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文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140,159,共8页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为考察这两个阶段文学传播接受的不同特点提供了有趣的范例;通过《寻隐者不遇》明代迄今接受史的细读,又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让古典诗歌进入现代人的心灵,既要有诗评家紧扣文本的诗艺阐释,也要有哲学家超越文本的哲理阐发;因为审美不是认识而是想象,诗意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 手抄本文化 印刷本文化
下载PDF
唐人“寻隐”之冠走向现代之路——兼谈唐人“寻隐”诗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诗 贾岛 《寻隐者不遇》 阐释
下载PDF
唐人“寻隐”之冠 走向现代之路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i001-i001,共1页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臆”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臆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臆”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臆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 《寻隐者不遇》 双重视野 古典诗歌 启示意义 阐释 现代人 诗经 隐逸 贾岛 心灵 诗意
下载PDF
汉诗词中的汉音、吴音
4
作者 程绍海 《东北亚外语研究》 1998年第1期23-24,共2页
汉诗词中的汉音、吴音天津程绍海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说“外语中的汉语借词是重建汉语右代读音的重要材材。”日语中的音读汉字(词),正是这种存留着吴音是从古代中国吴地(长江下游沿岸)流传下来的音。汉音是一种模拟... 汉诗词中的汉音、吴音天津程绍海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说“外语中的汉语借词是重建汉语右代读音的重要材材。”日语中的音读汉字(词),正是这种存留着吴音是从古代中国吴地(长江下游沿岸)流传下来的音。汉音是一种模拟唐代长安(今西安)地方使用的标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音 汉诗 《寻隐者不遇》 汉语借词 长江下游 奈良时代 唐代长安 吴音 汉语 语言学家
下载PDF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
5
作者 黄宗耀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1997年第Z2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的训练 隐者不 接受理论 教学目标 写作方法 教学大纲 结构特点 小学语文 内容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