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伦理身份与人的责任——重读《小艾友夫》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纲 张晓舒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小艾友夫》中,沃尔茂对伦理身份的错误理解导致他违背了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沃尔茂夫妇违背伦理、缺乏责任意识的行为导致了小艾友夫的死亡,小艾友夫的死说明人一旦违背伦理、背弃责任,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艾斯达在人性因子指导下... 在《小艾友夫》中,沃尔茂对伦理身份的错误理解导致他违背了最基本的伦理规范。沃尔茂夫妇违背伦理、缺乏责任意识的行为导致了小艾友夫的死亡,小艾友夫的死说明人一旦违背伦理、背弃责任,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艾斯达在人性因子指导下节制了欲望,避免了伦理混乱和乱伦悲剧的发生。这说明人类只有尊重伦理,懂得用理性去节制欲望,才能避免人生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艾友夫》 伦理身份 责任
下载PDF
《小艾友夫》的伦理之维与哲理之思——以大海峡湾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杜雪琴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8-93,共6页
易卜生后期剧作《小艾友夫》中,看似平静的大海峡湾却有着多股"逆流"涌动,呈现变幻与汹涌的形态,具有多重象征与哲理意蕴。剧作家以大海峡湾为中心,勾画了一幅生动的人伦风景图,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夫妻之间的爱... 易卜生后期剧作《小艾友夫》中,看似平静的大海峡湾却有着多股"逆流"涌动,呈现变幻与汹涌的形态,具有多重象征与哲理意蕴。剧作家以大海峡湾为中心,勾画了一幅生动的人伦风景图,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夫妻之间的爱恨情愁、兄妹之间的情感纠纷以及恋人之间的聚散离合等,各类人物的心理亦如大海汹涌暗流形态一样,相互冲突并彼此纠结。在此,剧作家对于生命、生死、命运、人性善恶、人类责任以及人类"变化规律"的看法,得到全面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艾友夫》 大海峡湾 伦理景观 人类责任 “变化规律”
下载PDF
易卜生戏剧《小艾友夫》沃尔茂形象浅析
3
作者 李杨 《戏剧之家》 2021年第34期39-40,共2页
易卜生是十九世纪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挪威著名戏剧家,其一生创作了26部剧本与多部诗篇。本文拟从易卜生后期象征剧《小艾友夫》入手,探讨其作品中沃尔茂这一主要男性形象,以不同身份作为侧重点,全面解读沃尔茂这一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 易卜生 《小艾友夫》 沃尔茂
下载PDF
论《小艾友夫》与《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的“高山”意象 被引量:1
4
作者 付瑶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易卜生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地理意象,这些地理意象传达着剧作家的人生思考与哲学思索。本文运用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以《小艾友夫》与《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为对象,分析其中的"高山"意象。在这两部重要的作品中,"高山&... 易卜生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地理意象,这些地理意象传达着剧作家的人生思考与哲学思索。本文运用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方法,以《小艾友夫》与《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为对象,分析其中的"高山"意象。在这两部重要的作品中,"高山"意象有着相似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艾友夫》 《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 高山 文学地理学
下载PDF
推开通往伟大肃静地之门——论《小艾友夫》中的“灵魂推手”形象
5
作者 曹袆 《艺苑》 2023年第3期45-49,共5页
对易卜生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可发现,易卜生擅长在剧本中放置功能性人物,来进行故事的构建。《小艾友夫》中的鼠婆子是易卜生放置在剧中的“灵魂推手”,她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推动着主人公的生命运动轨迹,为灵魂弱者提供净化、重塑灵魂... 对易卜生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可发现,易卜生擅长在剧本中放置功能性人物,来进行故事的构建。《小艾友夫》中的鼠婆子是易卜生放置在剧中的“灵魂推手”,她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推动着主人公的生命运动轨迹,为灵魂弱者提供净化、重塑灵魂的契机,对主要人物的精神转变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戏剧功能上讲,鼠婆子作为外部刺激承担着打破原有稳定局面、加强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创作意蕴上讲,鼠婆子携带剧作家创作意图,引领、指导剧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完成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到自审自裁的生命进化过程,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旨趣和诗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艾友夫》 鼠婆子 灵魂推手
下载PDF
心灵的感通与变化的规律——论《小艾友夫》末尾的“转变” 被引量:1
6
作者 汪余礼 《华中学术》 CSSCI 2014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作为易卜生晚期特别神秘难解的一部剧作,《小艾友夫》尽管具有家庭伦理悲剧的外壳,但其重心不在于批判人的道德堕落,而在于探索'人类的精神如何发生伟大的转变'。该剧末尾充分透露了这一旨趣。末尾处转变的发生,乃植根于前两幕... 作为易卜生晚期特别神秘难解的一部剧作,《小艾友夫》尽管具有家庭伦理悲剧的外壳,但其重心不在于批判人的道德堕落,而在于探索'人类的精神如何发生伟大的转变'。该剧末尾充分透露了这一旨趣。末尾处转变的发生,乃植根于前两幕戏剧情境与人物心理的发展。贯通观之,可以发现易卜生创作此剧的基本思维路向:先是极为深入地剖视人性的暗角,然后在极限处开启精神转变的可能性。这整个过程暗示了'变化规律'的多重意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的内心本身就蕴有种种矛盾,存在发展变化的动因;而人心遇到与之契合的外在因素,特别是与相异的精神(或心灵)融合、感通之后,会发生化合作用,最终引发精神的'转变'。该剧末尾处的'转变',正是这一'变化规律'使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艾友夫》 心灵感通 变化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