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注的平静——田壮壮电影纪录片《德拉姆》断想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会军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关键词 《德拉姆》 观众 导演 田壮壮 电影创作 艺术创作 镜头技巧 影片
下载PDF
《德拉姆》的影视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3
2
作者 马小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横断山脉中的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长期共存,亲如一家,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浓缩茶马古道,巧妙地展示了横断山脉神奇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关系和多种宗教共处的状况,... 横断山脉中的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长期共存,亲如一家,各种宗教和平共处,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田壮壮的电影《德拉姆》浓缩茶马古道,巧妙地展示了横断山脉神奇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族关系和多种宗教共处的状况,创造了21世纪影视人类学的新经典,为人类认识自我提供了清晰明亮的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姆》 影视人类学 茶马古道 多元化
下载PDF
纪录片《德拉姆》影视人类学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宏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通过对"第五代"导演田壮壮2004年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德拉姆》影像分析,以镜像语言、影像视点、"作者电影"为逻辑起点,思考影片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作者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充满着既对生活在茶马古道上人们的生... 通过对"第五代"导演田壮壮2004年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德拉姆》影像分析,以镜像语言、影像视点、"作者电影"为逻辑起点,思考影片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作者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充满着既对生活在茶马古道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人类学意义上深情关注,又透露出了自身应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它让人们以视觉感知的方式看到一般生活在大城市的现代人很难见到的另一番人类生存景象,包括远离现代文明的较原始的生存方式。由此引发人们对现代人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的人际关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等,作出新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德拉姆》 影视人类学 他者 文化意义
下载PDF
个案分析:《最后的马帮》和《德拉姆》的纪录形态
4
作者 巴胜超 杜凌 《南方电视学刊》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电影业诞生了一百多年之后,关于“什么是纪录片”的问题被无数理论家和实践者论述之后,还有必要提出“什么是纪录片”的老问题吗?本文将抛弃“结果分析”和“感性写作”的评论形态,从视听语言上对《最后的马帮》和《德拉姆》的纪... 在电影业诞生了一百多年之后,关于“什么是纪录片”的问题被无数理论家和实践者论述之后,还有必要提出“什么是纪录片”的老问题吗?本文将抛弃“结果分析”和“感性写作”的评论形态,从视听语言上对《最后的马帮》和《德拉姆》的纪录形态进行评论,从中去思考“什么是纪录片”的老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马帮》 《德拉姆》 纪录片 形态 个案分析 视听语言 电影业 实践者
下载PDF
论人类学视域下纪录电影的“真”与“美”——兼论电影《德拉姆》
5
作者 丁玉娜 《南方电视学刊》 2014年第5期35-38,共4页
纪录电影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与美交织在纪录电影中,构成了它不可或缺的属性。本文探讨了真与美对于纪录电影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影片《德拉姆》为例,深入考查了生活真实中的美与艺术真实中的美如何体现于纪... 纪录电影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与美交织在纪录电影中,构成了它不可或缺的属性。本文探讨了真与美对于纪录电影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影片《德拉姆》为例,深入考查了生活真实中的美与艺术真实中的美如何体现于纪录电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与美 纪录电影 《德拉姆》
下载PDF
回眸《德拉姆》——田壮壮导演采访录 被引量:7
6
作者 田壮壮 倪震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共4页
关键词 《德拉姆》 纪录片 影片分析 田壮壮 电影导演 人物采访 创作题材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影像的复魅:纪录片《德拉姆》中的生态美学观 被引量:2
7
作者 蔡贻象 叶琦琪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0-55,共6页
对田壮壮导演的纪录片《德拉姆》的批评经常局限在艺术批评的窠臼中。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其冷峻影像中有自然美的复魅,在沉闷影像下蕴涵了丰富多彩的绿色诗意原则,在影像符号背后有生态存在美。
关键词 田壮壮 《德拉姆》 复魅 绿色原则 生态存在美
下载PDF
选择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业——田壮壮电影纪录片《德拉姆》交流座谈会 被引量:4
8
作者 马玉峰 李彬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69,92,共9页
关键词 田壮壮 张会军 《德拉姆》 电影节 事业
下载PDF
电影《德拉姆》的“真实性”浅析
9
作者 晏周琴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4期23-26,共4页
田壮壮导演的电影《德拉姆》大量运用长镜头等影视手段忠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及在此区域内原住俗民的生活,反映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的民风民情。这种真实既表现在人物语言上,也变现在人物体态上;既体现在大的自然环境中... 田壮壮导演的电影《德拉姆》大量运用长镜头等影视手段忠实记录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及在此区域内原住俗民的生活,反映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的民风民情。这种真实既表现在人物语言上,也变现在人物体态上;既体现在大的自然环境中,也体现在小的家庭环境中;既呈现在物质上,也体现在精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姆》 茶马古道 赶马人 生活观 婚姻观 婚姻形态
下载PDF
虔诚的使者——浅析电影《德拉姆》反映的信仰民俗
10
作者 祁永霞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2期42-43,共2页
电影《德拉姆》反映的是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在此区域内原著居民的生活状况。导演田壮壮通过对此地艰难地理环境的记录,歌颂了当地人民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 《德拉姆》 民俗 信仰
下载PDF
纪录片《德拉姆》中的藏文化
11
作者 冯晓婷 《新闻世界》 2012年第8期208-209,239,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田壮壮2004年纪录片作品《德拉姆》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以及其如何呈现出一个介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藏族村落和藏文化。
关键词 纪录片 《德拉姆》 大藏区
下载PDF
关于民族纪录片创作的思考——以《德拉姆》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纪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16期116-117,共2页
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在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从诞生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它有... 以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在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从诞生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它有着民族性、多元性、原生性、脆弱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经典纪录片《德拉姆》为例,分析民族纪录片创作的可借鉴之处,思考民族纪录片创作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纪录片 《德拉姆》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德拉姆》:风景的含义与价值
13
作者 殷实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德拉姆》 原住民 人口 风景 茶马古道 电影导演 影片 含义
下载PDF
我们已找不到回家的路——看田壮壮纪录片《德拉姆》所想
14
作者 禹成明 《南方电视学刊》 2004年第5期98-102,共5页
北京,一定不是田壮壮记忆中的那个城市了。已经知天命的,留着满脸胡须的田壮壮,显然想远离尘嚣,用影像拉开与现实的距离。
关键词 田壮壮 电影导演 纪录片 《德拉姆》 叙事结构 影视宣传
下载PDF
《德拉姆》:呼吸山水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壮壮 张同道 解玺璋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6,共6页
两千多年来,中国南境有一条连接滇藏、沟通域外的陆地干道———茶马古道。它穿越横断山脉,沿“三江”而上可至西亚,沿“三江”而下可至东南亚。茶马古道地势险峻,行路之难举世罕见。马帮终年奔走其间,驮运茶、盐、粮食。纪录片《德拉... 两千多年来,中国南境有一条连接滇藏、沟通域外的陆地干道———茶马古道。它穿越横断山脉,沿“三江”而上可至西亚,沿“三江”而下可至东南亚。茶马古道地势险峻,行路之难举世罕见。马帮终年奔走其间,驮运茶、盐、粮食。纪录片《德拉姆》纪录了茶马古道怒江流域段马帮的生活,展示了从云南西北小镇丙中洛(藏语,意为“藏人的村庄”)到西藏东南小镇察瓦龙(藏语,意为“干热的河谷”)的九十多公里景观,介绍了11位当地人的命运。“德拉姆”是藏语“平安女神”之意。是片中的赶马人正多给自己一匹骡子起的名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姆》 田壮壮 电影导演 人物访谈 拍摄手法 镜头运动方式
原文传递
纪实与纪录:历史、文化、记忆——以田壮壮的《德拉姆》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宏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0,共3页
作为艺术,纪实影片和纪录片都是以表达某种情感为宗旨的。但是,纪录片与纪实影片到底有什么区别?按金丹元先生给纪实影片的定义:“纪实影片应该是指一种以纪实美学原则与思考方法来进行拍摄的艺术电影。”①虽然。
关键词 影片 故事 民间文学 《德拉姆》 田壮壮 记忆
原文传递
你的德拉姆 我的茶马道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杜珊 《中国名城》 2010年第8期70-72,共3页
“德拉姆”不是地名,也不是人名,而是马帮的一匹头马的名字。导演田壮壮拍了一部关于茶马古道的纪录片,片名就叫《德拉姆》。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德拉姆》记录的正是茶马古道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一个纯净的群落在自... “德拉姆”不是地名,也不是人名,而是马帮的一匹头马的名字。导演田壮壮拍了一部关于茶马古道的纪录片,片名就叫《德拉姆》。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德拉姆》记录的正是茶马古道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一个纯净的群落在自然环境险恶同时风景秀丽的地方,甘于清贫,享受清贫,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故事。这是一个有信仰的群落,这里的人们坚禽有天堂,而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比我们更贴近天堂。追随“德拉姆”的脚步,我们从云南的丙中洛一路走到西藏的察瓦龙,最后竟然比田壮壮走得还远,一直走到了左贡县的碧土乡。这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是众多茶马古道中至今不通汽车的路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德拉姆》 丝绸之路 风土人情 自然环境 田壮壮 纪录片 察瓦龙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感知”和“叙述”——《德拉姆》让我想到的
18
作者 贾宏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95,共3页
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谈到关于“视点”的美学概念时,强调在文本叙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1、谁是故事的叙述者?2、叙述是由哪个人物的视线引导的?”嘴一个问题可以简单说就是“谁讲?”第... 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谈到关于“视点”的美学概念时,强调在文本叙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1、谁是故事的叙述者?2、叙述是由哪个人物的视线引导的?”嘴一个问题可以简单说就是“谁讲?”第二个问题可以简单说成“谁看”。热奈特对第二个问题斟酌后,认为它是更为广义的说法:“谁感知”,“它包含着‘谁看’和‘谁听’两个含义。”影片《德拉姆》就是通过影像、镜头的“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拉姆》 影片 田壮壮
原文传递
纪录片影像的“美”与“真”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明 张颖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纪录片 《德拉姆》 影像艺术 虚构 创作手法 胶片 拍摄技术 审美情趣
下载PDF
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20
作者 陆绍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9,共2页
关键词 田壮壮 电影导演 《德拉姆》 纪录片 电影观念 叙事结构 思想感情 审美观念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