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研究》征稿简则
1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6-666,共1页
1.《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等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该领域的原始创新性、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学术论文。坚持“百... 1.《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等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载该领域的原始创新性、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学术论文。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依靠广大科学工作者,探索和揭示干旱区的自然奥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干旱区研究》 学术论文 征稿简则 新疆生态
下载PDF
树立服务理念 以特色促发展--《干旱区研究》的办刊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亚俊 塔世根·加帕尔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0-622,共3页
办刊宗旨是期刊的方向和核心,勤于服务、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办刊氛围、尊重作者、关爱读者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不断提高发展力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 服务理念 办刊宗旨 特色 《干旱区研究》
原文传递
《干旱区研究》2003-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晓玲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12-214,共3页
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对《干旱区研究》2003-2012年所发表论文进行检索,选取历年被引频次前5%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对历年高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学历和职称、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栏目分布上看,高被引论文分布较... 利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对《干旱区研究》2003-2012年所发表论文进行检索,选取历年被引频次前5%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对历年高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学历和职称、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栏目分布上看,高被引论文分布较多的栏目是气候变化、水土资源和植物生态;历年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是副教授和硕士生,其次是博士生和博士,最后是教授、博导;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高被引论文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研究》 高被引论文 被引频次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1年《干旱区研究》
4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43-1543,共1页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旱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与干旱区;干旱区减灾、防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干旱区研究》 可再生资源 大气圈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0年《干旱区研究》
5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9-1269,共1页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旱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与干旱区;干旱区减灾、防灾;先进技术在干旱区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干旱区研究》 可再生资源 大气圈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1年《干旱区研究》
6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4-1094,共1页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旱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与干旱区;干旱区减灾、防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干旱区研究》 可再生资源 大气圈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1年《干旱区研究》
7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4-1104,共1页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干旱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与干旱区;干旱区减灾、防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干旱区研究》 可再生资源 大气圈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0年《干旱区研究》
8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58-1558,共1页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者;干旱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与干旱区;干旱区减灾、防灾;先进技术在干旱区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干旱区研究》 可再生资源 大气圈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欢迎订阅2020年《干旱区研究》
9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5,共1页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 《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以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内容包括干旱区生态及其生态系统与环境;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土壤学会 地理研究 综合性学术期刊 可再生资源 《干旱区研究》 大气圈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Dynamics of Communal Land Degrad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Arid Mountains of Pakistan:A Study of District Karak, Khyber Pakhtunkuwa
10
作者 Iffat TABASSUM Fazlur RAHMAN Fazlul HAQ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Similar to other areas of Pakistan, land resources in Khyber Pakhtunkhwa(KP) is kept under various ownership regimes for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For the last three to four decades, communal lands and r... Similar to other areas of Pakistan, land resources in Khyber Pakhtunkhwa(KP) is kept under various ownership regimes for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For the last three to four decades, communal lands and resources are subjected to high rate of degradation and deterioration, which is leading to multifarious socio-economical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look into factor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gradation of communal land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s developed by the local inhabitants to conserve these resources. Moreover,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adopted strategies in present circumstances. Data regarding socio-economic parameters of the inhabita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communal land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cum interview method. As long-term climatic data for the area do not exist therefore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ere conducted to document the changing trend in rainfall regimes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for the last about four decad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munal lands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degradation due to biophysic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Local inhabitants have developed suitabl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however, accelerated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in the area have weakened the role of local institutions and that led to further degrad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Nevertheless, a number of locally formulated rules have been revived and implemented and it is hoped that these threatened resources would be con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al lands Land degradation Climatic variability Adopted strategies Dry areas
下载PDF
Effect of Bentonite on the Sandy Soils of Arid Regions: Study of Behavior of an Association of Wheat and Chickpea
11
作者 H.Y. Reguieg M. Belkhodja A. Chiban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12期1668-1677,共10页
The sandy soils of Mostaganem plateau are vety, poor in clay.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low fertility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addition of bentonite to these soi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urum wheat, in co... The sandy soils of Mostaganem plateau are vety, poor in clay.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low fertility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The addition of bentonite to these soi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urum whea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ickpeas, are two eco-physiological strategies to rehabilitate their agricultural suitabi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wo plant species: a local variety of durum wheat (Waha) and a legume, chickpea (variety ILC 3279), on a substrate bentonite at 10% dose. For each stage of growth measurements of stem height, leaf area and plants vegetative nitrogen content were quantified. Changes in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durum wheat grown in substrates amended with 10% bentonite or no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urum wheat in monoculture an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chickpea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durum whea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ree leaves and tailoring stages, when durum wheat was associated with chickpea in the same soil. However, the results showed no difference during the lifting and two leaves stages. There was also a posi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at 10% of bentonite on the plant total nitrogen content regardless of the stage and the cultur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y soil BENTONITE arid zones durum wheat CHICKPEA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