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专志编纂的思考——以《广州亚运会志》《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为例 |
李玉平
|
《广西地方志》
|
2016 |
0 |
|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缘起、实践与理论展望 |
牛乐
张洁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4 |
0 |
|
3
|
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基于长崎宫日节的海外民族志考察 |
方云
田兆元
|
《日本问题研究》
|
2023 |
0 |
|
4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实、界域与方法 |
彭兆荣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
2023 |
4
|
|
5
|
广州市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
林源
王淑雅
黎雅智
|
《大学(研究与管理)》
|
2023 |
0 |
|
6
|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的视觉设计与传播 |
陈守明
王明星
|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7
|
民族志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传播研究——以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为例 |
任佳佳
郝会肖
刀妹
|
《今传媒》
|
2022 |
0 |
|
8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广州从化为例 |
赖惠玲
|
《求知导刊》
|
2018 |
0 |
|
9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志研究的样本选择--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三 |
过竹
滕金雯
梁迎
岑思宇
|
《沿海企业与科技》
|
2021 |
0 |
|
10
|
广州医药老字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
窦晓彤
|
《文化遗产》
|
2009 |
4
|
|
11
|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演述与民族志分析——民俗学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 |
王志清
|
《凯里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2
|
新媒体和感官民族志在研究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
塔玛拉·尼科利克·杰里奇
刘芯会(译)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8 |
3
|
|
13
|
广州亚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李华
|
《文化遗产》
CSSCI
|
2010 |
1
|
|
14
|
从民俗志到非遗志的书写问题——评《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襄垣县乡土田野调查》 |
刘梦颖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
15
|
“原生态体育”悖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解构与重塑 |
万义
|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7
|
|
16
|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
陈国余
龙宇晓
|
《体育科技》
|
2020 |
1
|
|
17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园为例 |
苏铭清
林敏
朱静娴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18 |
3
|
|
18
|
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 |
彭兆荣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9
|
|
19
|
广州市涉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概述 |
顾宇辉
|
《航海》
|
2019 |
1
|
|
20
|
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种方式 |
陈兴贵
|
《传承》
|
2009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