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究——以杨静远《彼得·潘》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魏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期3-8,共6页
与其他领域的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相对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本文以著名儿童读物《彼得·潘》为研究对象,选取翻译家杨静远的译本,从Neverland岛名翻译、场景刻画、动作描写以及对话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探索翻译目的论对... 与其他领域的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相对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及研究。本文以著名儿童读物《彼得·潘》为研究对象,选取翻译家杨静远的译本,从Neverland岛名翻译、场景刻画、动作描写以及对话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从而探索翻译目的论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儿童文学的目标受众有其特殊性。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与译文受众的重要性,可以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彼得·潘》 儿童文学
下载PDF
接受理论视域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翻译美学 被引量:8
2
作者 门冬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X期67-68,共2页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读者和阅读接受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完全颠覆了只注重作者和作品的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而且对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影响。接受美学强调儿童...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读者和阅读接受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完全颠覆了只注重作者和作品的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而且对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影响。接受美学强调儿童文学翻译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视域 《彼得·潘》 儿童文学翻译
下载PDF
《彼得·潘》中的儿童成长隐喻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兰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80-84,共5页
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与神话原型理论对《彼得·潘》中的童话奇境和人物形象进行考察,发现《彼得·潘》在本质上是一个童话版的伊甸园故事,有助于儿童读者通过阅读他人的成长故事来鉴照自身的成长。与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 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与神话原型理论对《彼得·潘》中的童话奇境和人物形象进行考察,发现《彼得·潘》在本质上是一个童话版的伊甸园故事,有助于儿童读者通过阅读他人的成长故事来鉴照自身的成长。与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一样,彼得·潘及其伙伴在伊甸园般的永无岛上自由快乐但蒙昧无知,处于伦理混沌蒙昧状态,缺乏认知自己与世界的智慧和理性。如果失去伊甸园是人类始祖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起点,那么温迪等儿童长大的前提则是离开惬意安适的永无岛,进入现实世界接受社会的教化与现实的砥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伊甸园 成长 隐喻
下载PDF
《彼得·潘》所承载的中西文化共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夏延华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5X期181-181,共1页
《彼得·潘》于今已一个世纪有余。从它在中西方被广泛接受的这一事实出发,论文分析导致它能够同在中西方同被接受的原因,指出中西文化对于童真和教育的部分共识是作品受欢迎之所在。
关键词 《彼得·潘》 童年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教育
下载PDF
仙子何为——《彼得·潘》中的仙子“叮叮铃”形象研究
5
作者 程诺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60-64,共5页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在其小说《彼得.潘》中设置小仙子"叮叮铃"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她事实上象征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凝聚了儿童善恶交织的本性、特定时期儿童要求被关注的焦虑以及性别身份的自我发现等层面...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在其小说《彼得.潘》中设置小仙子"叮叮铃"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她事实上象征着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凝聚了儿童善恶交织的本性、特定时期儿童要求被关注的焦虑以及性别身份的自我发现等层面。书中的"永无乡之行"构建了一个成长仪式的结构模式。该书的意义不止于在文化转型期中"消解"了主流法则,更在于它探索了儿童成长过程中萌发自我意识的方方面面,迈向了构建儿童内心世界的全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叮叮铃 儿童成长 现代主义
下载PDF
求真求雅 形神兼备——读朱宾忠教授等的新译《彼得·潘》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38-140,共3页
《彼得·潘》是一部风靡全球的儿童文学作品。朱宾忠教授等的新译《彼得·潘》承袭了原著优美的语言风格,传达了其神韵。同时,译者洞悉儿童的心理,其语言充满童趣,富有诗意,蕴含哲理,实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 《彼得·潘》 神韵 童趣 功能对等
下载PDF
在多维视角下评杨静远的译本《彼得·潘》
7
作者 雷洋 胥瑾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5期30-33,共4页
杨静远重译的《彼得·潘》是目前国内评价最好、销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中译本。本文参考了于连江博士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从社会历史因素、译者主体因素和译本语言因素三个不同层面分析杨译.旨在为将来重译这本小... 杨静远重译的《彼得·潘》是目前国内评价最好、销量最高、影响最大的中译本。本文参考了于连江博士的《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从社会历史因素、译者主体因素和译本语言因素三个不同层面分析杨译.旨在为将来重译这本小说总结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杨静远 多维视角 文学翻译批评
下载PDF
儿童文学《彼得·潘》翻译策略研究
8
作者 杨婷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X期69-70,共2页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阅读群体比较特殊,主要以儿童阅读者为主。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成人文学作品,其阅读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而满足自我的知识需求,翻译者在对文学...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阅读群体比较特殊,主要以儿童阅读者为主。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成人文学作品,其阅读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而满足自我的知识需求,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读者的视角,而我们评价译本翻译的成功与否通常是看翻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满足读者对译本的需要。小说《彼得·潘》是英国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巴里最著名的剧作之一,主要描述的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小说中大量使用了特色语言来描写主人公的奇特成长历程,一经推出便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本文以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为例,对其翻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做出举例剖析,这有助于证实翻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帮助我们更清楚容易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为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彼得·潘》 詹姆斯·巴里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杨译《彼得·潘》剖析翻译中的操纵论
9
作者 谢承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5-78,共4页
本文旨在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Lefevere的操纵理论,以杨静远翻译的《彼得·潘》为个案,分析该译文中体现出的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对译者的操纵以及译者对原文本的操纵。
关键词 《彼得·潘》 扬静远 操纵 意识形态 诗学形态 赞助人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以《彼得·潘》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嵩丽 《英语教师》 2020年第1期77-79,共3页
介绍接受美学理论和《彼得·潘》这个故事。结合该书中的实际翻译例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并借此强调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及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彼得·潘》
下载PDF
《彼得·潘》中的含混对立及其儿童观探析
11
作者 陈寒惠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118-120,共3页
《彼得·潘》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儿童文学经典,这部童话在主题结构中呈现出了离家与回家、文明与野性、童年与成年的含混对立,隐藏了诸多矛盾态度与心理的互渗。对这些含混对立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其背后的儿童观,重申对儿童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 《彼得·潘》 对立关系 含混对立 儿童观
下载PDF
剖析翻译中的操纵论——以译作《彼得·潘》为例
12
作者 谢承凤 《科教文汇》 2016年第35期179-181,共3页
文章旨在运用操纵学派重要代表人物Lefevere的操纵理论,以杨静远《彼得·潘》译本为个案,分析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操纵以及译者对原文本的操纵。
关键词 《彼得·潘》 杨静远 操纵 意识形态 诗学 赞助人
下载PDF
《彼得·潘》——爱与梦飞行
13
作者 风鬼 《家庭电脑世界》 2004年第2期132-132,共1页
几乎每个读过童话的孩子,都会在心底描绘出一片梦境。看《彼得·潘》;其实就是给我们重温儿时梦想的机会。你也许曾幻想成为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虽然如今,你已开始对自己的年龄三缄其口;你也许曾幻想成为那个脸颊拥有世上... 几乎每个读过童话的孩子,都会在心底描绘出一片梦境。看《彼得·潘》;其实就是给我们重温儿时梦想的机会。你也许曾幻想成为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飞侠,虽然如今,你已开始对自己的年龄三缄其口;你也许曾幻想成为那个脸颊拥有世上最美好吻印的小女孩;可是现在,你已经吻过很多只青蛙,却没有一只能变成王子。此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环球公司 电影评论 电影介绍
下载PDF
代际话语与性别话语的混杂及融通——《彼得·潘》的性别政治兼论儿童文学“不可能性”的理论难题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翔宇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36,共7页
《彼得·潘》是一部“反成长”主题的童话,在儿童与成人“代际”的框架中,内蕴着性别界分及社会角色预设的刻板印象。这种脱逸于儿童镜像“母本”的性别意识的“发现”,因被更深层次的性别政治消蚀而遮蔽了“完全生命”形态的儿童... 《彼得·潘》是一部“反成长”主题的童话,在儿童与成人“代际”的框架中,内蕴着性别界分及社会角色预设的刻板印象。这种脱逸于儿童镜像“母本”的性别意识的“发现”,因被更深层次的性别政治消蚀而遮蔽了“完全生命”形态的儿童主体性。身份问题是性别政治的原点。在对位置与声音的配置过程中,不同话语诉求所形构的博弈介入了性别政治的空间赋义。罗丝基于该文本而阐发“儿童小说之不可能”的质疑,构筑于儿童文学借成人来反成人的逻辑上,触及了儿童文学的本体问题。对于这种质疑的反思路径是返归儿童文学的“元概念”,深植于文本内外的情境与结构的内核,融通儿童文学“描述性”概念与“结构与关系”概念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性别政治 性别界分 代际政治 反成长主题
原文传递
隐藏的含混与张力:重释《彼得·潘》兼论儿童文学的悖论美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谈凤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191,共10页
英国童话《彼得·潘》是一部引发众多争议并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不断衍生新话题的儿童文学经典。重新解读这一经典的目的是从儿童文学本体层面考察其美学特质,重估其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部童话在形象欲望、情节模式、... 英国童话《彼得·潘》是一部引发众多争议并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不断衍生新话题的儿童文学经典。重新解读这一经典的目的是从儿童文学本体层面考察其美学特质,重估其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部童话在形象欲望、情节模式、叙事方式、内蕴指向上都隐藏了含混其中的矛盾,二元对立的异质元素交叠变奏,使得思想和艺术充满张力。虽然故事的情节表层设置了童年和成年的界限,但真正的讲述却打破了童年和成年的分野,混合了浪漫主义的诗性建构和后现代主义的祛魅解构,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关于童年阐释的微妙的悖论性,印证了悖论美学是看似简单而实质复杂的儿童文学的本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潘》 形象 含混 张力 悖论
原文传递
《彼得·潘》:人永远拒绝不了长大
16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10年第7期57-57,共1页
【台词精选】亲爱的,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勇敢。现在,你的父亲从未挥刀剑,也点燃不了一把手枪,但他是勇敢的,他已经为他的家庭做出许多牺牲,而且放弃了许多梦。他把他的梦想放进了抽屉里。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彼得·潘》
原文传递
《彼得·潘》
17
作者 詹姆斯·巴里 《快乐语文》 2017年第14期15-16,共2页
内容简介故事主要讲述了达林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在神奇男孩彼得·潘的引诱下,离家出走,飞往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国度—缥缈国,在那里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冒险活动后,最终又回到现实世界的历程。精彩片段第二天早上,彼得... 内容简介故事主要讲述了达林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在神奇男孩彼得·潘的引诱下,离家出走,飞往一个远离现实世界的国度—缥缈国,在那里经历了一系列惊险的冒险活动后,最终又回到现实世界的历程。精彩片段第二天早上,彼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温迪、约翰和迈克尔量身材,好给他们找合适的空心树。可能你还记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 《彼得·潘》
原文传递
人性及其悲痛所在:“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
18
作者 胡传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0-46,共7页
一、鲁迅与《小约翰》鲁迅很重视《小约翰》,《小约翰》的精彩程度决不亚于今日世人喜欢的《小王子》和《彼得·潘》。由《小约翰》可见,鲁迅选择文本的眼光及译笔非常值得称道。1906年,鲁迅在日本的旧书店买到几十本德文文学杂志,... 一、鲁迅与《小约翰》鲁迅很重视《小约翰》,《小约翰》的精彩程度决不亚于今日世人喜欢的《小王子》和《彼得·潘》。由《小约翰》可见,鲁迅选择文本的眼光及译笔非常值得称道。1906年,鲁迅在日本的旧书店买到几十本德文文学杂志,看到有关《小约翰》介绍及作者评介,"所谓文学杂志,绍介着《小约翰》的,是一八九九年八月一日出版的《文学的反响》(Das Iitterarische Echo),现在大概早成了旧派文学的机关了,但那一本却还是第一卷的第二十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约翰》 文学杂志 《小王子》 旧书店 《彼得·潘》
下载PDF
游戏伦理与帝国梦想——以英国经典少年儿童文学为例
19
作者 张金凤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60-66,共7页
游戏是少年儿童文学常触及的现象,但也是文学研究中常被忽视的现象。选取英国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三部经典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考察其折射出的游戏伦理,并将游戏伦理的演变与帝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进行并置研究,由此得出结论:对待游... 游戏是少年儿童文学常触及的现象,但也是文学研究中常被忽视的现象。选取英国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三部经典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考察其折射出的游戏伦理,并将游戏伦理的演变与帝国意识形态的发展进行并置研究,由此得出结论:对待游戏的不同态度,映照了19世纪末英国从自由帝国主义向新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英国人帝国理想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布朗求学记》 《金银岛》 《彼得·潘》 游戏伦理 帝国理想
下载PDF
《小飞侠》的童话逻辑
20
作者 张慧爽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10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童话逻辑理论活跃于童话理论研究范畴里。本文以童话逻辑为依据,从童话逻辑中的生活逻辑、儿童思维两方面探讨《小飞侠》这部童话。本文认为该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贯穿于全文始末、让读者感到信服的童话逻辑。
关键词 《彼得·潘》 童话逻辑 生活逻辑 儿童思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