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图转换中的“山乡巨变”——论贺友直对《山乡巨变》的连环画改编
1
作者 李洪华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3期29-40,共12页
贺友直根据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在以图释文的艺术转换中,寓乡村风情于社会变革,运用“明显强烈的处理手法”,凸显人物在外貌、身份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成功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王... 贺友直根据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改编的同名连环画,在以图释文的艺术转换中,寓乡村风情于社会变革,运用“明显强烈的处理手法”,凸显人物在外貌、身份和性格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成功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刘雨生、盛佑亭、陈先晋、王菊生等一批新型乡村干群形象。贺友直善于在连环图像叙事中“做戏”和“制造情节”,将充满政治指涉的社会化内容纳入乡村家庭伦理生活叙事,生动再现了合作化运动给山乡人物带来的巨大影响。画家在以传统线描笔法构设山乡风情的同时,赋予山水风物以鲜明的时代蕴含,在原本紧张峻切的时代氛围中营构出轻松活泼的诗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贺友直 连环画改编 语图转换
下载PDF
脱域之域:现代性视野下广播剧《山乡来信》中的声音空间构建研究
2
作者 胡红一 于特浩 李旭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山乡来信》以“毛南族整族脱贫”为选材,是广西首部汉壮双语融媒体广播剧,分为普通话和壮语两版,于2022年12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播出。从吉登斯所体认的现代性视野来看,《山乡来信》在叙事层面呈现“时空”分离,使受众... 《山乡来信》以“毛南族整族脱贫”为选材,是广西首部汉壮双语融媒体广播剧,分为普通话和壮语两版,于2022年12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播出。从吉登斯所体认的现代性视野来看,《山乡来信》在叙事层面呈现“时空”分离,使受众在听觉审美中“脱域”,并基于自身经验构建全新的声音空间,即“脱域之域”。这与近些年来,听觉文化不断赋能广播剧创作的发展趋势殊途同归。研究发现,受众在聆听广播剧的过程中,通过识别声音景观符号,在以“时空”分离为代表的主动力,与以“听觉审美趋向”和“少数民族在地性”为代表的次动力共同驱动下,构建起“意象型声音空间、抽象型声音空间、联想型声音空间和具象型声音空间”四种再域化声音空间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登斯 声音空间构建 听觉文化 《山乡来信》
下载PDF
《山乡巨变》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从《村长唐三草》《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到电视剧《花繁叶茂》
3
作者 周新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9,共7页
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十七年”时期就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荧屏,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也一一被改编成电视剧。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优秀... 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十七年”时期就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荧屏,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也一一被改编成电视剧。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是从高雅的文学殿堂走向大众的荣光之道。这一过程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影视剧改编也因此成为某些作家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改编者都被市场经济逻辑所支配,更多的改编者仍坚守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的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剧改编 文学作品改编 《山乡巨变》 创造性转化 四大名著 改编者 文学殿堂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风景中的政治维度——以《山乡巨变》为考察中心
4
作者 张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山乡巨变》中的风景是意识形态化的政治风景,最终转义为表征社会主义理想的政治想象。小说一方面通过风景疏解文本暴力、疏离政治实践,表现新农村的人情美和自然美,以此回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通过风景表现农民... 《山乡巨变》中的风景是意识形态化的政治风景,最终转义为表征社会主义理想的政治想象。小说一方面通过风景疏解文本暴力、疏离政治实践,表现新农村的人情美和自然美,以此回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通过风景表现农民与政治碰撞后主体与观念的嬗变,回应对人民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教育的政治要求。《山乡巨变》中的风景具有观照主体和超越现实的独特性,丰富了农村题材小说表现政治的艺术形式和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政治 《山乡巨变》 周立波
下载PDF
时代症结的“基层”把握——《山乡巨变》中的刘雨生形象重释
5
作者 费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0-27,38,共9页
在日渐革命化的时代语境之下,农村的干群矛盾逐渐成为普遍的时代症结。对此,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塑造的干部形象显示出其积极的文学应对。在小说中,身为乡贤式干部的李月辉对部分落后农民的理解和迁就缓和了部分矛盾,然而并没有解决... 在日渐革命化的时代语境之下,农村的干群矛盾逐渐成为普遍的时代症结。对此,周立波在《山乡巨变》中塑造的干部形象显示出其积极的文学应对。在小说中,身为乡贤式干部的李月辉对部分落后农民的理解和迁就缓和了部分矛盾,然而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矛盾还是反复出现并对合作化运动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就此而言,作者对刘雨生这一基层干部的塑造或许寄托了对矛盾进行“最终解决”的意志。他让政治工作自然延展至刘雨生的个人生活之中,借此完成“公意”对“私心”的收编,并进而深入干部的婚姻生活,通过将“爱情故事”转述为“政治故事”的方式,在一种社会主义公共性形成的同时实现了干群矛盾的合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刘雨生 干群矛盾 基层实践
下载PDF
从激进归趋温和——论周立波《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革命姿态的变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海军 吴浪平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46-148,共3页
周立波的两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展现着作者不同的革命姿态,前者是以激进、怨恨的革命姿态参与民族国家的想象,后者则以温和的变革理念想象着革命。从《暴风骤雨》中的激进革命姿态转向《山乡巨变》中的温和变革理念,... 周立波的两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展现着作者不同的革命姿态,前者是以激进、怨恨的革命姿态参与民族国家的想象,后者则以温和的变革理念想象着革命。从《暴风骤雨》中的激进革命姿态转向《山乡巨变》中的温和变革理念,这有着深刻的原因和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暴风骤雨》 《山乡巨变》 革命姿态
下载PDF
论《山乡巨变》中的儒家话语及其召唤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执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95,共5页
小说《山乡巨变》的儒家文化底蕴既表现为人物的修身、孝道、仁爱、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层面,也表现为主要乡村干部的"德治"、"仁政"思想和言行。小说隐含的这种儒家话语构成了一种文本的"召唤结构",暗示或... 小说《山乡巨变》的儒家文化底蕴既表现为人物的修身、孝道、仁爱、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层面,也表现为主要乡村干部的"德治"、"仁政"思想和言行。小说隐含的这种儒家话语构成了一种文本的"召唤结构",暗示或引导我们从儒家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观照当时的农村合作化运动。限于当时的条件,作家周立波没有公开亮出"仁政"的观点,但还是对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政治运作有所讽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儒家话语 德治 仁政 召唤结构
下载PDF
论《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形象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萍 贺常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2-26,共5页
《山乡巨变》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盛佑亭等30多个基层干部和南方农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土人物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命运的深重忧虑。亭面糊作为当时新旧意识冲突下地道的湖湘农民的代表,他不仅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也是作... 《山乡巨变》塑造了邓秀梅、李月辉、盛佑亭等30多个基层干部和南方农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土人物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命运的深重忧虑。亭面糊作为当时新旧意识冲突下地道的湖湘农民的代表,他不仅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典型,也是作家“承受着一切塑造典型的伟大艺术家的遗产”、“把握住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果与结晶,是益阳老头中的“这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山乡巨变》 阿Q 亭面糊 “这一个”
下载PDF
母语方言的自觉书写——重读周立波《山乡巨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叶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山乡巨变》在当代文学史上频频引人注目的是文本语言上大量方言土语的采撷与运用。主要表现在一些特色方言词汇和益阳山乡农民的俗语大量进入文本。《山乡巨变》中大量益阳方言口语"民间话语"的存在,可以看做是一种民间生... 《山乡巨变》在当代文学史上频频引人注目的是文本语言上大量方言土语的采撷与运用。主要表现在一些特色方言词汇和益阳山乡农民的俗语大量进入文本。《山乡巨变》中大量益阳方言口语"民间话语"的存在,可以看做是一种民间生活图景的文本再现。然而,《山乡巨变》中其实拥有两个话语体系:"现代话语(普通话)"和"民间话语(方言)"体系,在现代话语取得全面胜利的表象下,出于潜在的母语方言情结作用,《山乡巨变》在强大的现代话语中较为自在地展现了民间话语(益阳方言口语)的多姿多彩和固有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山乡巨变》 益阳方言
下载PDF
论《山乡巨变》的双重话语建构与文化融合底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起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83-88,共6页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在叙事框架、观念形态层面,表达的是以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为主导的国家功利话语;艺术场景、生活形态层面体现的,却是以充满日常性和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中心的民间生态话语。作者一方面将乡土文化的传统底蕴转化...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在叙事框架、观念形态层面,表达的是以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为主导的国家功利话语;艺术场景、生活形态层面体现的,却是以充满日常性和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中心的民间生态话语。作者一方面将乡土文化的传统底蕴转化成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生活形态,另一方面又将时代新生活描述成一种贯穿着各种民俗文化元素的乡土生活新境界。这种双重话语并置、多元文化共生的审美建构,不仅呈现出对社会矛盾双方客观审视、辨证分析的审美意味,而且隐含着一种乡土民间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呈融合发展态势的历史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双重话语 文化融合
下载PDF
当代乡村意义符号体系的重组——从一个视角解读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家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1-26,共6页
《山乡巨变》所描写的绝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农村外在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变",而是同时较多地留下了对乡村社会的意义符号系统进行彻底改造的具体而丰富的细节和场景。这表现在建筑与居室布置及其相应言说符号的改写,关于尊卑贵贱... 《山乡巨变》所描写的绝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农村外在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变",而是同时较多地留下了对乡村社会的意义符号系统进行彻底改造的具体而丰富的细节和场景。这表现在建筑与居室布置及其相应言说符号的改写,关于尊卑贵贱秩序及读书人与非读书人地位等方面的重新理解和排位,还有对于女性行为礼仪、规范以及爱情态度方面的大幅度调整和改写,等等。作品以此表现出与《暴风骤雨》不一样的"史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山乡巨变》 合作化运动 意义符号体系
下载PDF
从“形者融灵”到“贵适天真”——连环画《山乡巨变》的创作艺术再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其旺 《美术大观》 2009年第12期52-53,共2页
建国初期的连环画,以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出现,具有相应的艺术价值,并形成了一个美术史上非常突出的繁荣现象。其中,以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最具代表性,这是新中国连环画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其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影响了几代人。
关键词 《山乡巨变》 连环画 创作艺术 天真 建国初期 艺术价值 艺术成就 美术史
下载PDF
《山乡巨变》:左右为难中的艺术创造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福湘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1年第2期82-84,共3页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自上而下地进行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废除了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建立了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这是一场根本性质的社会变革。长篇小说自然是反映和表现这场革命的最适宜的文学样式。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自上而下地进行了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废除了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建立了政社合一的集体经济,这是一场根本性质的社会变革。长篇小说自然是反映和表现这场革命的最适宜的文学样式。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这类题材的长篇小说多达数十部,成为中国当代叙事文学中的一大景观,曾被认定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19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实行了集体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艺术创造 中国农村经济 家庭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改造 50年代 社会变革 长篇小说
下载PDF
《山乡巨变》的话语分层与配置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卫中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2期60-63,共4页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的共存,或者说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共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其中,政治话语所解决的是作品的合法性问题;在“十七年”的政治语境中,一个没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不可能得到体制化...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的共存,或者说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共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其中,政治话语所解决的是作品的合法性问题;在“十七年”的政治语境中,一个没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不可能得到体制化文坛的承认;随后也就不可能被出版或发表,也不可能得到与读者见面的机会。而民间话语承担的功能是可读性、娱乐性。“十七年”虽然突出强调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但是一个作品如果真正就变成了一个政治的说辞,除了政治,其他一无所有,这种作品也注定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实际上只有到了“文革”中,才出现了像《虹南作战史》那种纯政治口号式的作品)。因此“十七年”绝大多数作品是在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谋求一种结合与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话语 《山乡巨变》 “十七年” 政治话语 配置 农村题材小说 主流意识形态 合法性问题
下载PDF
论《山乡巨变》对政策的顺应与超越
15
作者 毛三艳 杨文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3期113-118,共6页
建国后,本来作为解放区文艺创作战时指导原则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扩大成了一切文艺工作者都必须无条件长期遵循的根本的创作原则,这极大地束缚了作家的手脚。为了规避政策的限制,许多作家选择了创作空间相对较大的历史题材。... 建国后,本来作为解放区文艺创作战时指导原则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扩大成了一切文艺工作者都必须无条件长期遵循的根本的创作原则,这极大地束缚了作家的手脚。为了规避政策的限制,许多作家选择了创作空间相对较大的历史题材。而《山乡巨变》是现实题材中比较出彩的小说,它通过象征方法对农业合作化的相关政策作了全方位的绵密、细致的顺应,但是它对山乡日常生活的大量描写使其超越了具体政策,时过境迁之后,仍然给人以阅读兴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政治—政策 日常生活 顺应/超越
下载PDF
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景物美和女性美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卓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景物描写和女性描写,体现了作家浓厚的故乡情结和茶子花情结,体现了他文学创作的婉约风格和阴柔美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山乡巨变》 景物美 女性美 阴柔美
下载PDF
艺术视角下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对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三里湾》和《创业史》的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9-23,共5页
在文学创作中,艺术视角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三里湾》和《创业史》,因为作家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视角,所以这三部作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思想意蕴,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同。文学作品的最大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艺术视角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山乡巨变》、《三里湾》和《创业史》,因为作家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视角,所以这三部作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思想意蕴,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同。文学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是在文化上,而不是在政治上。纵观中外的文学史可以发现,艺术视角既具有个人性,也具有时代性和作家个人的反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三里湾》 《创业史》 艺术视角 政治视角 生活视角 文化视角
下载PDF
故乡,《山乡巨变》的生活之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理 《新湘评论》 2008年第9期45-47,共3页
在距湖南益阳市中心城区不到6公里的高新区谢林港镇.有一个叫清溪冲的村落。这里,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走出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Ⅱ向和教育了一代人,其中《山乡巨变》就是在... 在距湖南益阳市中心城区不到6公里的高新区谢林港镇.有一个叫清溪冲的村落。这里,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走出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Ⅱ向和教育了一代人,其中《山乡巨变》就是在这里完成写作的。故乡,是周立波这部文学巨著创作的生活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故乡 生活 《暴风骤雨》 中心城区 著名作家 周立波 高新区
下载PDF
《山乡巨变》的乡村叙事及其文学价值
19
作者 楚静 张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Z期51-52,共2页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一部跨时代的小说,再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物心态变化和农村风物变化。《山乡巨变》中乡村叙事着重描绘以潇湘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其风光景色令人无限向往。《山乡巨变》的文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农村风俗面貌...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一部跨时代的小说,再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物心态变化和农村风物变化。《山乡巨变》中乡村叙事着重描绘以潇湘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其风光景色令人无限向往。《山乡巨变》的文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对农村风俗面貌的多方位展现,对人物性格多元化的塑造,这些创作技法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乡土小说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乡村叙事 文学价值
下载PDF
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交织互映的历史镜像——论《山乡巨变》的历史叙述与艺术表达
20
作者 肖向东 孙周年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8-93,共6页
在一个普遍追求"史诗"的时代,如何以艺术之笔既真实地记录历史变迁,又独显乡土原色情韵,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作出了成功的回答,而今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皆发生新变,但小说文本所描写的历史镜像却定格为艺术的永恒,其奥秘何在... 在一个普遍追求"史诗"的时代,如何以艺术之笔既真实地记录历史变迁,又独显乡土原色情韵,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作出了成功的回答,而今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皆发生新变,但小说文本所描写的历史镜像却定格为艺术的永恒,其奥秘何在?文章以文学阐释学方法,从作家的历史表达、文本构成以及读者重新解读等角度,试图还原小说的历史生成与艺术意蕴,以期获得对《山乡巨变》文本的新的文化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乡巨变》 主流社会 边缘乡村 历史叙述 艺术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