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由《恋爱中的妇女》审视劳伦斯的创作观 |
段良亮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2
|
论《恋爱中的妇女》的象征手法 |
方志彪
|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2 |
2
|
|
3
|
劳伦斯在一战时期的思想变化对《虹》和《恋爱中的妇女》所产生的影响 |
刘立壹
|
《英语研究》
|
2013 |
0 |
|
4
|
从《虹》和《恋爱中的妇女》看劳伦斯作品的哲理构建 |
李雪顺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0 |
|
5
|
寻找的历程──论《虹》《恋爱中的妇女》的哲理意蕴 |
楼淑君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1 |
3
|
|
6
|
从《恋爱中的妇女》看劳伦斯对和谐婚姻的塑造 |
赵欢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7
|
艺术与美的倡导者——郁达夫与劳伦斯小说中的审美意识比较 |
毛信德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8
|
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心理描写 |
吕红霞
|
《毕节师专学报》
|
1997 |
1
|
|
9
|
迷惘中的求索──从《边界线》看劳伦斯的心理走向 |
盛跃东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6 |
0 |
|
10
|
论劳伦斯小说中马和月亮的象征意义 |
黄宝菊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21
|
|
11
|
“死亡意识”的载体——论工业巨头杰拉尔德的悲剧性 |
蒋家国
|
《湘南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2
|
拯救人类的“希望”──D·H·劳伦斯“双重性”理论简述 |
万莉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4
|
|
13
|
D.H.劳伦斯笔下的几位女性 |
田蓉
|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5
|
|
14
|
伊甸园的营造与失落——《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 |
宗源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3
|
|
15
|
心灵运动的轨迹——D·H·劳伦斯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之一 |
李汝成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1996 |
3
|
|
16
|
劳伦斯:无畏的探索者——漫议劳伦斯小说的性爱主题 |
高文斌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7
|
劳伦斯的“自我”初探 |
孙履芳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0 |
|
18
|
心灵的逻辑:《虹》婚姻主题的阐释 |
张彬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9
|
细腻独特的体察 深刻悲沉的探索——试论丘特切夫的爱情诗 |
曾思艺
|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20
|
女权主义对劳伦斯的批评 |
林树明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 |
2
|
|