现代家庭小说出走叙事比较研究——以《虹》与《家》为例
3
作者 靳钰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6期25-27,共3页
现代家庭小说中的青年“出走”叙事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五四”时期,时代波澜和社会革命为出走话语创造了特定的叙事语境,诞生了《虹》《家》等著名家庭小说。相应地,出走话语的叙事主题紧紧围绕出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展开,具体来看... 现代家庭小说中的青年“出走”叙事是重要的文学史现象。“五四”时期,时代波澜和社会革命为出走话语创造了特定的叙事语境,诞生了《虹》《家》等著名家庭小说。相应地,出走话语的叙事主题紧紧围绕出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展开,具体来看,茅盾的《虹》呈现了教育成长主题,巴金的《家》则聚焦批判性的激进主题。在叙事艺术上,此类小说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并按照“出走前——出走——出走后”的结构叙事,叙事对象也以革命青年和革命女性为主。从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角度来考察,出走的底层价值应当归结为青年对现代性的焦虑,同时,个体在出走过程中也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折和对生命的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走 叙事 小说 《虹》 《家》
下载PDF
论巴金《家》中的平民形象
4
作者 孙奥 刘蓝青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8期4-6,共3页
本文统计了巴金《家》中的平民人物数量,对其中“封建地主阶级的玩物”“贫穷落魄和悲观苦闷的‘零余者’”“慈母般温暖的忠仆”“饥寒交迫的最底层人民”四类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平民形象的文学价值,即平民形象使小说主要人物形... 本文统计了巴金《家》中的平民人物数量,对其中“封建地主阶级的玩物”“贫穷落魄和悲观苦闷的‘零余者’”“慈母般温暖的忠仆”“饥寒交迫的最底层人民”四类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平民形象的文学价值,即平民形象使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封建旧社会的人物群像,增强了小说主题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形象 《家》 巴金 小说
下载PDF
语图转换与图文共生——论董天野、李祖源对巴金小说《家》的连环画改编
5
作者 李洪华 肖鹏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巴金小说《家》注重明暗色调的运用和空间场景的描写,为连环画改编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化基础。董天野版连环画《家》在充分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了从文到图的创造性转换,通过新旧冲突传达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将政治伦理融入爱情... 巴金小说《家》注重明暗色调的运用和空间场景的描写,为连环画改编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化基础。董天野版连环画《家》在充分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了从文到图的创造性转换,通过新旧冲突传达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将政治伦理融入爱情叙事,有意制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强化人物的身份特征与阶级属性,从而对原著进行了符合“时代需要”的改编,满足了一般大众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家》 连环画改编 语图互文
下载PDF
创伤·处所意识·共同体——莫里森《家》的地理批评解读
6
作者 郭丽峰 《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1-96,共6页
小说《家》是托尼·莫里森全集中对黑人家园母题和隐喻探索最直接的作品。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概念分析小说中空间、处所意识、创伤与身份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黑人家园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重新想象黑人与家园、与更... 小说《家》是托尼·莫里森全集中对黑人家园母题和隐喻探索最直接的作品。以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为概念分析小说中空间、处所意识、创伤与身份之间的关联,揭示了黑人家园意识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重新想象黑人与家园、与更大的美国社会空间的关系,莫里森展示了黑人家园这一亲密空间如何受到美国国家空间的挤压和渗透,同时也展现了黑人家园共同体的异质性和坚韧性。莫里森的家园共同体体现了坚强不屈的地方精神和兄妹情谊,揭示了对逆境的抵抗力量,彰显了莫里森对共同体的政治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家》 创伤 处所意识 共同体
下载PDF
托妮·莫里森小说《家》的空间解读
7
作者 郭舒梅 濮志敏 《海外英语》 2023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于2012年推出了小说《家》“Home”。小说讲述了黑人兄妹弗兰克和茜的生活创伤,最终回归黑人社区进行自我救赎的故事。借助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时空体空间、精神空间和地志空间...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于2012年推出了小说《家》“Home”。小说讲述了黑人兄妹弗兰克和茜的生活创伤,最终回归黑人社区进行自我救赎的故事。借助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时空体空间、精神空间和地志空间,以此展现美国社会中黑人群体的生活面貌以及进行自我救赎的路径,同时也反映出莫里森对非裔黑人的美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家》 空间 救赎 社区
下载PDF
张悦然《家》中“出走”的意蕴探究
8
作者 谢莹莹 《时代人物》 2023年第15期0034-0036,共3页
张悦然的短篇小说《家》收录于其主编的小说集《鲤·逃避》。小说中一对拥有精致富足生活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夫妻,竟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家出走。本文欲通过将裘洛和井宇的出走与现代文学中经典的“出走”形象进行对比,并分析... 张悦然的短篇小说《家》收录于其主编的小说集《鲤·逃避》。小说中一对拥有精致富足生活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夫妻,竟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家出走。本文欲通过将裘洛和井宇的出走与现代文学中经典的“出走”形象进行对比,并分析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的“出走”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悦然 《家》 出走 精神困境
下载PDF
软弱者和反抗者的交织——《家》与《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9
作者 刘介华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9,13,共4页
《家》与《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两部小说,作品集中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软弱者,以觉新、汪文宣为代表;一类是反抗者,以觉慧、曾树生为代表。他们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人物,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不同时期这两类人物... 《家》与《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两部小说,作品集中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软弱者,以觉新、汪文宣为代表;一类是反抗者,以觉慧、曾树生为代表。他们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人物,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不同时期这两类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者 反抗者 《家》 《寒夜》 人物形象 比较 巴金
下载PDF
艺术歌曲《家》《桥》《盼》创作与演唱研究
10
作者 崔一鸣 《黄河之声》 2023年第7期118-121,共4页
《桥》《家》《盼》是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在艺术歌曲领域的代表作,虽然创作于不同时期,但是却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多元化的形式深刻表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奇珍。基于此,本文从陆在易的艺术... 《桥》《家》《盼》是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在艺术歌曲领域的代表作,虽然创作于不同时期,但是却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以多元化的形式深刻表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是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奇珍。基于此,本文从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经历谈起,对三首作品进行了音乐分析,并就演唱提出了个人看法和建议,旨在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歌曲 《桥》 《家》 《盼》 创作分析 演唱分析
下载PDF
友情·爱情·亲情——论《家》中弗兰克的创伤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欣欣 舒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8-131,共4页
"爱"是莫里森在创作中一贯关注的主题,也是她用以疗治非裔美国人所受创伤的良药。莫里森新作《家》中主人公弗兰克所承受的创伤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朝鲜战场痛失挚友,一触即发引爆弗兰克积郁已久的创伤;二、战后回国邂逅... "爱"是莫里森在创作中一贯关注的主题,也是她用以疗治非裔美国人所受创伤的良药。莫里森新作《家》中主人公弗兰克所承受的创伤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朝鲜战场痛失挚友,一触即发引爆弗兰克积郁已久的创伤;二、战后回国邂逅真爱莉莉,令他的创伤获得暂时的抑制;三、亲情使其义无反顾、只身南下营救重病的妹妹茜,最终勇于直视创伤、成功走出创伤的阴影。正是由于"爱"的存在、亲情的永恒,弗兰克才能与外界建立新的"关系",正视创伤事件、开启"重现回忆",从而复归原有的"关系",最终成功地摆脱创伤,治愈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家》 创伤
下载PDF
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志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47,共12页
本文对照巴金小说《家》及其材料原型,发现"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形成了典型的叙述复调,由此探讨文学文本所采取的形式策略、编码规则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在20世纪中国何以"历史"经常比... 本文对照巴金小说《家》及其材料原型,发现"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形成了典型的叙述复调,由此探讨文学文本所采取的形式策略、编码规则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在20世纪中国何以"历史"经常比"文学"更丰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家》 文学 历史 双重叙述
下载PDF
《家》的版本源流与修改 被引量:9
13
作者 金宏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56,共18页
关键词 巴金 《家》 版本 演变过程 修改工作 修改动机
下载PDF
罪行·救赎·男子气概——莫里森新作《家》中的叙事判断与伦理归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彭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8,共6页
本文从修辞性叙事层面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2012年推出的新作《家》,重点讨论小说中人物、叙述者与读者对主人公弗兰克·莫尼(Frank Money)"坦白罪行,重埋尸骨"重要事件所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三... 本文从修辞性叙事层面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2012年推出的新作《家》,重点讨论小说中人物、叙述者与读者对主人公弗兰克·莫尼(Frank Money)"坦白罪行,重埋尸骨"重要事件所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三种叙事判断相互作用,推动故事进程,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男子气概形象的重建,还实现了莫里森叙事的伦理归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莫里森 弗兰克 叙事判断 男子气概
下载PDF
旧事重提:也谈《家》的早期接受与传播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剑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108,共15页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但是这部作品自1931年连载开始,社会反响便呈现出了两级分化:持赞同态度者认为,《家》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新旧势力的殊死搏击,是一部反封建思想启蒙的成功之作;持否定态度...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但是这部作品自1931年连载开始,社会反响便呈现出了两级分化:持赞同态度者认为,《家》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新旧势力的殊死搏击,是一部反封建思想启蒙的成功之作;持否定态度者则认为,《家》题材陈旧脱离现实,艺术上又去机械地模仿《红楼梦》,毫无可取之处。在1940年以前,《家》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是太大,然而经过电影和话剧改编,《家》才逐渐为广大读者所知道。因此,全面考察《家》在民国时期的接受与传播,可以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形成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家》 民国时期 接受 传播
下载PDF
曹禺改编巴金《家》的心态探析——兼论吴天版《家》的得失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鸣剑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0,共3页
巴金的代表作《家》,在1940、1942年先后被吴天和曹禺改编成同名话剧。吴天版的《家》忠实于原著.在上海沦陷区上演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曹禺出于感激回报的创作心理去改编好友巴金的作品.却令人费解地抒写起了自己的情感困惑和体验... 巴金的代表作《家》,在1940、1942年先后被吴天和曹禺改编成同名话剧。吴天版的《家》忠实于原著.在上海沦陷区上演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曹禺出于感激回报的创作心理去改编好友巴金的作品.却令人费解地抒写起了自己的情感困惑和体验。为此.他对巴金心存愧疚.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巴金却予以充分地理解和体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巴金 吴天 改编 曹禺 得失 心态 创作心理
下载PDF
血泪控诉 深沉咏叹——试论《家》中的青年女性形象 被引量:6
17
作者 代晓冬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1-94,共4页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塑造了悲剧青年女性形象系列,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警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意识的反省。同时,这些青年女性的遭遇和抗争,也昭示出树立独立、平等和人的觉醒的现代文化意识才是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家》 女性形象 女性解放
下载PDF
贾宝玉三重性格在《家》中的体现——兼论巴金对《红楼梦》继承发展的时代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泽文 张萍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3期166-168,共3页
关键词 《红楼梦》 《家》 巴金 继承发展 贾宝玉 中国古典小说 人物形象塑造 《激流三部曲》
下载PDF
《家》与《呼啸山庄》中主仆恋之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玲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0-72,共3页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 《家》与《呼啸山庄》都描写了发生在主人和仆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差别。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现实内容的不同,这两段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存在差异。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家长制、礼教和奴化教育造成了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悲剧;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关系和价值观念不仅造成了卡瑟琳与希克厉的爱情悲剧,而且扭曲了希克厉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悲剧 《家》 《呼啸山庄》 主仆恋
下载PDF
“鸳鸯抗婚”与“鸣凤之死”——《红楼梦》与《家》逼婚情节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二辉 胡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95-100,共6页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鸣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鸣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鸣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文本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家》 逼婚情节 鸳鸯 鸣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