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羽非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62,共2页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工程热力学》的课堂教学中 ,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学习的迁移定律 。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教学改革 学习迁移 教学计划 教学手段 高校
下载PDF
关于《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海丰 尚少文 +2 位作者 宋延丽 李勇 马兴冠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3期53-54,共2页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建筑设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学习难度大。利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尝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难点简单,复杂问题简单化。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改革探索 抽象形象 互动教学
下载PDF
《工程热力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5
3
作者 马立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05年第2期84-85,共2页
本文阐述了工程热力学的课程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工程热力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谭羽非 王雪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2期58-59,共2页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提出的,是以培养高等工科院校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将教学过程的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文章以《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为例...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提出的,是以培养高等工科院校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将教学过程的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文章以《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为例,从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实践过程和实施效果分别进行了论述。实践结果表明: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教师能及时了解知识发展与创新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模式 《工程热力学》课程 探索与实践
下载PDF
《工程热力学》教学中的节能环保教育 被引量:3
5
作者 董韶峰 董少龙 彭惠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74-175,共2页
在《工程热力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和生产实践,从空调节能、低碳理念角度揭示节能的潜力和必要性。在课堂上渗透节能环保教育,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节能环保 教育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探究——以《工程热力学》为例
6
作者 马小晶 崔春华 +1 位作者 孙明 胡丽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3年第10期161-162,共2页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且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本文探讨与开展了《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完善和规范课程大纲的思想政治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开展了融合思想政治任务的学习...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且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本文探讨与开展了《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完善和规范课程大纲的思想政治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开展了融合思想政治任务的学习小组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构建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课程的思想政治环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使命感,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 《工程热力学》
下载PDF
涉农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以《工程热力学》为例
7
作者 薛志平 李一明 +3 位作者 刘越洋 王帅 张敏 陈东雨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6期126-128,共3页
以农业院校《工程热力学》本科课程为例,研究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发展现状。针对涉农院校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视频内容过长及考核方式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丰富网络学习互动环节、加强学生学习网络监管... 以农业院校《工程热力学》本科课程为例,研究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发展现状。针对涉农院校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视频内容过长及考核方式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丰富网络学习互动环节、加强学生学习网络监管、实施“碎片化”精讲及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等策略,以期为实施《工程热力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校修读学分 《工程热力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中外高校《工程热力学》教材和教学对比分析
8
作者 梁凤丽 张净玉 杨理理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17期29-32,共4页
《工程热力学》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一直是国内外各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外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也相差较大。通过对中美使用的《工程热力学》主流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总结,对比分析了教学形式、讲解顺序、例... 《工程热力学》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一直是国内外各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外高校所使用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也相差较大。通过对中美使用的《工程热力学》主流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总结,对比分析了教学形式、讲解顺序、例题搭配和紧跟科技前沿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工程热力学的教学理念和体系,除了有明显差异外,也有共同点,如均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希望能够对国内《工程热力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中外教材 中外教学大纲 教学资源 自主学习
下载PDF
面向装备管理专业的《工程热力学》教材建设
9
作者 李华 周骏 +1 位作者 刘玉超 张恒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11期125-127,共3页
针对装备管理专业《工程热力学》教材的多年使用情况,从教材、学情和教师层面分析了经典教材的使用现状。认为经典教材与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不匹配,内容体系存在着“学用”脱节和岗位指向性缺失的问题,致使“教、学、用”各环节目... 针对装备管理专业《工程热力学》教材的多年使用情况,从教材、学情和教师层面分析了经典教材的使用现状。认为经典教材与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不匹配,内容体系存在着“学用”脱节和岗位指向性缺失的问题,致使“教、学、用”各环节目标不清晰。探索个性化教材编写,重构知识体系,以职业需求、服务专业、学生自学、融入课程思政为编写基本原则,创新教材形式,突出实际应用,增强教材内容的可读性、专业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装备管理 教材建设
下载PDF
优化教学模式 提高《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0
作者 汤文华 《纺织教育》 2002年第3期31-33,53,共4页
关键词 高校 教学模式 《工程热力学》 课程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联系
11
作者 郁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14-15,共2页
阐明热动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联系 。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课程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 热力 液体流动 伯努里方程
下载PDF
《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中的几点尝试
12
作者 李琳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51-51,34,共2页
是作者对《工程热力学》教改经验的总结 ,强调了专科教学的特点 ,阐述了教改教学对专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下载PDF
独立学院《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3
作者 罗绵辉 饶国燃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第22期44-45,共2页
《工程热力学》教学课时不断减少,有些独立学院已减至48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教学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细节、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工程热力学》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工程热力学》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任靠庆博士
14
《榆林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任立庆,男,陕西清涧人,讲师,理学博土。2006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光学专业,2009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声学专业,2012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2010年7月至201... 任立庆,男,陕西清涧人,讲师,理学博土。2006年毕业于延安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光学专业,2009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声学专业,2012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其中,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从事698nm超窄线宽激光器研究。2012年7月进入榆林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工作,先后主讲了《工程光学》、《近代物理学实验》、《计算物理基础》、《工程热力学》、《Matlab基础与应用》、《当代物理前沿专题》等本科课程以及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普遍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学位 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学专业 《工程热力学》 中国科学院 MATLAB 硕士学位 工程光学
下载PDF
Extrapolation of High Pressure VLE Data and Simultaneous Representation of Excess Enthalpies by Using NRTL Equation 被引量:2
15
作者 计伟荣 E.Stiebi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91-497,共7页
The non-random two liquids (NRTL) equation together with the Pitzer/Curl Virial equation of state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imultaneous representation of excess enthalpies (h^E) and vapour-liquid equilibria (... The non-random two liquids (NRTL) equation together with the Pitzer/Curl Virial equation of state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imultaneous representation of excess enthalpies (h^E) and vapour-liquid equilibria (VLE) and the VLE prediction from h^E data. The calculation strategy for properly determining NRTL parameters and the effect of their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the simultaneous correlation of h^E and VLE data and the VLE extrapolation are analy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random two liquids (NRTL) equation excess enthalpy vapour-liquid equilibrium prediction
下载PDF
A Generalized Equation of State for High-Pressure Liquids
16
作者 LIANG Yan-bo TONG Jing-sha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5年第4期376-378,共3页
An equation of state (EOS) for high-pressure liquids, i.e., Tait EOS, is deduced according to isothermal 1 3V compressibility KT= -1/V· (2V/2p)T·.Based on the equation, a generalized EOS for high pressu... An equation of state (EOS) for high-pressure liquids, i.e., Tait EOS, is deduced according to isothermal 1 3V compressibility KT= -1/V· (2V/2p)T·.Based on the equation, a generalized EOS for high pressure-liquid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reduced state principle and introducing a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configuration factor ξ. Reasonably satisfactory P-V-T data for many organic compounds, including some polar component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ation of state for high-pressure liquids organic compounds P-V-T data
下载PDF
Study on heat transfer for falling liquid film flow with consideration of interfacial evapora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金涛 王补宣 +1 位作者 彭晓峰 杜建华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5-149,共5页
The interfacial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was included in the semi-empirical study of the heat transfer for the falling liquid film flow. The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inclusion of the interfacial eveiporative h... The interfacial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was included in the semi-empirical study of the heat transfer for the falling liquid film flow. The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inclusion of the interfacial eveiporative heat transfer in the turbulent model would lower the predict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Predictions of the new model resulted in a prominent deviation from that predictions of the normal model in the case of large mass flow rate and low wall heat flux. This deviation will b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ll heat flux, such that it will be asymptotic zero at very high wall heat flux. Predictions of the new model agreed well with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This study has verified that the Reynolds number is not the sole crucial parameter for heat transfer of falling liquid film flow, and wall heat flux will be another important independent parameter.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lling liquid film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turbulent model
下载PDF
A New General Equation of State 被引量:1
18
作者 云志 秦金平 +1 位作者 史美仁 时钧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A new general equation of state is presented, which can be used to express not only common cubic equations of state, but also quartic equations of state and so on. Main advantage of the new equation over the previous ... A new general equation of state is presented, which can be used to express not only common cubic equations of state, but also quartic equations of state and so on. Main advantage of the new equation over the previous general equations is that it is in simple form, and is easy to manipulate mathemat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ation of state general equation cubic equation quartic equa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computation algorithm of explosion equations and thermodynamics parameters of mine explosives
19
作者 李守巨 刘迎曦 +1 位作者 何翔 周圆π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1年第2期51-56,共6页
A new numerical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explosion reaction process of mine explosives based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the equation of mass conservation and thermodynamics balance equation of explosion p... A new numerical algorithm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explosion reaction process of mine explosives based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the equation of mass conservation and thermodynamics balance equation of explosion products. With the affection of reversible reaction of explosion products to explosion reaction equations and thermodynamics parameters considered, the computer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The computation values show that computer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dentical with the testing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on reaction equations reversible reaction equation of state thermodynamics parameters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omputation method of temperature field of RCC dam
20
作者 ZHANG Xiao-fei LI Shou-yi +2 位作者 CHEN Yao-long YU Meng XU Yun-ming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09年第3期24-28,39,共6页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RCC dam cast by layer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relocating mesh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mpute temperature field. The computa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of RCC dam cast by layer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relocating mesh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mpute temperature field. The computation model of relocating mesh method is expatiat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RCC materials, the feasibility and error of relocating mesh method a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The computation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are verified by means of the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data of certain RCC gravity d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field computed by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relocating mesh method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computation precis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greatly. This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imulat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mputing temperature field of RCC d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C dam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relocating mesh method construction process temperature field observation da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