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放与回归:电影《德州巴黎》的艺术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妍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德州巴黎》作为文德斯导演公路作品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文主要围绕影片的故事母题、物象运用及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文德斯导演凭借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表达了一个关于放逐与寻找的主题,进一步审视了真实与虚假... 《德州巴黎》作为文德斯导演公路作品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文主要围绕影片的故事母题、物象运用及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文德斯导演凭借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表达了一个关于放逐与寻找的主题,进一步审视了真实与虚假、原始与野蛮,并且对人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有力叩问。在物象的使用上,其利用镜子、相片和录像三种物象实现了纪实性再现和艺术性表现的结合,通过隐喻、象征和诗性,将物象转化为指涉人物内心的能指符号,使得平淡无奇的物象具有了神韵和灵韵。最后,文德斯导演通过独特的光影变化与配乐,为观者营造了一种绝佳的情绪氛围,也为观众对于故事内核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情感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州巴黎》 文德斯 物象 镜像理论
下载PDF
德州巴黎孤独的公路
2
作者 任义 Bunny酱 《大众电影》 2015年第5期112-112,共1页
公路片、摇滚乐、黑色电影,维姆·文德斯与美国也有太多太密的关联,而在他与美国的这许多联系中,《德州巴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聚点。
关键词 《德州巴黎》 公路片 孤独 黑色电影 摇滚乐 文德斯 美国
原文传递
导演摄影日记 “一次”偶遇
3
作者 刘瀛璐 《国家人文历史》 2016年第22期24-29,共6页
让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名声大噪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1974),《歧路》(1975)和《公路之王》(1976)。作为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文德斯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 让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名声大噪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1974),《歧路》(1975)和《公路之王》(1976)。作为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文德斯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杰”。随后,凭借著名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魏文德斯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孤独、坦率、冷静的世界,并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大奖,在国际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追求平静地观察、等待,这种追求同样可以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寻得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作品 导演 20世纪70年代 国际电影节 日记 《德州巴黎》 电影作品 世界末日
下载PDF
我有迷狂招不得——《陆上行舟》与维尔格·赫尔措格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幼雅 《电影》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4-76,共3页
2004年初,德国新电影导演之一的维姆·文德斯“地球表面的图画”世界巡回摄影展中国站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一下子德国电影从记忆深处显现出来。好莱坞大潮权倾之下的中国银幕很少见到几部德国电影,公众对德国电影的记忆逐渐稀薄... 2004年初,德国新电影导演之一的维姆·文德斯“地球表面的图画”世界巡回摄影展中国站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一下子德国电影从记忆深处显现出来。好莱坞大潮权倾之下的中国银幕很少见到几部德国电影,公众对德国电影的记忆逐渐稀薄。早期的法斯宾德的《莉莉马莲》,施隆多夫的《铁皮鼓》,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德州巴黎》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作曾经为世界电影打开了多么生动的一个局面。1998 年出品的《罗拉快跑》带来的超游戏快感和后现代娱乐精神震荡了整个世界影坛,之后的《打开心门向蓝天》中“国破山河在”的政治情结,乃至去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再见,列宁》,都在彰显这个国家和导演们不败的创作力。这是个一言难尽的国家和民族,漫长历史中走出来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出现过人性史上最丑恶的一幕,仅从电影角度看,德国电影绝不该被遗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导演 《德州巴黎》 《罗拉快跑》 中华世纪坛 《铁皮鼓》 地球表面 娱乐精神 政治情结 维尔格·赫尔措格
原文传递
电影中的回家
5
作者 罗展凤 《中国企业家》 2009年第14期I0054-I0055,共2页
在很多经典公路电影里,家的概念往往是虚的,与其说是实体的家,倒不如说成“心灵之家”,一趟重拾安身立命之所的悠长之旅。
关键词 电影 回家 《德州巴黎》 安身立命 《回归》 叙事时空 主人公 心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