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样的方式:《寻找刘三姐》
1
作者 楚卓 《当代音乐》 2018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电影《寻找刘三姐》是一部大型的民族歌舞风情片。影片在广西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风景优美的村寨取景,通过民族音乐、民俗风情的渲染,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真挚美好的爱情环境。文章从... 电影《寻找刘三姐》是一部大型的民族歌舞风情片。影片在广西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风景优美的村寨取景,通过民族音乐、民俗风情的渲染,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真挚美好的爱情环境。文章从民族音乐学和电影音乐的视野,来窥视少数民族音乐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在特定语境下,旋律、乐种、类型、风格等可以作为符号起作用,指向某种不同于自身的东西,进而涵化出多种诠释少数民族音乐的视点和"听点",拓展了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找刘三姐》 民族歌舞风情片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 电影音乐
下载PDF
符号重构与文化认同:时代影像中的“刘三姐”民族文化符号研究——从《刘三姐》到《寻找刘三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文军 宋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4,共6页
电影《刘三姐》与《寻找刘三姐》代表了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现,呈现不同的符号特征。电影《刘三姐》对口头传说中的"刘三姐"进行了具象化的呈现,在呈现中完成"刘三姐"人物形象的祛魅、增... 电影《刘三姐》与《寻找刘三姐》代表了两种不同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现,呈现不同的符号特征。电影《刘三姐》对口头传说中的"刘三姐"进行了具象化的呈现,在呈现中完成"刘三姐"人物形象的祛魅、增强了人物的斗争性和现代主体意识;而电影《寻找刘三姐》则对"刘三姐"形象进行了重构,并再现了原生态生活方式和山歌文化。前者由"他者"塑造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刘三姐"形象,切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需要,最终实现政治认同;后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则体现了刘三姐文化"自我"认同模式的回归。在前后转变过程中,现代性与政治因素及全球化与商业性是推动"刘三姐"符号进行重构以及认同模式变迁的关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刘三姐 《寻找刘三姐》 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