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爱玲作品解读及特点分析——评《张爱玲晚期写作研究》 |
曹启勇
|
《炭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2
|
张爱玲传记写作与研究综述 |
朱旭晨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3
|
张爱玲、张欣都市女性写作比较研究 |
程箐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4
|
敏锐的学术眼光,可喜的写作突破——读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
唐小林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1 |
0 |
|
5
|
立足专业,注重实践——关于学年论文的教学心得 |
陈邑华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09 |
0 |
|
6
|
韦娅的知青记忆 |
樊星
|
《华文文学》
|
1999 |
0 |
|
7
|
《郁金香》和《小艾》的写作成因及佚失原因初探 |
肖进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8
|
美国视角中的张爱玲——读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
程旸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9
|
表达的改变与改变的表达——郭沫若早年与晚期的诗歌创作 |
巍白璧
妥佳宁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
2015 |
0 |
|
10
|
梦在红楼,写在隔世——张爱玲的离散叙述 |
黄心村
|
《书城》
|
2010 |
1
|
|
11
|
视野·情怀·底线——评刘川鄂和他的学术研究 |
程小强
|
《东吴学术》
|
2022 |
0 |
|
12
|
文珍:爱的不确定性和宿命感让我着迷 |
文珍
李云雷
|
《西湖》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